科研产出
基于Micro-CT的黄瓜苗坨夹取破损检测及取苗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减小自动移栽时取苗爪夹取苗坨的破损,利用X射线Micro-CT对处于夹取状态的黄瓜苗坨进行检测,用阈值分割方法将根系和孔隙从断层图片中分割提取并三维重构。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将苗坨划分成6等份,对根系和孔隙的体积和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得出夹取过程中根系未发生显著位移,根系的作用是将基质缠绕包裹住,防止苗坨散坨;孔隙的体积和分布密度变化非常显著,新生孔隙的聚集和裂缝的形成是导致苗坨破损的主要原因。苗坨中夹针收缩移动的区域、夹针的顶端部位和苗坨的顶部是破损的主要部位,用这3个区域孔隙体积的增加量作为评价苗坨破损量的指标,对圆形和扁形2种夹针,在夹针直径为2、2.5和3 mm,夹取初始角为7°、9°和11°时进行扫描试验,得出在夹针收缩量为5 mm时,减小夹针直径和增大夹持初始角可以减小苗坨破损量,相同夹取条件下圆针夹取苗坨的破损量小于扁针;在夹取力等于苗坨屈服点的抗压力7.31 N时,圆针和扁针的收缩量分别为4.75和4.26 mm,此时孔隙体积的增加量分别为843.7和786.1 mm~3,扁针夹取苗坨的破损量小于圆针。以苗坨质量损失25%作为考核指标,在自动取苗机构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夹针直径为2 mm,夹取力和夹取初始角分别为7.31 N和11°时,苗坨的破损率为6.3%,小于其他参数的试验结果,与Micro-CT扫描分析的结论一致。
关键词: 检测 优化 移栽 黄瓜穴盘苗 苗坨 Micro-CT 破损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拉尔图小麦NBS-LRR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为二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由A, B, D三个亚基因组成的异源六倍体) A基因组供体。普通小麦基因组庞大,异源六倍体性质导致其基因组研究存在困难。伴随普通小麦供体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测序完成,为小麦A基因组供体NBS-LRR基因家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生物信息学数据。目前获得的抗病(R)基因大部分具有NBS (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 (leucine-rich-repeat)结构域,属于NBS-LRR基因家族。本研究采用HMMER对乌拉尔图小麦蛋白序列信息进行了NBS-LRR家族基因筛选,通过Paircoi2网站进行coil-coil结构域分析,采用Uniprot和NCBI Blast进行了验证和排除,经Bioedit、MEGA 5.1、Clustal W、Jalview等软件进行了NBS-LRR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乌拉尔图小麦的NBS-LRR基因数量、类型、结构特点和系统发育学关系。最终从乌拉尔图小麦中获得485个NBS-LRR基因,占基因组1.503%,其中331个N型,163个CNL型(其中34个CN型),60个NL型,无Tir型。随后经MEME网站筛选获得CNL亚家族中的15个相对保守的motif,N末端结构均保守性较高。此外,PLN00113出现在LRR的位置,在系统进化树的各分支中随机性分布。乌拉尔图小麦NBS-LRR基因的分类、蛋白序列的motif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研究为小麦NBS-LRR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乌拉尔图小麦 NBS-LRR R基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处理下滴灌甜菜冠层的高光谱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甜菜冠层高光谱特性,对不同氮素处理下滴灌甜菜冠层反射光谱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全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与氮素运筹模式10∶0相比,氮素运筹模式7∶3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冠层光谱"红边"在叶丛快速生长期较低,在糖分积累期较高。甜菜冠层光谱红边具有"双峰"现象,且"双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减弱,随施氮量的增加,愈加凸显。光谱变量与叶片全氮含量显著相关,红边幅值Dλred、红边峰值面积Sred、红边位置λred与LAI、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表明通过高光谱反演滴灌甜菜农学参数进行氮素营养状态诊断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蕾期至初花期抗旱性评价及指标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棉花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为棉花抗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8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在蕾期至初花期进行干旱处理,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荧光参数、产量等17个指标,评价棉花抗旱性并筛选抗旱性评价指标。【结果】(1)品种(系)间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为Y(NO)和电导率,说明Y(NO)和电导率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品种差异。(2)采用隶属函数值评价棉花品种(系)的抗旱性,在68份材料中,高抗材料7份,中抗材料20份,弱抗材料41份。(3)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归类为3大因子,第一类因子中F_v/F_m、Y(NPQ)和Φ_(PSⅡ),第二类因子中茎粗、电导率和第三类因子中叶背面气孔数量、叶正面气孔面积为负荷量较大的指标,可作为棉花蕾期至初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结论】可采用F_v/F_m、Y(NPQ)、Φ_(PSⅡ)、茎粗、电导率、叶背面气孔数量和叶正面气孔面积综合评价棉花蕾期至初花期的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PEDV与PDC_OV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能同时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 virus,PDCOV)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收录发表的PEDV和PDCOV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首先运用RT-PCR反应技术,通过PEDV和PDCOV病毒的目的基因的单项扩增,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以及临床样品的检测验证确定二重RT-PCR方法的建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PEDV-M扩增的片段大小是750 bp,PDCOV-N扩增的片段大小是372 bp;能够同时检测出PEDV和PDCOV目的基因,却检测不到PRV、CSFV、PPV三种病毒;体系优化扩增PEDV-PDCOV混合核酸浓度下限为100 pg/μL;能够初步诊断出临床疑似病毒感染的病例.结果表明,成功的建立PEDVPDCOV二重RT-PCR检测方法,此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猪PEDV-PDCOV单病毒感染或多病毒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室内快速鉴定棉花苗期黄萎病抗性的新方法——无纺布育苗袋接种法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筛选棉花抗黄萎病品种,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利用植物根系可伸出无纺布育苗袋特点,将棉花种植于育苗袋中,接种时将伸出育苗袋的根系造成创伤,于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孢子数密度为107 cfu/mL)中浸蘸1s。结果表明,接种后于第7天棉花植株开始发病,第20~25天病情稳定;利用该方法对16个棉花品种进行接种鉴定,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区分16个棉花品种的抗、感病情况。无纺布育苗袋接种无需剪底,移苗等繁琐伤根过程,简单快速,易操作,不影响棉花正常生长,接种后发病均匀,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蛋白激酶类基因CmPKC的克隆、表达及遗传转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了蛋白激酶类基因在甜瓜白粉病抗性中的抗性机理。【方法】以不同抗性的甜瓜为材料,根据植物蛋白激酶类基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中间部分序列,通过RACE法获得c DNA完整序列,将其命名为CmPKC。【结果】该基因全长约为2914 bp,开放阅读框为2493 bp,编码831个氨基酸。蛋白序列进化分析表明,CmPKC蛋白与香瓜蛋白激酶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不同抗性材料上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同,在抗性材料上表达丰度出现的时间较感病材料早,且在不同材料上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已报道的一个甜瓜感病相关MLO家族基因一致,推测所获得的基因也可能与感病相关,且属于早期应答基因;转基因烟草鉴定初步表明该基因可能还参与生长发育过程,具有促进开花的功能。【结论】将为更加深入探索其功能及在白粉病抗性通路中及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脉动压力对新疆风干牛肉腌制过程传质动力参数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脉动压力作用下新疆风干牛肉在腌制过程中盐分传质动力学过程,以牛肉为原料,采用不同脉动压力(100、120、140、160、180 kPa)在浓度为6.5%(w/w)的盐水中对牛肉(5 cm×5 cm×20 cm)进行腌制,通过测定腌制过程中牛肉的总质量、盐分含量变化量和水分含量变化量,以期获得牛肉在不同脉动压力条件下的传质动力学数据,获得最佳的腌制条件。结果表明:脉动压力和腌制时间在牛肉腌制过程中对物质的传质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牛肉总质量和盐分含量变化量均随脉动压力增加而增加(p<0.05);水分含量变化量在100 kPa时随着腌制时间延长而减少,其他压力条件下表现为增加;NaCl扩散速率(De)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加;不同压力条件下,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牛肉的持水力逐渐降低,硬度逐渐增加;腌制结束后,牛肉肌原纤维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随着脉动压力的增加,降解程度增加。本研究明确了脉动压力对腌制风干牛肉盐分的传质规律,为风干牛肉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田间种群消长规律
《新疆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田间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饲养观察拍照形态特征,定点系统调查田间梨冠网蝽种群消长规律。【结果】4月中旬梨树的发芽时,梨冠网蝽越冬成虫始见于梨树幼叶上,5月底第1代若虫出现,若虫群居为害,受食物限制,成虫转移为害,6月以后世代重叠,7月底至8月为为害高峰期,10月下旬成虫开始寻找越冬场所进行越冬(二、三代田间种群高峰期)。【结论】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是防治梨冠网蝽的关键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下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的栽培模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新饲玉19号在(30+60)、(10+66)、(17+50)、(60+60)、(76+76)、(40+60)和(30+90)cm 7种行距栽培模式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0+60)cm的栽培模式中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以及单株叶面积、倒四叶SPAD值和单株干鲜重均高于其他栽培模式,随着栽培行距的增加,青贮玉米冠层中下部透光率有所增加,(60+60)cm等行距栽培下青贮玉米冠层结构布局合理,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P=0.003)。不同的栽培模式中,随着行距的增加玉米农艺性状表现良好,(60+60)cm等行距栽培时有利于青贮玉米产量的形成。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行距 农艺性状 叶面积 冠层 产量 SPAD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