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氟啶虫酰胺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天敌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氟啶虫酰胺田间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条件下设置制剂为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00、750、900 g/hm~2,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药后1、3、7、14、21 d调查白背飞虱、蜘蛛虫口数量,计算药剂对飞虱的防治效果、蜘蛛的杀伤率。[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600、750、900 g/hm~2药后1~21 d对飞虱的防治效果为45.23%~85.41%,中高剂量防效(57.02%~85.41%)与对照药剂吡蚜酮(62.76%~92.62%)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药剂对田间蜘蛛杀伤力与吡蚜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氟啶虫酰胺对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田间防治效果优异,对稻田蜘蛛安全,推荐剂量为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750~900 g/hm~2,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竹柳枝桠材重组木性能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柳Salix discolor枝桠材的直径小,是重组木的好原材料。试验结果表明:在竹柳重组木为密度0.9 g·cm~(-3),脲醛树脂(UF)施胶量15%,枝桠材直径5~10 mm,木束长度150和450 mm,热压温度140℃,加压时间20 min,木束含水率6%条件下制得的竹柳重组木静曲强度为102.04 MPa,内结合强度1.99 MPa,2 h吸水厚度膨胀率3.78%,其值均达到或超过LY/T 1984-2011《重组木地板》行业标准的要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表明:用脲醛树脂压制的竹柳重组木的管孔被压缩成椭圆形,但细胞壁本身并没有被压溃,仍然保持了其完整性,木束表面附着的胶黏剂均匀;X射线能谱(EDAX)表明枝桠材直径≥10 mm制得的重组木的碳氧比为0.55,枝桠材直径5~10mm为0.60,枝桠材直径为≤5 mm为0.62。说明枝桠材直径对碳氧比有影响;且枝桠材制成的重组木的碳氧比高于枝桠材本身的碳氧比(0.41)。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竹柳枝桠材 重组木 施胶量 物理力学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品质基因及性状的遗传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水稻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可为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选育新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太湖地区511份水稻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选用19个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基因内分子标记对其淀粉品质基因进行检测,并与86份育成品种作比较。结果发现:地方品种粳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72 6,稍高于育成品种粳稻的平均PIC值0.110 1。基于各材料间的Nei氏遗传距离,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所有研究材料被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群主要是籼稻,育成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的上半段,地方品种粳稻主要集中在第Ⅲ类群下半段、第Ⅳ、Ⅴ、Ⅵ类群,二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已出现遗传分化。分别依据国家优质米的标准,有众多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属于品质性状比较优良的优质稻谷,这些品种可用于今后的品质育种。
关键词: 太湖稻区 基因内分子标记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菌剂加速废弃物堆腐的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堆腐效率、基质育秧质量及基质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金针菇菇渣、酒糟等废弃物组成的高温好氧堆体,研究了微生物菌剂芽孢杆菌添加与否对水稻育秧基质堆腐效率、理化性质、基质育秧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较不添加微生物菌剂提早腐熟8 d。二者的基质理化性状、育秧质量这2种主要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达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NY/T 1534—2007《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求》中的壮秧标准,在金针菇菇渣、酒糟等废弃物组成的高温好氧堆体中添加芽孢杆菌0.33 kg/m3,在1个面积为3 432 m2的基质生产车间,每年可因缩短堆腐时间而增产21.5%,新增利润57 084.5元。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菌剂 农业废弃物 水稻育秧基质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出口竹制品风险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植物检疫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产品自身风险、企业自身风险与检验检疫工作风险3个方面对出口竹制品进行了风险分析;同时,从企业分类管理、产品风险分级管理、加强标准研制、加强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控制含水率、加强防疫管理、加强装箱发运管理8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对棉花抗枯萎病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障碍引起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枯萎病作为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一直是困扰我国棉花生产的两大病害之一。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通过接种棉花枯萎病菌,研究不同连作年限(0、5、15a)土壤对棉花生长状况及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棉花抗枯萎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非连作土壤相比,连作土壤显著影响棉花的生长,导致棉花幼苗鲜重、主根长、株高降低,SOD和CAT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抗病品种中棉38的POD活性无显著变化,但耐病品种南农10号的POD活性明显提高。说明连作降低了棉花对枯萎病菌的抗氧化酶反应,加重了棉花的膜质过氧化程度,进而降低了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 d,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3种剂量150、300、450 g/hm~2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为86.20%~98.62%,中高剂量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和吡虫啉处理;药后3 d,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为97.56%~100%,显著优于异丙威处理;药后7 d,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为90.47%~100%,显著优于异丙威和吡虫啉处理;药后14 d,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为93.41%~96.80%,显著优于异丙威处理。因此,3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推荐剂量为150~300 g/hm2,防治适期在小麦齐穗后麦蚜始发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