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玉米中游离糖及游离氨基酸的HPLC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乳熟期甜玉米晶甜5号中的游离糖、氨基酸进行测定,检测到4种游离糖、18种游离氨基酸。游离糖为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分别为18.54、28.36、56.13、0.09 mg/g。游离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丙氨酸的含量(9.70 mg/g)最高,其次为鲜味氨基酸谷氨酸(3.19 mg/g)、天冬酰胺(2.62 mg/g),功能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为0.18 mg/g。本研究结果将为甜玉米的风味及营养评价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型保水剂在江苏丘陵山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保水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吸水量可达自身质量的数百乃至数千倍,具有亲水基团多、能吸收水分溶胀又能保持水分不外流的优异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园艺中作为土壤保水剂使用。江苏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率非常高,山区地势落差较大,坡度较陡,林草稀疏,土薄缺水,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固结土壤、截留雨水等屏障作用是丘陵山区水土流失较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功能型农用保水剂的优异保水性能,不仅能提高丘陵山区土壤保水性能,还能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介绍了功能型农用保水剂的发展,对其在江苏丘陵山区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对推动江苏丘陵地区的改良与利用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功能型保水剂 丘陵山区 生态修复 应用展望 江苏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盐胁迫降低后甜高粱的补偿生长和盐离子分布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逆境补偿效应在作物中普遍存在,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为阐明土壤盐度降低后甜高粱的补偿生长效应,本研究采用盆栽方法,将甜高粱拔节期的土壤含盐量设置3个梯度:5 g×kg~(-1)(高盐处理)、由5 g×kg~(-1)降低到2 g×kg~(-1)(盐度降低处理)、2 g×kg~(-1)(低盐对照),测定2个甜高粱品种地上部器官(茎秆、叶片、叶鞘)干物质生长速率与积累,以及盐离子(Na~+、Cl~-、K~+)在不同器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盐处理甜高粱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率一直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盐度降低后,各器官干物质生长速率明显升高,并超过对照,产生了超补偿效应。成熟期高盐处理株高与地上部干物质大幅下降;土壤盐度降低后‘辽甜1号’的株高与地上部干物质较低盐对照分别下降7.69%和33.21%,而‘中科甜3号’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重与对照没有差异。高盐处理后各器官干物质中Na+和Cl-含量较对照大幅度提高,K+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土壤盐分降低后的35 d,甜高粱Na+和Cl-在各器官中含量虽仍高于对照,但比高盐处理已大幅下降;茎秆与叶鞘K+的含量较对照有小幅提高,而叶片K+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甜高粱盐胁迫降低后离子毒害减轻、生长速率加快直至超过对照,耐盐甜高粱品种补偿效应尤为明显,成熟期干物质产量可与对照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甜高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盐胁迫 土壤盐度降低 甜高粱 补偿效应 干物质 离子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盐立苗基质对油莎豆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寻找有利于油莎豆抗盐立苗的新途径以及形成有针对性的栽培技术体系,本研究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索抗盐立苗基质对油莎豆耐盐性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在0.3%沙性盐土中,施用抗盐立苗基质有利于油莎豆种子的萌发和群体分株的生长,萌发率高出施用商品有机肥处理17.65%,高出施用化肥处理81.81%。群体分株数量与常规黏性土壤+化肥组合处理数量持平,显著高于0.3%沙性盐土+化肥、0.3%沙性盐土+有机肥组合。经生理指标分析显示,0.3%沙性盐土中施用抗盐立苗基质处理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叶片总氮、总磷含量,并降低叶片水分含量、叶片SPAD值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加总钾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农药及与化学农药复配对桃流胶病菌的毒力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生物和化学农药复配对桃流胶病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10种生物药剂对桃流胶病菌的毒力,将毒力强的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丙环唑、多菌灵和咪鲜胺进行复配,探讨复配剂对桃流胶病菌的联合毒力效果。[结果]毒力作用最强的生物农药为梧宁霉素,其次是多抗霉素和申嗪霉素,EC_(50)值分别为0.6761、5.0119、6.9183 mg/L。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与3种化学农药复配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而梧宁霉素与多菌灵、咪鲜胺复配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结论]生物与化学农药复配能增加对桃流胶病菌的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高粱麸皮对南方馒头抗氧化活性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麦粉中添加高粱麸皮对制品保健功能和加工品质的影响,设计高粱麸皮添加量0(对照)、10%、15%和20%的4种试验,分析了试验样品在南方馒头加工制作过程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评价了样本的南方馒头加工品质。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蒸制后显著降低,但在馒头中的含量仍较高。对照、10%、15%和20%麸皮添加量下,新鲜蒸制的南方馒头的ORAC值(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分别为12.6、66.9、83.0和107.6μmol Trolox g~(–1)。15%~20%的麸皮添加量显著降低了南方馒头的加工品质,10%的麸皮添加量对南方馒头所有评价参数的负面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馒头总分与对照的差异亦不显著。因此,可采用添加10%的高粱麸皮制作具有高保健功能的南方馒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饲养方式下仔猪生产性能、行为和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对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两种不同饲养方式下,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行为特征和唾液皮质醇激素水平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提高仔猪动物福利。【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67 m~2/头),将88头体重相近(10.42±0.36 kg)的35日龄断奶苏钟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漏缝地板饲养组(slatted-floor house,S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设4个重复,SFH和DLH组中每个重复分别为6和16头。适应14 d后,进入试验期,试验期为21 d。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间记录仔猪日采食量,分别于仔猪49日龄和70日龄时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仔猪的日增重和料肉比;于仔猪68日龄时,进行24 h录像采集,每个重复随机挑选3头仔猪用于行为学观察,观察时间为07:00-17:00;于69日龄上午9:00-10:00,每个重复选择3头仔猪用于唾液采集,测定其皮质醇激素含量。【结果】1SFH和DLH组仔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SFH组相比,DLH组仔猪站立和犬坐行为时间比例显著增加(P<0.05),躺卧行为显著降低(P<0.05);仔猪主要活动时间为08:00-10:00和12:00-15:00;DLH组中仔猪运动和探究行为(特别是翻拱垫料行为)时间比例显著高于SFH组(P<0.05),操纵圈舍行为和攻击行为显著低于SFH组(P<0.05);与SFH组相比,DLH显著提高了仔猪饮水时间比例(P<0.05),但对排泄(排尿和排便)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DLH组仔猪总采食时间显著低于SFH组(P<0.05),但因采食次数的显著增加(P<0.05),使DLH组仔猪每次采食持续时间显著高于SFH组(P<0.05)。3DLH组仔猪唾液中皮质醇激素含量显著高于SFH组(P<0.05)。【结论】发酵床饲养能够增加断奶仔猪的探究行为、运动行为以及每次采食持续时间,降低其攻击和操纵圈舍行为,提高了仔猪动物福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资源‘热粳35’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QTL定位方法揭示耐热高产粳稻重要农艺性状QTL的遗传信息,获得其主效QTL连锁标记,为进一步揭示其分子机理和耐热高产粳稻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水稻籼粳交‘热粳35’ב协青早B’F_2群体作为遗传材料,选用MapMaker3.0软件绘制包含156个多态性SSR标记F_2图谱,采用DPS软件ANOVA分析和WinQTLCart 2.50软件的复合区间(CIM)和多重区间(MIM)作图法,对亲本、F_2群体重要农艺性状进行T测验、相关分析、QTL定位及其上位性分析。结合已发表文献和水稻公共数据库(www.gramene.org)确定本研究检测QTL物理位置的可靠性和创新性。结果发现,所有性状在双亲间呈极显著差异,在F_2群体呈双向超亲分离、近似正态分布,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共检测到24个QTL,LOD值介于3.02~12.25,加性效应值在–31.33~18.01,显性效值在–21.15~50.54,单个QTL贡献率为7.15%~70.56%。共检测到8个一因多效QTL区间,检测到5对上位性QTLs,所定位QTL位点不在前人报道物理区间,‘热粳35’表现出独特遗传模式,其重要农艺性状QTLs以加/显性效应为主、上位性效应为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