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太湖地区高产稻田适宜施氮量,以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减少稻田氮素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在调查当地农户稻田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通过秸秆还田和基肥机械深施,设置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习惯施氮水平360 kg·hm-2(N1),以及在此基础上减少氮肥施用量的10%(N2)、20%(N3)、30%(N4)等5个处理,研究其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下降;在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使水稻产量增加1.9%;与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相比较,N2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差异不明显,N3和N4处理则表现为显著下降;随着氮肥减量幅度的增加,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逐渐增高;在当地习惯施氮量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基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能够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并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水稻 氮肥减量 土壤速效氮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三五”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策略与秸秆产业发展的思考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可持续推进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江苏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策略,应着重考虑7个问题:(1)精准估算秸秆产生与可收集量,科学规划秸秆收集利用规模;(2)继续坚持将秸秆还田作为秸秆禁烧与秸秆利用最重要的途径;(3)加快构建高效完整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突破稻、麦收割秸秆打捆一体化装备;(4)科学合理地制订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目标;(5)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开拓与充分挖掘秸秆就地消纳潜力;(6)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秸秆工业化利用进程;(7)确立"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全量利用、终端扶持"的工作思路。同时强调,秸秆全面禁烧与全量利用还需要品种改良、种植制度调整以及社会各部门长期不懈努力和通力合作,才能使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真正走向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常态化。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53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T细胞系中的稳定表达

中国兽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质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建立稳定沉默p53基因的ST细胞系。通过改造p EGFP-C1载体,构建了猪源U6启动子启动编码p53 sh RNA序列的载体,将其转染ST细胞,用G418筛选细胞,并分析获得细胞的生长特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质粒介导的sh RNA有效地沉默了p53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细胞生长特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p53基因沉默组ST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增多,而且p53基因沉默组ST细胞生长较快。本研究结果证实质粒介导的sh RNA高效、稳定地沉默了ST细胞中p53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p53基因 sh RNA载体 RNA干扰 细胞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五料化”中基料化的概念和定义探讨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基料(基质)化是秸秆"五料"资源化技术之一,明确其定义及内涵有利于秸秆基料化利用的潜力开拓与技术创新。在分析国内秸秆基料化表述的基础上,对秸秆基料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其主要内容包括:食用菌生产栽培基质,植物育苗与栽培基质,动物饲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垫料,固体微生物制剂生产所用的吸附物料,逆境环境条件下用于阻断障碍因子或保水、保肥等功能的秸秆物料。最后,深入阐述了秸秆基料化利用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基料化利用 概念 发展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甘薯的生物量累积、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甘薯的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选用广薯87、苏薯16、南薯88、宁紫薯1号和宁紫薯2号5个甘薯品种移栽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基地,在不同生育期取样并测定各品种甘薯的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干物质分配情况。结果表明,淀粉型甘薯南薯88干物质累积速率最快,相同条件下更容易获得高产。食用型甘薯广薯87和苏薯16收获期蔓薯比最低,分别为0.20和0.21,表明光合产物向地下部转移比例更高。地上部旺长期,甘薯氮、磷、钾吸收速率分别为1株21.21 mg/d、8.19 mg/d和25.68 mg/d;薯块膨大期,甘薯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分别为1株7.40 mg/d、2.83 mg/d和11.17 mg/d。不同品种甘薯每形成1 000 kg鲜薯所需要的养分不同,其中宁紫薯2号和南薯88所需养分总量最高,分别为10.29 kg和8.98 kg。供试品种中紫甘薯对磷的需求量较其他品种高,食用型甘薯对氮的需求量较其他品种高,南薯88和宁紫薯2号对钾的需求量较其他品种高,但总体来说甘薯养分吸收量大小顺序是钾>氮>磷。

关键词: 甘薯 养分吸收和分配 氮磷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管理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研究

土壤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还田腐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对下茬水稻幼苗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减缓或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水稻生产尤为重要,而稻田苗床环境的改善是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评估大量麦秸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采用施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不同水肥管理组合,以期筛选能有效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水稻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大量麦秸单独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使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或升高(P<0.05),同时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和分枝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麦秸还田时,通过施用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水肥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负面效应,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均不同程度得以恢复,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根系形态也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在所有水肥管理技术措施中,以施用化肥并延长泡田时间至10天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水肥管理 麦秸 水稻 负面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荧光光谱法的AMP与肌动球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和肌动球蛋白结合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探讨AMP与肌动球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及改善鸭肉嫩度的最佳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鸭肉肌动球蛋白为材料,采用荧光光谱法,选择不同影响因素(pH值、反应时间、缓冲溶液及离子溶液)处理AMP-肌动球蛋白体系,测定其荧光光谱和反应过程中猝灭常数(Ksv)及结合常数(KLB)值,通过比较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AMP-肌动球蛋白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变化。[结果]pH值、反应时间、缓冲溶液及离子均对AMP-肌动球蛋白体系稳定性有不同程度影响。AMP-肌动球蛋白体系的pH值在6.0~7.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在5.0~5.5范围内稳定性较差。AMP作用于肌动球蛋白,可以和肌动球蛋白形成作用力,并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反应10 min后,荧光强度基本保持稳定。用离子溶液处理体系时,Cl-对体系的结合能力略有增加。用不同缓冲溶液处理体系时,Tris-HCl缓冲溶液对体系的结合有增加作用。[结论]当溶液pH值为6.0~7.0时,Cl~-和Tris-HCl缓冲溶液处理AMP-肌动球蛋白体系时,可以促进AMP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改善肉品嫩度。

关键词: 鸭肉 肌动球蛋白 一磷酸腺苷(AMP)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研究山药自然发酵、混料自然发酵、山药接种发酵、混料接种发酵等4种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种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的发酵周期分别为11 d和14 d;与自然发酵泡菜相比,接种发酵山药泡菜的pH值下降快、总酸含量高、亚硝酸盐含量低,乳酸菌数量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少,但其脆度与感官评分偏低;混料发酵山药泡菜口味纯正、品质优良,pH值为3,总酸含量为8.01 mg/kg。其中混料自然发酵亚硝酸盐含量1.4 mg/kg、乳酸菌数7.33(lg(CFU/mL))、菌落总数3.2(lg(CFU/mL))、大肠菌群数15 MPN/100 g、脆度2 975.00 g、感官评分89.10;混料接种发酵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1.2 mg/kg、乳酸菌数9.04(lg(CFU/mL))、菌落总数2.1(lg(CFU/mL))、大肠菌群数6 MPN/100 g、脆度2 765.00 g、感官评分86.26。

关键词: 山药泡菜 发酵方式 理化特性 微生物 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扬麦16号为材料,研究常规翻耕秸秆不还田(CT)、少免耕秸秆不还田(RNT)、常规翻耕秸秆还田(CTS)、少免耕秸秆还田(RNTS)对小麦产量、麦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CT、CTS、RNT、RNTS处理,相同秸秆处理下常规翻耕的小麦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均对显著高于少免耕,RNTS处理的小麦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低于RNT处理。麦季CH4总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NTS、RNT、CTS、CT处理,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少免耕或秸秆还田措施均显著增加麦季CH4总排放量。麦季N2O总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TS、CT、RNTS、RNT处理,常规翻耕显著增加麦季N2O总排放量,秸秆还田也有增加N2O排放的趋势。综合小麦产量和麦田排放CH4、N2O产生的温室效应,RNT处理的"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T处理显著低于CTS处理。研究表明,少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和CH4减排,但减少了N2O排放和麦田排放CH4、N2O产生的温室效应。

关键词: 小麦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温室气体 增温潜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叶多酚组成及其抗食源性致病菌活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对蓝莓叶多酚组成进行研究,发现蓝莓叶多酚含有槲皮素-3-O-戊糖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山奈酚-3-O-葡萄糖苷、对香豆酰奎尼酸及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等多种酚类物质;通过对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效果研究,发现蓝莓叶多酚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鲍氏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氏阳性(G+))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革兰氏阴性(G-))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9.30 mg/m L,对其他菌株的MIC<4.65 mg/m L,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鲍氏志贺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含有较多生物活性组分,抑菌性强且抑菌谱广泛,可以开发为新型天然防腐剂。

关键词: 蓝莓叶多酚 组成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