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等级鉴别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种不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等级的小麦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图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DON毒素含量的鉴别。采集180份小麦样本高光谱图像,利用改进格拉姆斯密特算法(MGS)与遗传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GAUVE)对400~1021 nm波段光谱信息提取特征波长,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最邻近结点(KNN)算法建立模型预测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等级。结果表明,利用MGS算法和GAUVE算法能有效地提取特征波长,降低波长变量数,提高运算速率,4种算法建模时准确率均高于85%,其中MGS-SVM模型鉴别效果最优。研究表明,高光谱图像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无损地鉴别6种不同小麦DON毒素含量,为小麦DON毒素快速、无损、智能检测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 小麦 高光谱图像 脱氧雪腐镰刀菌醇 识别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水平棚架整形方式对“丰水”梨生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丰水"为试材,对三主枝、二主枝、单主枝联体"梳形"3种水平棚架整形方式下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三主枝、二主枝整形方式相比,单主枝联体"梳形"整形的单位面积产量高,增产显著,作业效率高,主枝先端区和主枝基部区的果实平均糖度差异小,主枝先端区着果量大。因此,今后在砂梨生产中建议采用单主枝联体"梳形"水平棚架整形。

关键词: 砂梨 水平棚架 单主枝联体梳形 产量 作业效率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

药物分析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提取时间、液固比和提取功率3因素3水平的试验模型,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朱砂根中岩白菜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模拟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为41.21 min,液固比为10.14∶1(m L·g~(-1)),提取功率为108.83 W,此时的最大提取率为2.233%。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修正条件为:提取时间42 min,液固比为10∶1(m L·g~(-1)),提取功率为109 W,验证试验结果平均提取率为2.318%,与模型预测值较为接近。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精度高(P<0.01),可对朱砂根中岩白菜素超声波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富贵籽 铁凉伞 朱砂根 岩白菜素 响应曲面法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甲烷特性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不同物料相同发酵条件下的产沼气特性,该文研究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香蕉秸秆、鸡粪、牛粪和猪粪7种原料的基本特性及发酵情况。元素分析结果表明7种原料均不适宜直接发酵,且粪便原料的理论产气潜力优于纤维质原料。组分分析表明,纤维质原料中香蕉秸秆的可降解组分含量最高,达76.13%,粪便原料中鸡粪的易降解有机物含量最高,为59.72%。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香蕉秸秆和鸡粪的甲烷产率分别为186.10和224.85 m L/g,BDA(biodegradability)分别为41.42%和33.28%,消化时间(T90)分别为9.5和7 d,为两类原料中产气潜力最佳的原料。基于月累计甲烷产量和Gompertz模拟结果,鸡粪和香蕉秸秆降解速率快,累计产气量高,分别达867.28 m L/g和528.92 m L/g。结果表明鸡粪和香蕉秸秆最适合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

关键词: 农业 秸秆 农业废弃物,产甲烷潜力,生物降解性,消化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门氏菌对食品的污染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沙门氏菌对食品的污染及其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状况,综述了近年来沙门氏菌在各类食品中的检出率、沙门氏菌病发病率、与疾病暴发相关的媒介食品和优势血清型等。结果表明,沙门氏菌仍是近年来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畜禽产品易受沙门氏菌污染,与疾病暴发相关的食品主要是蛋类和禽肉类;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优势血清型为肠炎和鼠伤寒。这为日后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监控食源性沙门氏菌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 媒介食品 优势血清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轭酱渣废油包膜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膜层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酱渣废弃物,同时增加缓释包膜肥材料的来源,从酱渣中提取废油,共轭改性后用于制备具有缓释功能的包膜肥,通过大田盆栽试验和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研究了包膜肥的实际肥效及膜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和茎周长包膜肥组(T1)与无施肥组(CK0)和普通施肥组(CK1)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比CK1分别提高了9.5%和3.9%;玉米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3组差异均显著(P<0.05),T1比CK1分别提高了2.7%和3.0%,但叶片数最终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单株鲜质量、干质量和穗质量3组差异较为明显,T1比CK0分别增加了26.6%、28.0%和13.9%,与CK1相比提高了2.3%和4.3%,说明包膜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土壤中有机质、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在30 d后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共轭废油在土壤中可生物降解并提高了有机质的含量。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显示,包膜肥膜层固化后CC共轭双键打开并形成了聚合物大分子,因此缩短了成膜固化时间,而且膜层表面较为光滑,断面具有输送养分的疏水通道,增加了膜层的耐水性,提高了其缓释性能。

关键词: 包膜肥 共轭酱渣废油 肥效 膜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养分对稻田施肥周期内田面水氮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施肥导致的水体氮流失是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开展不同养分来源下,基肥和追肥下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田面水中的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氮(TN)及可溶性生物量氮(DON)的含量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田面水NH_4~+-N、TN浓度随尿素用量增加而增加,无论是单施尿素还是增施猪粪或继续增施秸秆,NH_4~+-N及TN浓度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4~5 d,基肥施用后的前10 d,田面水以NH_4~+-N为主,基施尿素的NH_4~+-N及TN峰值分别达47.6、54.5 mg/L。NO_3~--N浓度变化不如NH_4~+-N明显,且流失风险较小;DON在施肥后10 d增至峰值后缓慢下降,但占总氮比较高。提高尿素用量或增施猪粪用量,田面水NH_4~+-N、TN及DON都呈增加趋势,增施秸秆虽然提高田面水的NH_4~+-N和TN,但NO_3~--N和DON含量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施肥后的10 d内NH_4~+-N是重点需要关注的氮形态,增施猪粪增加氮流失风险,尿素配合猪粪和秸秆施用,可降低田面水的NO_3~--N和DON含量。

关键词: 稻田 田面水 氮含量 猪粪 秸秆 氮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和钾肥耦合对甘薯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甘薯生长的水钾耦合效应,科学调配水分和钾素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进行了可控的水分、钾素二因子盆栽试验。水分因子设3个水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W50)、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W75)、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W100);钾肥因子设3个水平(以风干土中施K2O含量计):0 mg/kg(K0)、150mg/kg(K150)、300 mg/kg(K300)。结果表明水分和钾素间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应。在本研究条件下,甘薯在W75-K150下块根产量最大,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对于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条件下(W50),钾素与土壤水分表现为拮抗效应,而当正常供水时(W75),施钾可以缓解由于土壤水分提高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充分灌溉条件下(W100),产量的提高是以水和肥投入为代价的,应该适当控制水肥的投入。结合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以W75-K150处理的水钾配比较为合适。

关键词: 水钾耦合 甘薯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血清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增殖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获得用生物反应器无血清培养基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增殖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工艺参数,通过驯化Vero细胞适应无血清微载体悬浮培养后,再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在此细胞上的增殖工艺参数,包括初始细胞密度、微载体浓度、IBDV的感染复数(MOI)、接种时间和病毒收获时间。结果表明:获得适应无血清培养的细胞株——V0株,建立细胞库。获得3 L反应器中培养V0细胞增殖IBDV工艺参数,其初始接种密度为3×105cell/m L、微载体浓度为3 g/L、细胞培养1 d后按MOI为0.2接种IBDV,接毒后120 h收获病毒,可达最高病毒效价109.307TCID50/m L。本研究获得的Vero细胞、IBDV以及各项工艺参数为后续大规模悬浮培养制备法氏囊疫苗提供了生物材料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 Vero细胞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微载体 生物反应器 增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甘蓝幼苗耐热性鉴定方法及耐热生理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一套适用于甘蓝苗期耐热性鉴定的方法,以耐热性不同的6份甘蓝材料为试验材料,通过采用不同的胁迫温度、胁迫时间和胁迫苗龄对甘蓝苗期耐热性进行评价,并测定不同材料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4~5片真叶的甘蓝幼苗在38.0℃/29.0℃(昼/夜)人工模拟气候箱中处理3 d,可以准确评价不同类型甘蓝材料的耐热性差异。高温处理3 d后,甘蓝幼苗相对电导率大幅升高,其中耐热材料启夏的增幅小于热敏感材料W410。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启夏和W410的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且两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种类型材料的SOD活性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启夏的SOD活性始终高于W410。POD活性变化与耐热性无明显相关性。因此,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均可以作为甘蓝苗期耐热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关键词: 甘蓝 耐热性鉴定 相对电导率 MDA含量 游离脯氨酸含量 SOD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