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组猪抑制素蛋白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便于运输和延长储存时间,冷冻干燥是目前公认最可行的技术之一。通过对猪重组抑制素蛋白冷冻干燥后的外观、色泽、复水性以及SDS-PAGE电泳检测,对27种常用冻干保护性物质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可溶淀粉和β-环糊精的保护效果较好,表现在外形饱满无坍缩、色泽细腻白亮、复溶后无沉淀、电泳检测发现蛋白条带无降解。将筛选出的2个保护剂制备成冻干样品放置于37℃烘箱中,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37℃放置4个月后,冻干蛋白样品保持形态色泽不变,复溶后无沉淀,蛋白无降解现象。
关键词: 重组猪抑制素 冷冻干燥 冻干保护剂 复水性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株JS2012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32对PCR引物分片段扩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江苏分离株JS2012全基因组,扩增产物克隆到p MD19-T载体并测序。用DNAstar软件将JS2012全基因组序列与Gen Bank中其他13株TGEV株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ISU-1)序列进行比对以及同源性分析,并绘制基因进化树。JS2012基因组序列全长28 542 bp,不包括poly A。基因组的排列为TGEV典型的基因排列序:5'-ORF1a-ORF1b-S-3a-3b-E-M-N-7-3'。TGEV JS2012株的ORF3基因和Miller组病毒一样有2个大片段的缺失。JS2012的S基因和Miller M6以及Virulent Purdue 2个强毒株有同样的序列特征。除Virulent Purdue外,其余Purdue株在1 123~1 128 bp处均有6 bp的缺失,JS2012与所有Miller株及Virulent Purdue一样,此处没有缺失。JS2012与其他TGEV毒株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8.6%~99.9%,与Miller M6的碱基序列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Miller组,与Purdue组相对较远。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全基因组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粳910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期分别与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共培养,以无稗草共培为对照,观察不同种类共培稗草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20、240、360kg N·hm~(-2)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种稗草株高表现为西来稗>无芒稗>光头稗,生育期由长到短为无芒稗>西来稗>光头稗.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稗草的生物量在240 kg N·hm~(-2)下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无芒稗和西来稗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光头稗.在0 kg N·hm~(-2)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120 kg N·hm~(-2)下,无芒稗和光头稗处理水稻产量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在240 kg N·hm~(-2)下,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处理显著减产;在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光头稗处理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稗草和氮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120 kg N·hm~(-2)下,西来稗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灌浆期剑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以及成熟期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其他稗草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240和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降低了水稻上述指标;在0 kg N·hm~(-2)下,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稗草表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物量、株高、生育期和分蘖数,推测稗草较大的生物量造成水稻剑叶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氧化力、氮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水稻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苗期喷施烯效唑对油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烯效唑在油菜机械化种植中的应用,2~4叶期用50 mg/L、75 mg/L、100 mg/L和150 mg/L的烯效唑喷施油菜幼苗(1或2次),研究烯效唑对幼苗生长调控、光合生理特性、植株抗倒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幼苗株高、最大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均随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处理浓度≤100mg/L,根干质量和根颈粗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幼苗高、最大叶面积和根干质量随烯效唑处理时苗龄的增大而增加。叶片净光合率和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的株高和分枝点高度均随烯效唑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根颈粗、根干质量和单位长度茎秆干质量增加,植株抗倒能力增强。烯效唑浓度≤100 mg/L,处理1次,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和种子产量增加。2~4叶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种子含油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2叶或3叶期用≤100 mg/L烯效唑处理幼苗,可有效降低成熟期株高,增强植株抗倒性,有利于机械收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氨水平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粳910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期分别与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共培养,以无稗草共培为对照,观察不同种类共培稗草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20、240、360kg N-hm-2)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种稗草株高表现为西来稗>无芒稗>光头稗,生育期由长到短为无芒稗>西来稗>光头稗,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稗草的生物量在240 kg N·hm-2下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无芒稗和西来稗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光头稗.在0 kg N·hm-2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120 kg N·hm-2下,无芒稗和光头稗处理水稻产量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在240 kg N-hm-2下,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处理显著减产;在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光头稗处理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稗草和氮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120 kg N·hm-2下,西来稗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灌浆期剑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以及成熟期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其他稗草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240和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降低了水稻上述指标;在0 kg N·hm-2下,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稗草表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物量、株高、生育期和分蘖数,推测稗草较大的生物量造成水稻剑叶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氧化力、氮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水稻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温敏型叶片白化突变体tsa1的表型鉴定和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个由甲磺酸乙酯(EMS)诱变宁粳36水稻品种获得的温敏型叶片白化突变体tsa1在低温条件下(20~24℃)表现叶片白化,但在较高温度下(28~32℃)叶色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突变体白化叶片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下降。显微观察发现突变体白化组织中正常叶绿体数量稀少,包含大量小型的异常叶绿体,进一步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异常叶绿体中无发育完整的类囊体片层结构,表明该突变体中叶绿体发育存在严重缺陷。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tsa1与南京11杂交所得的F2群体中的368个隐性极端个体,将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163 kb的范围内。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L) 温敏型 白化 突变体 叶绿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华东地区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遗传变异现状,从该地区近三年来IBD疫苗免疫失败鸡群中分离到7株IBDV,遂被命名为J3、A4、S8、S9、A11、S14和J17。这7株IBDV均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培养,但对CEF、DF-1以及DF-EGFP-mi R-9三种细胞的适应性和细胞培养中的病毒效价有显著差异,较易适应于DF-EGFP-mi R-9细胞,A11毒株在DF-EGFP-miR-9细胞中的TCID_(50)高达1×10~(11)/0.1m L。用第3代鸡胚毒分别感染6周龄SPF雏鸡,均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发病率为100%,死亡率在50%~70%之间,而用第20代细胞毒感染的SPF雏鸡,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将这7株IBDV分离毒VP2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4%~99.6%和98.7%~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这7株IBDV分离毒均属于血清Ⅰ型,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超强毒力IBDV(vvIBDV)分枝中。VP2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在第222、242、253、256、279、284、299、330、451位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S14毒株为L)、I、Q、I、D、A、S、S和L,位于第326~332位的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具有IBDV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在VP2基因高变区的第一个亲水区,J17毒株有212N,S14毒株有222L,不同于其他强毒株或弱毒株。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华东地区IBD免疫失败的鸡群中流行着超强毒力vv IBDV,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毒株的来源比较复杂,这对于IBD的防控面临着新挑战。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超强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 IBDV) 病毒分离 生物学特性 VP2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遥感和Moran’s I指数的水稻面积变化空间自相关性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获取了2011-2015年江苏省淮安区水稻面积,在乡镇区划和2 km规则网格的基础上,用Moran’s I指数分析了2011-2015年水稻逐年空间变化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区水稻面积变化有聚集现象,2012年有4个聚集区,2013年有3个聚集区,2014年和2015年有6个聚集区;聚集区仅为乡镇行政区划单元的部分区域。
关键词: 水稻 卫星遥感 Moran’s I指数 网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肥处理对秸秆纤维加工性能的影响
《化工新型材料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秸秆腐熟剂(处理Ⅰ)、腐熟堆肥(处理Ⅱ)为添加剂,采用堆肥处理法改性水稻秸秆纤维的加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处理Ⅰ、Ⅱ和不加添加剂堆肥处理(处理Ⅲ)后,秸秆堆体的平均温度分别为39.5、43.7和35.5℃,堆积角、压缩率、抹刀角和均匀度降低;Carr流动性指数评价法表明,处理Ⅱ的秸秆纤维粉为易于流动,处理Ⅰ的秸秆纤维粉为一般流动,处理Ⅲ和未对秸秆纤维堆肥处理(处理Ⅳ)的秸秆纤维粉为不易流动;堆肥处理提高了秸秆纤维的塑性和表观黏度,处理Ⅰ和处理Ⅱ的秸秆纤维的塑化峰增加、粒径和纤维间摩擦阻力变大、常温压缩性降低;处理Ⅰ、Ⅱ、Ⅲ和Ⅳ的秸秆纤维质量残留率分别为39.4%、49.4%、33.5%和31.9%,秸秆纤维热稳定性提高。堆肥处理改善了秸秆纤维的加工性能,为秸秆纤维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种预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与穗颈瘟抗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江苏省粳稻的主要病害,以穗颈瘟的危害最为严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明确江苏省粳稻穗颈瘟的主要抗病基因以及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型,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h、Pi-km的功能标记对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65份审定的粳稻品种中同时含有3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6份,占审定品种的9.2%;同时含有2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23份,占审定品种的35.4%;含有1个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品种27份,占审定品种的41.5%;不含有这4个抗病基因的品种9份,占审定品种的13.9%。2014年穗颈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含有3个抗病基因的6份品种均表现为抗穗颈瘟;含有2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9份品种抗穗颈瘟,4份品种感穗颈瘟;含有1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2份品种抗穗颈瘟,15份品种感穗颈瘟;不含有这4个抗病基因的品种中1份品种抗穗颈瘟,8份品种感穗颈瘟。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m与穗颈瘟的抗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81、0.11和0.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k~h与穗颈瘟抗性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