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用量生物质灰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两季甜瓜植株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类型及用量生物质灰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当季甜瓜生长的影响,以明确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施用条件并探明该条件下连续两季甜瓜植株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情况,为生物质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两种生物质灰类型(底灰和飞灰)和4种用量水平(0.5%、1.0%、2.0%和3.0%干土重),以不施加生物质灰为对照(CK),共9个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宜甜瓜生长的生物质灰类型并研究其对当季和第二季甜瓜植株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生物有机肥相比,底灰配施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当季甜瓜植株的株高、鲜重和干重,促进了茎粗和最大叶片面积的增长;土壤容重、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飞灰配施后则因导致当季土壤电导率过高而促生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甜瓜茎粗增长等负面影响。(2)不同用量底灰仍能促进第二季甜瓜植株的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改良,但整体效果较施用当季有一定的衰减。(3)相关性分析表明,底灰处理促进甜瓜植株生长与其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4)底灰输入提高了土壤重金属镉和铅的积累,但没有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等级为安全。综上,生物质底灰配施生物有机肥能够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并改善土壤性状,可为生物质灰的合理利用和设施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碳氮投入下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采用培养试验方法探究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简称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设置4个处理:空白(CK)、施碳点(CDs)、施氮(N)、施氮和碳点(N+CDs)。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Ds处理的无机氮(SIN)含量显著下降29.1%;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SIN含量显著下降32.8%,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CDs处理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略高于CK处理,且CDs处理改变了DOC的官能团结构;N+CDs处理的DOC含量比N处理显著提高28.8%,N+CDs也提高了DOC中胺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含量。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细菌残体碳(BNC)和真菌残体碳(FNC)含量显著增加29.5%和17.7%(P<0.05),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回归分析表明,总的细菌和真菌残体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发现DOC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是调控BNC的主要因素,FNC主要受土壤氮净硝化速率和DOC的平均分子量调控,N+CDs处理主要通过改变潮土溶解性有机碳及官能团结构和氮转化速率影响微生物残体碳积累。
关键词: 氮肥 碳点 微生物残体碳 溶解性有机碳 芳香族化合物


大豆TIFY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非生物胁迫表达研究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IFY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反应。目前,已在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中报道了一些参与逆境胁迫的TIFY基因,但大豆中相关研究仍较少。为了明确大豆TIFY基因家族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进化以及表达特征,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干旱和盐胁迫qRT-PCR验证。结果显示:获得了38个大豆TIFY家族基因,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分为4个亚组,有10对片段重复基因和1对串联重复基因。GmTIFY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平均氨基酸序列长度为280.9 aa。启动子预测结果揭示GmTIFY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富含光信号与激素和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TIFY家族基因可能参与大豆的生长发育调节过程。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GmTIFY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大多数基因在所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甚至不表达。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及qRT-PCR实验发现,Glyma.01g204400、Glyma.05g235500、Glyma.09g077500、Glyma.13g112000、Glyma.15g179600和Glyma.15g184900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均上调表达,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大豆TIFY家族基因功能提供了参考。


基于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分析不同品种芡实中活性成分及其对人糖尿病的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不同芡实品种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糖尿病的作用。使用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系统(LC-QTOF-MS)、Metaboanalyst(https://www.metaboanalyst.ca/)和TBtools软件对芡实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PubChem筛选出芡实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使用Swiss预测芡实成分靶点,通过多种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取并集;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查找主要成分及核心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苏芡和刺芡中有153种在含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的成分;从苏芡中筛选出12种具有缓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效果的成分以及578个潜在靶点,从刺芡中筛选出3种具有缓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效果的成分及226个潜在靶点;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苏芡中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糖尿病性心肌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刺芡中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癌症的发病途径、脂肪细胞脂解的调控、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成分均结合在靶点蛋白质的凹陷处,结合自由能均为负值,分子对接构象稳定。说明,苏芡在缓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较刺芡具有更好的效果。


苏山猪和巴克夏猪全基因组ROH检测和选择信号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苏山猪群体和巴克夏猪群体的遗传变异位点和多态信息,本研究首先对43个苏山猪样本和21个巴克夏猪样本进行DNA提取,然后利用“中芯一号”50K SNP芯片对DNA的SNP位点进行检测;使用Plink软件对SNP位点进行主成分分析;使用DetectRUNS软件包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ROH检测;选用3种方法(ROH、CLR和iHS)对选择信号进行分析。本研究总共鉴定到苏山猪42 282个SNPs位点和巴克夏猪27 718个SNPs位点。其中,苏山猪和巴克夏猪均被划分为3个家系。本研究在苏山猪中共检测到2 071个ROH片段,FROH平均值为0.096。巴克夏猪中共检测到1 853个ROH片段,FROH平均值为0.199。在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个和40个高频ROH区域,分别注释到8个和103个基因,通过富集分析鉴定了50个显著的候选基因。另外,通过ROH、CLR和iHS共3种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对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选择信号区域进行了鉴定,发现有42个基因可能受到选择。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基因组SNP图谱,并通过高频ROH分析和选择信号检测鉴定到一些可能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肉质、营养和一般抗病力的基因,为苏山猪和巴克夏猪的选育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非洲猪瘟病毒p30和pK205R双抗原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可靠、快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以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p30和非结构蛋白pK205R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一种双抗原间接ELISA方法,用于检测ASFV抗体。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等常见猪源病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对ASFV阳性血清的敏感性能达到1∶12 800;批内变异系数为7.95%,批间变异系数为9.18%,均小于10%。利用该方法与ID.vet商品化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130份临床猪血清,其阳性符合率为92.19%,阴性符合率为86.36%,总符合率为89.23%。综上所述,成功建立了ASFV p30和pK205R双抗原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检测猪血清中ASFV特异性抗体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p30蛋白 pK205R蛋白 间接ELISA


酶法复合挤压工艺制备绿豆面条及其对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血糖生成指数(GI)主食逐渐成为功能食品领域热点,以超微绿豆粉和小麦粉为原料,采用普鲁兰酶结合螺杆挤压工艺制备低GI绿豆面条.以面条的自然断条率与eGI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明确工艺关键参数对绿豆面条品质以及GI值的影响.当绿豆粉质量分数为30%、普鲁兰酶添加量为4000 U/kg、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40 min、物料水分为35%、螺杆挤压温度为120℃、螺杆挤压转速为80 r/min的条件下制备的绿豆面条品质特性最佳,自然断条率为(4.2±1.1)%,eGI值为48.2±0.9.低GI绿豆面条的蒸煮特性较佳,熟断条率为(4.2±0.6)%,烹煮损失率为(8.7±2.1)%,烹煮增重率为(63.8±5.0)%,碘吸光度法检测抗性淀粉质量分数高达39%,平均感官评价得分为79分.因此,通过酶解复合挤压工艺制备的绿豆面条eGI值低于普通面条,有望为开发低GI主食产品提供技术策略.


小菜蛾杀虫抗体的对靶设计及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模拟Cry毒素创制新型杀虫蛋白质用于小菜蛾防治,主要利用三维结构模拟及分子对接技术,以前期获得的抗Cry1Ab抗体为模板设计2个基因工程抗体(GEAb)。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GEAb-GGCC与小菜蛾中肠刷状边缘膜囊泡(BBMV)具有较高结合活性,并与Cry1A和Cry1B具有重叠的BBMV结合位点。BBMV免疫沉淀分析鉴定结果显示,与GEAb-GGCC结合的中肠蛋白质包括氨肽酶N(APN)、V-ATP酶B亚基和polycalin。由于GEAb-GGCC缺乏Cry1A类蛋白质中负责成孔的α-螺旋结构,推测GEAb-GGCC或通过结合小菜蛾中肠受体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中肠损伤,导致虫体死亡。
关键词: 对靶设计 杀虫基因工程抗体 分子对接 小菜蛾 Cry毒素


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分析与基因组选择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茎秆穿刺强度是衡量玉米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衍生于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和通系5的198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茎秆穿刺强度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研究。单个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QTL,每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均小于10.00%,且仅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多个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与环境互作,其加性效应总共可解释24.64%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贡献率为17.51%;上位性QTL分析共检测到4对QTL与QTL互作,可解释8.25%的表型变异。基因组选择中,当训练群体占群体总数的80%,随机选择500个标记即可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但是根据单个环境QTL分析结果,选择机率常用对数值排名前200的标记,即可大幅度提高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


江淮稻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江淮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和新近育成的优质粳稻外观及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以期为该稻区选择适宜品种种植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江淮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26个粳稻为材料,通过聚类和基因型分析鉴定,分为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两大类,比较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1)在外观品质方面,两种类型粳稻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透明度差异显著,半糯型粳稻的透明度显著低于普通粳稻。2)在淀粉理化特性方面,半糯型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和消减值要显著低于普通粳稻,而崩解值却显著高于普通粳稻。3)在米饭食味值指标方面,半糯型粳稻的米饭外观和普通粳稻无显著差异,但黏度、平衡度、食味值显著高于普通粳稻。4)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外观品质中整精米长宽比,各项理化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米饭食味值参数中的外观、硬度与米饭食味显著相关。【结论】两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普通粳稻外观晶莹剔透,而半糯型粳稻外观相对浑浊。普通粳稻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较低的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半糯型粳稻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较高的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