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春油菜养分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土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我国春油菜的施肥和生产现状,2015年在青海省春油菜典型种植区选取了3个县做了400余户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有87.3%的农户春油菜产量都超过常年春油菜平均产量(1 674.17~2 158.36 kg/hm2)。30.0%的农户氮肥投入适中,40.7%偏高和很高,29.3%偏低和很低;与2009年和2010年调查结果相比,农户施氮水平总体在下降,但仍存在很大的减氮空间。调查区37.4%的农户磷肥投入适中,32.8%偏高和很高,29.7%偏低和很低;与2009年和2010年调查结果相比,施磷量提高。钾肥、有机肥用量极低,中微量肥料投入基本为空白。总之,青海春油菜氮、磷肥投入过量与投入不足现象并存。因此,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依据测土配方实行平衡施肥,主要是控制氮磷肥用量,适当增施微肥和有机肥,保证春油菜的营养需求。


基于毒性表型与微卫星标记的云南省条锈病菌群体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条锈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和11对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引物对采自云南省大理、曲靖、文山、昭通4个市的88个菌系进行了毒性表型分析和分子基因型分析。毒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Kosman指数为0.22,云南省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菌系以Hybrid 46类群(77.3%)和贵农22类群(17.0%)为主,并且均不能侵染鉴别寄主中四和Triticum spelta album。分子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条锈菌整体上香农信息指数为0.63,分子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大理市菌系香农信息指数为0.64,分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文山市菌系香农信息指数为0.35,分子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西部大理市菌系明显不同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昭通市、文山市的菌系,昭通市菌系和曲靖市菌系毒性结构和基因型结构基本相同,表明云南省东、西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是2个相对独立的流行区域。


缓释复混肥料对马铃薯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青海省山旱区马铃薯发展的新途径,研究了缓释复混肥料对地膜覆盖马铃薯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 050 kg·hm~(-2)缓释复混肥(RZ70)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为47 240 kg·hm~(-2);较农民习惯施肥(NXG)处理增产2 175 kg·hm~(-2),增产率为4.83%;较马铃薯专用肥(MZY)处理增产5 085 kg·hm~(-2),增产率为12.06%。马铃薯从苗期到成熟期,农民习惯施肥(NXG)和马铃薯专用肥(MZY)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的含量,1 050 kg·hm~(-2)缓释复混肥(RZ70)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的含量。马铃薯生长季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在团棵期出现了一个峰值,且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发育,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逐渐减小,至成熟期趋于稳定并降至最低。农民习惯施肥(NXG)处理下,马铃薯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呈现降低的趋势;除了习惯施肥(NXG),马铃薯整个生育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一致。1 050 kg·hm~(-2)缓释复混肥(RZ70)处理下,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了53.70%。较农民习惯施肥(NXG),增幅为3.38%~40.85%;较马铃薯专用肥(MZY)施肥处理,增幅为5.01%~33.25%。该结果可为缓释复混肥料在青海省马铃薯种植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黄土区辽东栎群落细根生物量对物种多样性及气候的响应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陕西黄龙、甘肃子午岭、宁夏六盘山和青海孟达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次生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取土芯法收集细根,分析群落细根生物量分布的差异,以及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气候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区辽东栎分布中心的黄龙和子午岭地区群落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分布边缘的六盘山和孟达地区(P<0.05);群落细根主要集中在0~20cm表层土壤中,占细根总生物量的60%~80%。黄龙地区细根生物量最大(821.58g·m~(-2))、孟达地区细根生物量最小(495.30g·m~(-2))。分析还表明,辽东栎林0~20cm活细根生物量、0~20cm死细根生物量与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较高的降雨量、海拔呈负相关。不同地区辽东栎群落细根分布的差异表明群落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不同,需要在今后研究中深入探索分配差异的机理,为物种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激发效应提供基础。
关键词: 辽东栎 细根生物量 群落物种多样性 黄土区 经度变化


二倍体野生种马铃薯Solanum pinnatisectmum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与培养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较好的原生质体分离和原生质体纯度,试验以野生种马铃薯(S.pinnatisectmum)试管苗叶片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3周左右的试管苗叶片均在含有0.4%纤维素酶+0.7%果胶酶+0.1%离析酶,渗透压为0.3 mol/L的酶解液中解离效果最好,原生质体产量为1.93×106/g FW;在(25±1)℃酶解温度条件下静置14 h,可促进叶片原生质体的大量释放。而且,外源激素组合0.5 mg/L IAA+2.5 mg/L Zeatin有利于S.pinnatisectmum叶片原生质体的分裂,原生质体一次分裂频率达到6.32%。研究获得了稳定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以及较好的原生质体培养条件,为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mum的体细胞融合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mum 原生质体 分离和纯化


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对环境梯度的响应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在陕西不同分布区:秦岭北坡(太白)、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和黄土高原中部(延安)为研究地点并设置样地,对1—5年生辽东栎幼苗的根系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由秦岭北坡到黄土高原中部,黄龙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在发育前期(1—2年)低于太白和延安,总体上黄龙地区幼苗根系总长度、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平均直径、组织密度和单株生物量高于太白和延安地区。在太白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较小,根系分岔数较大,幼苗根系主要通过提高分岔数来拓展自己的营养空间以适应环境;在黄龙和延安地区,幼苗根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较大,根系分岔数较小,幼苗根系主要是通过根系的伸长生长适应胁迫环境。3个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总长度、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和分岔数随年龄的增长呈线性函数变化格局,均可用线性函数方程y=ax+b(a>0,P<0.05)进行描述。冗余分析表明幼苗根系分岔数、总长度、比根长和根尖数与土壤速效磷、硝态氮、速效钾、降雨量、石砾含量和速效氮呈正相关;与较高的土壤pH值、年均温和夏季气温呈负相关。未来辽东栎林抚育经营中,含石砾的湿润土壤生境更有利于辽东栎幼苗根系生长。


极细链格孢菌剂的初步研制及其除草作用研究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用一株具有除草活性的生防菌株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 HZ-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载体和助剂的筛选,初步研制出可湿性粉剂,并对杂草离体叶片、盆栽杂草及田间小区杂草的致病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HZ-1最适载体为高岭土,助剂为羧甲基纤维素、可溶性淀粉和白炭黑,菌株HZ-1可湿性粉剂对不同杂草离体叶片致病性表现为:密花香薷>冬葵>野燕麦>薄蒴草>酸模叶蓼>藜>萹蓄。盆栽致病性结果显示,HZ-1可湿性粉剂对薄蒴草、藜和密花香薷致病效果突出,对冬葵和酸模叶蓼次之,对萹蓄、野燕麦无效。小区试验显示对繁缕、藜和密花香薷有显著除草效果。该菌株可作为防除薄蒴草、藜、密花香薷和繁缕等杂草的生物除草剂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极细链格孢菌HZ-1 菌剂研制 除草效果


231份麦类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的田间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麦类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的抗性差异,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采用堆测法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了231份麦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麦类种质资源对BYDV引起的黄矮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2015—2016年,克群、加麻白芒麦、墨沙、绿见口和灰木头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0.40、22.28、23.08、22.34和13.08,对黄矮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团结红壳麦-K、红矮子、定兴寨、旱地小麦、小红狼、榔头麦、峥白毛、金包银、红四楞、赤壳须麦及和穗板麦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74.68、71.62、70.36、68.44、65.17、64.74、63.29、60.97、55.78、56.42和53.21,均大于50.00,表现为高感;其余种质资源的平均病情指数在25.00~50.00之间,表现为感病。此外,长芒芒、冰糖色小麦、苏麦、红皮麦、小红穗和青兰麦初期表现感病,后期可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麦类种质资源感染BYDV后,对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抗病资源绿见口的产量损失率最低,为8.87%,耐病资源长芒芒、冰糖色小麦、苏麦、红皮麦、小红穗和青兰麦的产量损失率依次为16.90%、17.40%、15.04%、13.13%、18.94%和11.57%,而感病资源和穗板麦的产量损失率达43.57%。


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高、中、低淀粉型马铃薯品种各3个,研究不同淀粉型马铃薯品种(系)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差异,为马铃薯高淀粉品种选育、高产调优栽培及淀粉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除'大同里外黄'和'青薯2号',不同质量分数淀粉马铃薯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摩尔分数及产量均差异显著(P<0.05),以'青薯9号'为最高;随着块茎淀粉质量分数的提高,马铃薯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摩尔分数及产量均有升高的趋势,且淀粉型间差异显著(P<0.05);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受气孔因素影响.因此,高淀粉型马铃薯品种(系)叶片光合能力强,可以形成更高的产量.


采后环境及处理对猕猴桃贮藏品质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猕猴桃具有丰富的营养、药用价值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猕猴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如由于其果实属呼吸跃变型果实,易软化霉烂,不耐贮藏,怎样延长果实的贮藏期限,目前已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综述围绕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及贮藏条件的研究从猕猴桃采后环境和采后处理等方面对猕猴桃贮藏的温度、光照等贮藏环境,草酸、褪黑素、槲皮素等化学处理,O_3、H_2等气体处理以及对保鲜剂如1-甲基环丙烯(1-MCP)、乳酸链球菌素(Nisin)等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本研究为猕猴桃鲜果的贮藏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猕猴桃产业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