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稞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倒伏是影响青稞生产和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并构建抗倒伏评价体系,是开展青稞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35份青稞种质资源根系、茎秆和穗部23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明确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青稞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完成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不同基因型青稞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农艺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极显著,农艺性状中倒伏率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同一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在两个生态区间差异较大,海北高寒生态区试点各基因型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各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因素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同青稞抗倒伏性关系最为密切,并通过抗倒伏指标构建青稞抗倒伏评价体系。青稞分蘖数过多、第三和第四茎节过长易引起植株倒伏。根干重大、茎秆重、茎秆壁厚、茎秆强度大是植株固持能力强、抗倒伏伏性优异的原因。【结论】分蘖数、穗重、茎长、茎重、茎秆强度适合作为青稞抗倒伏性评价指标,验证结果表明抗倒伏评价体系较可靠,可用于青稞种质的抗倒伏性评价。


青海地区产共轭亚油酸乳酸菌分离及其对青贮全株玉米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9 CSCD
摘要:以青海高寒地区青贮玉米(Zea mays)为材料,从中分离出产共轭亚油酸(CLA)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同时将该菌作为青贮菌剂回接到全株玉米中,在实验室用青贮袋青贮40 d,研究该菌作为青贮添加剂替代常规青贮菌剂处理全株玉米对其青贮品质及营养成分影响。结果表明,这株分离得到的产CLA的微生物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ANCLA2。从感官角度评价该菌青贮全株玉米效果和常规植物乳杆菌青贮效果相当,能有效提高青贮中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降低青贮料pH且抑制了青贮料中氨态氮(NH3-N)含量;但ANCLA2菌较高程度地降低了全株玉米干物质(DM)和粗蛋白(CP)含量,且随着接种量增加,干物质损失量增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EE)和CLA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综上,ANCLA2菌在保证全株玉米青贮效果的同时,能提高粗脂肪和CLA含量。


菊芋叶绿体分离方法比较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菊芋叶片为材料,通过比较提取其叶绿体DNA的5种方法(改良高盐-低pH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GENMED试剂盒物理法、GENMED试剂盒化学法及DNaseⅠ差速离心分离法),筛选出适合菊芋叶绿体NDA的提取方法。利用显微镜、核酸蛋白测定仪、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菊芋基因特异引物RAPD检测。结果显示:改良高盐-低pH法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在40×物镜下其数目多,浓度高,背景清晰,提取菊芋叶片cpDNA的OD_(260)/OD_(280)为1.926,质量浓度为295.63μg/μL。经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cpDNA条带清晰整齐,无核DNA污染;且提取的cpDNA通过4对引物均能扩增到片段。结果表明,改良高盐-低pH法能够快速获得菊芋高质量的叶绿体DNA。
关键词: 改良高盐-低pH法 叶绿体基因组提取 叶绿体分离 菊芋


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DELLA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ELLA蛋白是参与赤霉素调控途径的关键因子,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甘蓝型油菜中DELLA蛋白家族的分布和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家族成员、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中有13个DELLA蛋白基因,被定位到8条染色体和2条随机序列(chr C09_random和chr Cnn_random)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家族被聚为4个亚家族,第一亚家族含有7个基因,第二、三和四亚家族各包括2个基因; DELLA基因呈组织特异性表达,其中Bna A10g17240D、Bna C09g40420D、Bna Cnng68300D和Bna C05g47760D在各组织中表达都相对较高,在茎中Bna A06g34810D、Bna A09g18700D和Bna C09g52270D表达最高.本研究为后续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黑果枸杞的黑色与白色浆果内含物含量比较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13~2015年青海省黑果枸杞资源调查中发现了白色浆果类型材料,该研究对白果和黑果在成熟后期——3个发育期(Ⅰ~Ⅲ)的果实表型以及使其浆果具有营养和药理价值的重要活性化合物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黑果枸杞白色和黑色浆果的发育进程相近,果型一致,体积、质量差异不明显。(2)花青素在黑色浆果中于第Ⅱ时期含量最高(17.18mg/g),而在白色浆果中的3个测定时期均极低,花青素的消失是果实颜色呈现白色的根本原因。(3)多酚、多糖和维生素E在黑、白色浆果中都存在,且均在成熟后期的Ⅱ、Ⅲ时期含量达到最高,但三者在各个时期白色浆果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黑色浆果。(4)在浆果中检测的17种矿质元素,其中在白色浆果中有10种元素(B、Ca、Li、Mg、Mn、Na、Si、K、Zn和Al)的含量较黑色浆果高。该研究为黑果枸杞品种选育、黑果枸杞白色果实营养价值的评判和其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青海省辣椒疫霉菌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对采集自青海省不同地区的80份辣椒疫霉菌及4份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采集的84份辣椒疫霉菌为实验材料,筛选出30对特异性高,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30对SSR引物扩增的总条带数为127条,多态性条带为114条,多态性检测率为89.7%,PIC范围为0.381~0.837,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为0.594.本研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结论:遗传距离主要分布于0.42~0.94这个区间,平均遗传距离是0.62,相似性系数为0.71的时候可以将供试的84份辣椒疫霉菌分成9个大类,84份辣椒疫霉菌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第一聚类中包括了来自6个地区的20个菌株,成为了优势种群.本研究为青海省辣椒疫霉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氮、磷、钾肥配施对马铃薯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青海省马铃薯生产的合理施肥技术,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产量、养分积累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其中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氮肥,其次是磷肥和钾肥。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氮、磷、钾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N、P_2O_5、K_2O的积累量,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42.5、167.5、92.6 kg/kg,氮、磷、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8.8%、22.4%、31.1%,氮、磷、钾肥的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67.7、746.1、297.6 kg/kg。在青海互助县种植青薯9号,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202、135、180 kg/hm2时,产量可达83 333 kg/hm2,在此条件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的N、P_2O_5、K_2O量分别为2.9、1.2、3.7 kg,三者比例为1∶0.41∶1.27。


响应面法优化蚕豆多酚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蚕豆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p H为自变量,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根据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分析法对蚕豆多酚提取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蚕豆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料液比1∶25(g/m L)、提取时间20 min、p H5,此条件下蚕豆多酚提取量最高为(2.03±0.16)mg/g d.w.,与预测值(2.06±0.23)mg/g d.w.相近,说明该优化方法合理可行。


藜麦、皱叶酸模对土壤砷、镉修复作用田间试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文中为评价藜麦、皱叶酸模两种植物对农田土壤砷、镉的修复应用价值,进行田间试验。试验中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其砷、镉携带量极小。藜麦、皱叶酸模农田年生物产量分别为27808kg/hm~2、1875.8kg/hm~2;对砷输出量分别为1.75×10~5mg/hm~2、1.17×10~4mg/hm~2;对镉输出量分别为4.14×10~4mg/hm~2、1.36×10~4mg/hm~2。以绿色标准为目标,用该方法修复土壤砷,需连续种植藜麦65.66a、皱叶酸模983.90a;修复土壤Cd,需连续种植藜麦13.00a、皱叶酸模40.16a。藜麦对土壤Cd修复期较短,有继续研究应用价值。


镰刀菌Q7-31T果胶酶PGL1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鉴定及结构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镰刀菌Q7-31T中分离纯化和鉴定果胶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探究果胶酶降解植物细胞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镰刀菌属纤维素降解酶系信息。以0.8%蛋白胨为氮源,0.5%燕麦秸秆为碳源诱导发酵培养镰刀菌Q7-31T;采用Sephacry S-100凝胶柱层析和DEAE琼脂糖弱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果胶酶PGL1;对其进行了酶学性质分析和串联质谱鉴定;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构及预测功能。PGL1分子量为36.21 k D,等电点为8.13;PGL1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 H为8;在20℃到50℃和p H 8.0到10.0能保持较高稳定性;Na~+、K~+、Mg~(2+)、Zn~(2+)、Ca~(2+)和Fe~(2+)对PGL1有抑制作用,串联质谱鉴定表明该蛋白为一种新型PL-1家族果胶酶。PGL1的二级结构构成元件中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比例较高,分别占37.96%和31.17%;PGL1两端亲水性强而中间部分疏水性强;磷酸化位点共13个(Ser∶9;Thr∶3;Tyr∶1);PGL1存在2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跨膜结构域预测显示其为分泌酶;功能结构域预测出其降解植物细胞壁的作用。从镰刀菌Q7-31T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新型PL-1家族果胶酶PGL1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关键词: 镰刀菌 果胶酶 分离纯化 酶学特性 生物信息学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