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其在逆境胁迫后的表达特征,进一步探索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为后续MYB62转录因子功能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以球茎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球茎甘蓝MYB62转录因子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MYB62在球茎甘蓝不同组织间以及逆境胁迫后的表达特征。基因克隆结果表明,BocMYB62基因gDNA全长1 353 bp, CDS为837 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27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BocMYB62为亲水性蛋白,具有2个SANT-MYB结构域,属于R2R3-MYB型MYB转录因子;空间结构预测显示其具有典型的α-螺旋结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ocMYB62与甘蓝型油菜MYB62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结果显示,BocMYB62在绿色球茎甘蓝中的表达量始终高于在紫色球茎甘蓝中,且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干旱胁迫后BocMYB62表达量显著升高,胁迫12 h表达量最高,低温胁迫后BocMYB62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在4℃低温胁迫时表达量最低,推断BocMYB62可能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调控,并可能参与逆境胁迫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球茎甘蓝 MYB62 序列分析 保守基序 亲缘关系 荧光定量PCR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在转录组数据(NCBI登录号为:SRA:SRR12674257)分析的基础上,以PA-2不同时间胁迫的藜叶片为材料,分析藜中ACT-1、TUB-1、GAPDH、eEF1α、eIF3、UBQ、PTB、COX10、UPL6、TIP41L、RAN-B1 和IDH-5 等 12 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ΔCt、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RefFinder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内参基因COX10是PA-2不同时间胁迫下藜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优组合是COX10+eEF1α.通过分析藜ACC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了内参基因的可靠性,为今后杂草藜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基因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 qRT-PCR 藜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青稞条纹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纹病是重要的种传真菌病害之一,能对青稞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为明确分布于青海的青稞条纹病原菌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比较了分离自青海省不同地区18个条纹菌菌株形态特征差异,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菌株间遗传多样性,同时测定了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青稞条纹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菌落颜色多样,菌落质地的疏松度和边缘的规则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在PDA培养基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菌株培养7 d后菌落直径范围为27.4~81.1 mm,菌株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条纹病原菌株对青稞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可将18个测试菌株分成2个组,且致病性与病菌地区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依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在欧氏距离为9.58时将18个菌株分成2个亚组,说明条纹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菌株间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区无明显相关性,说明条纹病原菌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多的交流。本研究能为青稞条纹病的防治和后续研究中菌株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燕麦镰刀菌HY-04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及除草研究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生防菌株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HY-041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与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出了HY-041菌株的最适产孢基质及最优基质配方;通过对载体及助剂的筛选,进行了可湿性粉剂的初步研制,并测定了可湿性粉剂对杂草藜(Chenopodium album)、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猪殃殃(Galium spurium)的致病性。结果表明:HY-041菌株的最适产孢单一基质为麦麸;最适基质配方组合为麦秆糠18.3 g,麦麸18.3 g,菜籽饼0.8 g,玉米粉12.2 g;最适载体为硅藻土,稳定剂为白炭黑,分散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护剂为腐殖酸。盆栽杂草致病性结果显示,HY-041可湿性粉剂对盆栽杂草致病性表现为猪殃殃(G.spurium)>藜(C.album)>密花香薷(E.densa)。因此,本研究所制备的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HY-041可湿性粉剂,可作为有效控制猪殃殃(G.spurium)等杂草的生物制剂。
关键词: 燕麦镰刀菌HY-041 固体基质 载体及助剂 致病性 可湿性粉剂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R8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抗性评价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种植广谱和持久抗病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和绿色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102份资源进行R8基因检测,结合田间晚疫病抗性鉴定,筛选出84份表现抗病并且含有R8基因的马铃薯材料,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根据分子标记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分子标记抗性符合度为84.8%,因此R8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蚕豆苗期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蚕豆种质材料的耐低氮能力,以期筛选氮高效利用的蚕豆材料。【方法】以320份国内外蚕豆种质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观测不同种质在低氮(0 mmol/L)和正常氮(10 mmol/L)处理下的苗期缺氮症状,初步筛选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并通过对其生理指标测定探究其在低氮水平下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青皮胡豆、638、宁波川等11份材料缺氮症状较轻,其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正常,为耐低氮种质。357、475、428等180份材料表现为中度或者较轻的缺氮症状,植株叶片小而薄底部叶片开始变黄。402、926、细米胡豆等129份材料表现为重度缺氮症状,叶色变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3份耐低氮和3份氮敏感种质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6份蚕豆种质的丙二醛含量低氮条件下相较正常氮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低氮条件下相较于正常氮对照均出现明显下降,低氮敏感型种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耐低氮种质则呈上升趋势。【结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过氧化氢酶可作为筛选蚕豆种质耐低氮的指标,本研究筛选出1份极耐低氮种质青皮胡豆与1份低氮敏感种质402,对建立蚕豆耐低氮评价体系、选育耐低氮胁迫蚕豆新种质、提高氮素使用效率从而减轻农业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白菜型油菜IGT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IGT是调控植物分枝角度的关键基因家族,且对植物的产量、生物量以及观赏效果都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IGT基因家族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染色体定位、亚细胞定位预测、进化关系、顺式元件预测、共线性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菜型油菜中共鉴定到11个IGT基因;系统进化关系将其分为7个分枝,每个分枝均由相似的保守基序组成;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表明,在杂交和多倍化的过程中,该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且片段复制和同源拷贝可能是其扩张的主要方式。在多数IGT启动子中发现光响应元件占主导地位,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次之,表明IGT启动子可能为诱导型启动子。转录组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的IGT基因在不同组织(愈伤组织、花、叶、根、角果、茎)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尤其是TAC1基因(BraIGT-11)在花中有着较高的表达水平,叶和茎则次之,表明TAC1在调控分枝角度和花发育等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后续BraIGT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白菜型油菜理想株型的选育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IGT基因 分枝角度 进化分析 理想株型 生物信息学 转录组


青海省马铃薯品种(系)用于油炸薯条加工的适宜性及品质分析
《粮油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青海省不同品种(系)的马铃薯在油炸薯条品质上的差异,筛选出适宜用于加工油炸薯条的马铃薯品种(系),通过选取21个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品种(系)作为原料,进行油炸薯条加工,对其基础营养指标和品质特性进行评估,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迭代聚类对油炸薯条进行加工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青海省不同品种(系)的马铃薯在营养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获得了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6.43%。通过迭代聚类的综合得分筛选出适宜加工油炸薯条的马铃薯品种(系)分别为青薯15号、青薯14号和青11-2-9。对其食用品质进行分析发现,油炸薯条口感外酥里嫩(感官评分为62~73分),咀嚼性良好(52~53分),色泽明亮(a*值为4.0~6.5),评价结果与实际应用现状相符。有助于青海省马铃薯加工的高效利用,满足消费需求,为马铃薯品质改良和专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炸马铃薯条 适宜性研究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迭代聚类


大麦抗蠕孢叶斑病遗传资源鉴定及主要抗病类型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蠕孢叶斑病是由兼性寄生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重要叶部病害,在世界大麦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地区最具破坏性,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也是我国东北春麦区目前首要真菌流行病害。蠕孢叶斑病主要在大麦生育中后期流行为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2个来自东北麦区强致病力优势菌株Z 12028和Z 15525对350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仅1份材料2013F61903苗期高抗Z12028菌株,未发现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针对2个强致病力菌株,从中获得9份全生育期抗病材料,即ZDM00009、ZDM00013、ZDM00094、ZDM08888、ZDM01414、ND14049、ND B112、Newdale和垦啤麦9号;ZDM00074、Bowman、Stander等14份材料(4.3%)仅在苗期抗病,成株期却感病;72份材料(28.3%)属于成株抗病类型。对Z 12028和Z 15525菌株具有成株抗性的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8.1%和29.5%。因此,抗蠕孢叶斑病的大麦种质资源中保留成株抗性的材料明显多于全生育期抗性类型。本研究结果能为发掘大麦抗叶斑病新基因提供重要抗源材料。
关键词: 大麦 叶斑病 生育期 苗期抗性 成株抗性 全生育期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