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北方灵芝属栽培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

北方园艺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山东等地39株灵芝属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测定、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和SRAP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确定其种间划分及系统发育关系,以期为我国北方地区灵芝属栽培种质的分类、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39个灵芝属菌株包括赤芝Ganoderma lingzhi、紫芝G.sinense、松杉灵芝G.tsugae、无柄灵芝G.resinaceum和有柄灵芝G.gibbosum 5个种,相互之间有拮抗反应共713对,无拮抗反应28对,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0~0.93,平均值为0.69。综上可知,我国北方灵芝属栽培种质存在种类丰富,遗传背景差异大,遗传多样性强的特征,但部分栽培菌株之间无拮抗反应且遗传距离很近,存在着同物异名现象。

关键词: 灵芝属 分子标记 体细胞不亲和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体培养筛选高油花生新种质及WRI1基因验证

华北农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花生高油育种新途径,建立一种直接育成高油花生种质的新方法,采用离体诱变育种技术进行花生高油新种质创制。以吉花9号胚小叶为诱变试材,吉花9号和吉花54为对照试材,以博来霉素作为诱变剂。胚小叶消毒后放置在梯度诱变培养基中,筛选博来霉素诱变半致死浓度,体胚萌发成苗后以无菌花生苗作为砧木采用插接法进行无菌嫁接,嫁接成苗后移栽至田间。对2个已知调控花生脂肪合成基因WRI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和诱变植株粗脂肪含量相关性进行试验可行性验证。当博来霉素质量浓度在3 mg/L时,诱变效果最佳。吉花9号突变体IM13-3的粗脂肪含量高于吉花9号(CK1,试材品种对照)和吉花54(CK2,高油品种对照)。2个WRI1基因WRI1X2和WRI1X1分别编码366,357个氨基酸,都是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在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率先采用博来霉素作为花生离体诱变诱变剂,通过此离体诱变方法获得吉花9号高油突变体IM13-3,粗脂肪含量为56.64%。测定了高油突变体WRI1基因表达量,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花生离体诱变方法育种方法可行性。

关键词: 高油花生 离体诱变 博来霉素 WRI1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YABBY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花生学报 2025

摘要:YABBY基因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植物形态建成、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植物对激素信号的反应、光周期反应等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对花生YABBY基因家族进行挖掘和鉴定,分析其理化性质、保守结构、系统进化树和组织表达模式。研究发现花生的17个YABBY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10条花生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其大部分基因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花生YABBY基因家族成员与拟南芥、大豆相同,分为5个亚族,且每个亚族均包含与拟南芥、大豆的同源基因。花生YABBY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YABBY家族参与花生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表明了每个YABBY基因普遍参与组织发育。通过对花生YABBY基因家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花生YABBY基因家族启动子中含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表明花生YABBY基因家族参与花生的生长发育和多种逆境响应过程。以上结果为花生YABBY基因的后续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花生 YABBY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序列分析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糖浸球对低温胁迫后百合幼苗生长的影响

西北园艺 2025

摘要:以亚洲百合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海藻糖(0、15 mmol/L、30 mmol/L、45 mmol/L、60 mmol/L)浸球处理后再进行低温锻炼,研究海藻糖对百合鳞茎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藻糖浸球处理对低温胁迫后百合鳞茎萌发有促进作用,30 mmol/L海藻糖浸球处理可使鳞茎萌发率增加10%,萌发时间缩短3 d;海藻糖处理提高了百合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百合的生长和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可以增强百合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POD、SOD和CAT酶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百合的抗性,使植株健壮生长,为百合早春低温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百合 海藻糖 低温胁迫 萌发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4-2023年全国大豆审定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1994—2023年我国3个大豆产区育成的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及育种方向,以“大豆”“选育”“品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1994—2023年的相关文献,提取北方春大豆产区、黄淮大豆产区、南方大豆产区共1 011个大豆品种的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结荚数、生育期、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指标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北方春大豆产区,1994—1998年育种趋势主要是通过提高主茎节数来实现产量的提升;1999—2018年主要通过增加主茎节数、结荚数来提升产量;2019—2023年,育种趋势转向通过提高分枝数和结荚数来推动产量增长。黄淮大豆产区在1994—2023年的育种趋势主要是通过增加百粒重和株高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南方大豆产区在1994—2013年则是侧重于延长生育期和增加百粒重来提高产量;2014—2023年的育种趋势为继续增加生育期和百粒重,还通过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来促进产量的增长。2)通径分析显示,在北方春大豆产区,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DPC)为0.394;在黄淮大豆产区,株高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DPC为0.215;在南方大豆产区,结荚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DPC为0.403。3)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大豆产区审定的大豆品种其总体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68.64%、64.45%和64.94%,北方春大豆产区中,贡献率最高的为主茎节数;黄淮大豆产区中,株高贡献率最高;南方大豆产区中,主茎节数对该地区的贡献率最高。综上,北方春大豆产区的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多因素协同作用实现,不同时间段内侧重点有所不同;黄淮大豆产区的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增加百粒重和株高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南方大豆产区则主要通过延长生育期和增加百粒重来提高产量。

关键词: 大豆 农艺性状 品种 区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小菜蛾赤眼蜂蜂种和品系筛选与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4种赤眼蜂的17个品系对小菜蛾卵寄生能力的差异,筛选防治小菜蛾的优良赤眼蜂蜂种和品系,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均能寄生小菜蛾卵,但不同蜂种的寄生能力存在差异,整体表现由高到低为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17个品系中螟黄赤眼蜂Tc-1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卵粒和卵卡寄生率分别为73.01%和98.89%,在小菜蛾卵上的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均达到8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Tc-1品系后西兰花田小菜蛾虫口数较对照显著降低,且波动较缓。随着放蜂次数增加小菜蛾虫口减退率增加,通过连续4次放蜂,收获时放蜂田中小菜蛾虫口数为278头/百株,比对照田(2740头/百株)降低了89.85%,证明螟黄赤眼蜂Tc-1品系是防治小菜蛾的优良品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菜蛾 赤眼蜂 寄生潜能 田间防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籽粒机收玉米'鲁单608'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机收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本研究以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鲁单608’为供试材料,设置6万株/hm2(D1)、6.9万株/hm2(D2)、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D4)、9万株/hm2(D5)5个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秆率都有所增加,而双穗率则有所下降。玉米产量在8.2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达到11231.31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LAI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增长曲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产量在D1~D4的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D4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开始降低。

关键词: 玉米 ‘鲁单608’ 籽粒机收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预测的研究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成年梅花鹿母鹿瘤胃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预测,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瘤胃液样品菌群结构,利用PICRUSt2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共获得289 424条优质序列,聚类分析共得到7 547条操作分类单元(OTU)。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梅花鹿瘤胃微生物群落丰富度(Chao1=1 510.99,Ace=1 520.92)及多样性(Simpson=0.99,Shannon=8.50)均较高。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1.47%)、拟杆菌门(Bacteroidota,36.94%),优势菌目为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36.91%)、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 15.32%)、颤螺旋菌目(Oscillospirales, 10.54%),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10.78%)、未培养_瘤胃细菌属(uncultured_rumen_bacterium, 9.27%)及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8.66%)。KEGG数据库分析得到6类一级水平代谢通路,COG数据库分布在24个COG类别。功能类别主要集中在一般功能预测、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转化、转录、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研究表明,梅花鹿瘤胃菌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含有丰富的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试验结果可为挖掘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梅花鹿 瘤胃微生物 16S rRNA 功能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长农39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群体净光合速率等总体呈现单峰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在生育后期,高产品种长农39叶片持绿期长,冠层各项生理参数下降速率缓慢,但仍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综上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均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能维持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有利于大豆籽粒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 叶绿素含量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 农艺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