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环境对粒用高粱农艺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在贫瘠土壤环境下设置5种施肥水平,研究在不同养分含量土壤环境下,粒用高粱叶片特征、农艺性状、养分含量的表现.研究表明,相对于缺磷和缺钾,高粱叶片的生长发育对氮素缺乏更为敏感;氮磷钾三种元素相互作用对高粱产量、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秸秆干重的贡献率要高于任意两种元素互作;高粱秸秆和籽粒中钾素的积累量均高于磷的积累量,说明高粱对钾素需求较多.在土壤营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补充氮、钾两种元素会提高高粱对磷元素的吸收,补充氮、磷两种元素会提高高粱对钾元素的吸收,因此氮素补充对高粱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缺氮对高粱的影响明显大于缺钾和缺磷的影响.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有利于促进高粱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黄芪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黄芪属种质材料,试验利用不同浓度(5%、10%、15%、20%)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PEG-6000)对6种黄芪(紫花沙打旺、中沙1号沙打旺、春疆1号沙打旺、沙打旺、斜茎黄芪、黄芪草,按1~6编号)的种子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发芽试验,以不加PEG-6000的纯化水为对照,测定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种子萌发的根长、胚芽长,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根芽比、相对芽长、相对根长11项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同一品种种子萌发情况不同,1号(紫花沙打旺)在5%、10%和20%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6号(黄芪草)在15%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相对根长和根芽比均高于对照,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2号(中沙1号沙打旺)和5号(斜茎黄芪)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种子萌发受到抑制;3号(春疆1号沙打旺)和4号(沙打旺)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不同品种种子萌发情况存在差异,1号(紫花沙打旺)和6号(黄芪草)在各浓度PEG-6000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较高,二者种子萌发情况优于其他品种,3号(春疆1号沙打旺)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低、萌发情况最差。6种黄芪抗旱性强弱排序为1号(紫花沙打旺)、6号(黄芪草)、5号(斜茎黄芪)、4号(沙打旺)、2号(中沙1号沙打旺)、3号(春疆1号沙打旺)。说明6种黄芪的抗旱性强弱差异较大,一定浓度的PEG-6000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其中1号(紫花沙打旺)抗旱性最强,3号(春疆1号沙打旺)抗旱性最弱。
关键词: 黄芪属 PEG-6000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 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抗旱性


不同补播模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补播对荒漠草原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及作用,在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开展了围封补播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补播机械不加种子作业一次,CK)、单播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XX)、单播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BB)、单播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HH)以及混播新麦草、冰草、黄花苜蓿(BXH),于植物生长季(8月)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并对土壤以及植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补播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地上生物量,且单播新麦草处理有显著影响(P<0.05)。补播对多年生杂类草高度、密度有抑制作用,使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而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下降,但均无显著影响,并且补播处理下土壤养分无显著变化。在植物群落特征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发现,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是影响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因子,土壤全磷含量对植物高度影响显著,且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初步表明补播措施对于荒漠草原草地植被以及土壤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可为后续补播对荒漠草原草地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 大兴安岭沿麓 黑土区 翻耕农田 微立垡覆盖 阻风减蚀技术


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生物信息学识别及表达分析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干旱胁迫响应的脱水素基因,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进行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不同干旱处理的脱水素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6个具有脱水素蛋白保守结构域的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蛋白大小在81~27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分子量在0.83~2.75 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14~10.00之间;6个脱水素基因预测均位于细胞核;AmDHNs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包括motif1和motif2;系统进化树发现DN14936_c0_g6,DN18948_c1_g4与已知具有抗旱功能的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qRT-PCR分析与对照(CK)相比5个基因在干旱处理下显著差异表达,1个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转录组测序数据和qRT-PCR分析表明6个基因的表达量随干旱处理时间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可为蒙古冰草抗旱相关脱水素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类型燕麦种质蛋白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燕麦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的生理差异,以高蛋白燕麦种质A34和低蛋白燕麦种质B23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分析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花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种质资源A34和B23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开花后的变化规律相似。与B23相比,A34的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花后5~15 d显著降低,花后20~30 d显著升高;花后5~30 d, A34旗叶的硝酸还原酶、丙酮酸磷酸二激酶、谷氨酸合成酶、天冬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籽粒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这表明种质资源A34通过调控叶片和籽粒蛋白质相关代谢酶活性促进籽粒蛋白质的积累。


基于MaxEnt模型的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适生区预测
《生物安全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为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腐烂茎线虫的检疫防控工作,对其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方法】根据腐烂茎线虫在我国最新的分布和环境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结果】MaxEnt模型的AUC平均值为0.929,预测结果准确可靠。预测结果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生区面积为41.8万km2,占全区面积的35.31%。研究表明,在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的总适生区面积将不断扩大;其中在SSP1_2.6气候情景下,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将出现腐烂茎线虫的高适生区;在SSP3_7.0气候情景下,在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将出现腐烂茎线虫高适生区。利用Jackknife刀切法计算得到影响腐烂茎线虫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最湿月降雨量、最冷季平均温、昼夜温差月均温、最湿季平均温。【结论】腐烂茎线虫在内蒙古地区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建议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出现腐烂茎线虫高度适生区的盟市,应加强调运检疫和疫情监测,防止腐烂茎线虫进一步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