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明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为该地区大豆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展,以蒙豆48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增施有机肥(OF)、增施微生物菌肥(MF)3种施肥处理,分析大豆生长性状、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要素指标,并核算经济效益,计算增收增效。【结果】OM处理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均显著高于CK(P<0.05),OM、MF处理大豆底荚高度显著低于CK(P<0.05)。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均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增加,处理间表现为OM>MF>CK,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OM处理显著高于CK(P<0.05),叶片SPAD值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均表现为OM处理显著高于CK(P<0.05)。两年间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有效株数均表现为OM、MF处理显著高于CK(P<0.05),且OM处理与M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豆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底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年间,OM处理大豆产量较CK分别增产625.70、599.60 kg/hm2,效益分别增加21.20%、19.30%;MF处理较CK分别增产375.80、237.10 kg/hm2,效益分别增加10.40%、3.80%。【结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增产增效的最佳施肥模式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
关键词: 大豆 有机肥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经济效益


长期施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阴山北麓旱作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方法]在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华颂 7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NPK+M)4 种不同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在出苗后第 90天时,NPK+M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 206.85%、254.15%、241.86%、125.18%(P<0.05),土壤pH值较CK显著降低 10.81%(P<0.05);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较 CK 显著提高 126.19%和 17.28%(P<0.05),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升196.92%(P<0.05),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 209.54%、167.74%、196.13%(P<0.05).马铃薯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钾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养分吸收量最佳,是阴山北麓旱作区马铃薯适宜施肥模式.


菊芋新品种'蒙芋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蒙芋3号’菊芋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白皮菊芋品系为母本,从陕西省引进的地方红皮菊芋资源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5~155 d,株高平均为2.4 m,一级分枝数2~5个;块茎集中且形状较规则,皮及芽眼均为粉色;块茎产量33 180~35 000 kg·hm-2,抗逆性强,适合降雨量300 mm以上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盐碱化地区种植。


呼伦贝尔饲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饲草是草食畜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饲草产业是其发展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农业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呼伦贝尔饲草产业资源(年产量为2 796万t),主要有三大板块(天然牧草、人工饲草和秸秆饲草),占有效利用资源量的32.8%。但聚焦到产业层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分类分级没有量化标准、草资源损耗、浪费、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饲草产业科技水平、产业链条难以形成等,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梳理了呼伦贝尔天然牧草、人工饲草和秸秆饲草产业生产现状,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呼伦贝尔优化饲草产业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减少浪费损失、多元化草产品技术研发、人工草地建设降低草原承载压力、饲草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呼伦贝尔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内蒙古不同地区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比较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生鲜牛乳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并对农区与牧区、规模化牧场与散养户奶牛的单产以及乳品质进行比较.[方法]于 2023 年 10 月分别从呼和浩特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呼和浩特市散养户奶牛场、呼伦贝尔市奶牛养殖场、锡林郭勒盟奶牛养殖场采集生鲜乳样品各 30 批次,共120 批次,并收集各奶牛场生产记录信息.测定不同地区乳样的乳成分(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体含量、非脂乳固体含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依据《生牛乳质量分级》(NY/T 4054-2021)对3 个地区的生鲜乳进行质量等级划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农区(呼和浩特市)与牧区(呼伦贝尔市及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规模化牧场与散养户奶牛的平均单产以及生鲜乳品质.[结果]锡林郭勒盟牛场生鲜乳的乳脂率和菌落总数(6.16%,83.10×104 CFU/mL)显著(P<0.05)高于呼和浩特市(3.96%,14.05×104 CFU/mL)和呼伦贝尔市(4.15%,38.94×104 CFU/mL);呼伦贝尔市牛场的生鲜乳体细胞数(39.99 万个/mL)显著(P<0.05)高于锡林郭勒盟(18.18 万个/mL)和呼和浩特市(18.35 万个/mL);根据生牛乳质量分级标准,呼和浩特市牛场的生鲜乳为特优级,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牛场的生鲜乳为优级.农区牛场奶牛的平均单产和生鲜乳乳糖含量(29.07 kg/d,5.14%)显著(P<0.05)高于牧区(16.56 kg/d,4.85%);牧区牛场生鲜乳的乳脂率、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4.88%,48.39 万个/mL,49.52×104 CFU/mL)显著(P<0.05)高于农区牛场(4.05%,20.20 万个/mL,13.99×104 CFU/mL).呼和浩特市规模化牛场奶牛的平均单产以及生鲜乳非脂乳固体和乳糖含量(34.46 kg/d,9.44%,5.19%)显著(P<0.05)高于散养户(20.71 kg/d,9.21%,5.07%);散养户的生鲜乳体细胞数(23.24 万个/mL)显著(P<0.05)高于规模化牛场(16.04 万个/mL).[结论]呼和浩特市生鲜乳质量优于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农区牛场奶牛的产奶量及生鲜乳品质优于牧区,规模化牧场奶牛的产奶量及生鲜乳品质优于散养户.


不同种植密度对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明确种植密度对蚕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蚕豆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以蒙蚕1号和蒙蚕2号蚕豆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D1(9万株/hm~2)、D2(12万株/hm~2)、D3(15万株/hm~2)、D4(18万株/hm~2)、D5(21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蚕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蚕豆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总分枝数和单株有效分枝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蚕豆的主要产量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表现为:D4>D3>D5>D2>D1。D4处理下,蒙蚕1号和蒙蚕2号产量达到最大值,2022年分别为2 089.74﹑2 210.66 kg/hm~2,2023年分别为2 152.15﹑2 249.66 kg/hm~2;蒙蚕1号和蒙蚕2号纯收入也达到最大值,2022年分别为13 439.76﹑14 478.16元/hm~2,2023年分别为13 947.97﹑14 739.54元/hm~2。【结论】蚕豆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在该密度下蚕豆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GA3对不同磨光量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中国糖料 》 2024
摘要:【目的】在甜菜种子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磨光和浸种。为探究磨光量、GA3浓度、浸种时间对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了5个磨光量、5个GA3浓度、3个浸种时间,对甜菜种子进行引发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00 mg/L GA3浸种8 h,大(B)、中(M)种子的发芽势较其0 mg/L GA3处理分别提高6.59%、10.04%,发芽率分别提高6.19%、9.56%;GA3浓度为100 mg/L和200 mg/L时,B、M种子平均发芽时间较低,GA3可加速种子萌发;100 mg/L GA3浸种8 h,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比其0 h处理提高10.48%、5.51%、88.12%,其发芽率显著高于16 h处理(P<0.05)。GA3浓度和种子磨光、浸种时间和种子磨光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因素交互显著影响种子主要萌发指标。【结论】100 mg/L GA3浸种8 h,对较大粒径的B、M甜菜种子的萌发效果最好。


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氮营养诊断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明确氮肥运筹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以氮营养指数为监测指标诊断土默川平原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方法】检测2022—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两试验地中3个施氮量(0、270、360 kg/hm2)和全生育期3次、5次施氮下玉米氮营养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统计建模的方法,研究玉米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各时期玉米冠层氮浓度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并构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增加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P<0.05);施氮量从270 kg/hm2增加至360 kg/hm2,年平均产量提高5.79%;施氮次数从3次增加至5次,年平均产量和年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15%、22.25%。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Nc=3.36W-0.22,R2=0.94,P<0.05,验证精度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40%、11.50%和0.20%,模型稳定性较好。通过模型计算,施氮量270 kg/hm2时,对应适宜施氮次数为5次,分别在4叶展期、8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以15∶25∶35∶15∶10的比例追施氮肥,玉米产量最优,为14.09 t/hm2;玉米拔节期、9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需氮量范围分别为-3.42~15.29、-16.80~22.90、-26.86~62.32、-54.65~85.14和-48.18~111.80 kg/hm2。【结论】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玉米拔节期到乳熟期植株氮营养状况,通过该模型还可以计算、推荐合适的施肥量,能够实现玉米生长的按需作业。
关键词: 土默川平原 滴灌玉米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需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