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份来源于美国和我国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配制182个杂交组合,连续3 a分析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脂肪、赖氨酸含量4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性状与配合力的关系,为玉米籽粒优质性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份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82个杂交组合的籽粒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在3 a间总体上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淀粉、脂肪、赖氨酸含量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均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籽粒蛋白质、淀粉、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淀粉含量遗传力最高,为71.82%,其次为赖氨酸含量(69.74%),脂肪含量最低(42.83%)。4个品质性状GCA在不同自交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GCA效应值较大,赖氨酸含量GCA效应值较小。LH202、郑A88、PHR55和郑H71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的品质性状SCA效应值较大,品质较优。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杂交组合4个品质性状分别与父母本GCA效应值之和、SCA效应值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提高玉米群体抗性、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拔节期(8叶期)喷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宝钗”和“灵芝素”),分析不同调节剂喷施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宝钗”可优化株型、提高抗倒伏性能,“灵芝素”能够增加品种果穗结实性及出籽率、提高产量。单就玉米品种来讲,‘郑单7137’和‘郑单7153’产量表现优异,尤以‘郑单7137’籽粒含水量最低,具有更好的籽粒机械化收获潜力。本研究提出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套实施,可优化群体株型、提高综合抗性,更能充分发挥优异品种的增产潜力,最终实现高产稳产。


不可溶性纤维对幼龄肉鸡生长性能以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可溶性纤维对幼龄肉鸡生长性能以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8 kg/t的不可溶性纤维,并适当调整其他原料用量使其营养水平与对照组基础饲粮保持一致;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额外添加8 kg/t的不可溶性纤维.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肉鸡1~14日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料重比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肉鸡14日龄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腹脂率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肉鸡肝脏相对重量显著降低(P<0.05),但与试验Ⅰ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肉鸡肝脏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载脂蛋白A(Apo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载脂蛋白B(ApoB)、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Ⅰ组肉鸡肝脏中脂蛋白酯酶(LP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知,幼龄肉鸡饲粮中添加不可溶性纤维对其生长性能有负面作用,但能通过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幼龄肉鸡肝脏和机体脂肪的沉积.


现蕾期叶面喷素对紫云英籽粒数和籽粒重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清水为对照,通过花期和成熟期对紫云英主茎不同花序位的花序结实性状测定,研究紫云英现蕾期叶面分别喷施多效唑(PP333)、6-苄氨基腺嘌呤(6-BA)、芸苔素内酯(BR)、海藻酸钠寡糖(AOS)、复合营养制剂(NCD)对紫云英籽粒数和籽粒重的调控效应,以期为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和应用调控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喷素处理均能提高紫云英不同花序位结荚率和荚果结实率,增加紫云英不同花序位的籽粒数和籽粒重.各喷素处理对紫云英各花序位籽粒数的促进效果以NCD处理最佳,其中,基、中、顶部花序位籽粒数较对照分别提高27.79%、29.35%、71.25%;对不同花序位籽粒重的促进效果也以NCD处理最佳,其中,基、中、顶部花序位籽粒重较对照分别提高27.18%、28.65%、71.05%.分析产量构成发现,现蕾期喷施NCD、PP333、BR、6-BA、AOS处理种子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29.73%、22.02%、19.02%、10.52%、10.01%,以NCD处理产量最高,达601.37 kg·hm-2.其中,PP333、6-BA处理增粒效果显著,而对籽粒增重效果不明显;BR、AOS处理籽粒增重效果显著,而对增粒效果不明显;NCD处理增粒增重效果均显著.综上,在现蕾期叶面喷素可显著促进紫云英种子产量的增加,以NCD作用效果最优,PP333、BR、6-BA、AOS依次次之.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 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 芝麻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光合速率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及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拌种处理在温室和田间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观察了 HNNK-1拌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HNNK-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50为0.28 mg/L,低于硅噻菌胺的EC50(0.58 mg/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 000)后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0.10%;对小麦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 0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73.13%(开封)和71.15%(周口).HNNK-1可以有效控制田间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危害.
关键词: 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 HNNK-1 小麦全蚀病菌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冬小麦品种(系)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10年来中国冬小麦育成品种(系)的面筋强度、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1BL·1RS易位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利用Dx5、By8、YP7A、PPO18和H2O特异性功能标记对266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面筋强度相关基因Dx5和By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0%和28.9%,PPO活性相关基因Ppo-A1a和PPo-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4.1%和45.9%,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a和Psy-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3%和23.7%,1BL·1RS易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45.9%.不同省份之间品质相关基因分布差异较大,1BL·1RS易位在江苏、河南和陕西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81.3%、57.2%和35.7%,而在河北、山东和北京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别为15.0%、8.7%和8.3%;Dx5和By8在河北、山东品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60.9%、65.2%和45.0%、45.0%;Ppo-A1b和Pys-A1a在山东、北京、河北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95.7%、83.3%、75.0%和100.0%、83.3%、80.0%.筛选到 Psy-A1b/PPo-A1b/Dx5/By8 和 Psy-A1a/PPo-A1b/Dx5/By8 基因聚合且不含 1BL·1RS 易位的品种(系)分别有2和23份,可作为优质面条小麦育种的亲本材料;筛选到Psy-A1b/PPo-A1b/Dx5基因聚合且为1BL·1RS易位的品种(系)12份,可用于1BL·1RS易位系品质改良的研究.
关键词: 冬小麦 黄色素含量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1BL·1RS易位


芝麻苗期氮高效品种筛选及氮效率评价体系建立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苗期氮高效芝麻品种,构建芝麻苗期氮效率评价体系,在不同氮水平下测定18个芝麻品种苗期生理指标和氮效率指标,利用变异系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芝麻苗期氮高效品种,确定芝麻氮高效筛选评价指标,构建芝麻苗期氮高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供氮水平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正常氮和高氮水平下植株各部位的氮含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低氮水平.不同氮水平下,供试芝麻品种的茎干质量、叶干质量、根氮吸收效率和叶氮吸收效率任何2个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用欧式距离最长距离法将18个品种划分成3个等级,其中,郑太芝3号和郑芝HL05为氮高效品种,扶绥三合黑芝麻和缅甸高产者为氮低效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茎鲜质量、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和茎干质量均与芝麻氮高效综合得分值关联系数较高,是芝麻氮高效筛选的重要指标.不同氮水平下,2个氮高效品种在根鲜质量和干质量上表现出较高的优势,低氮水平下2个氮高效芝麻品种的主根长及各组织的氮吸收、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高氮和正常氮水平.可见,低氮水平更适合筛选芝麻苗期氮高效品种,芝麻苗期的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


立枯丝核菌对高粱幼苗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立枯丝核菌AG1-IA接种'龙杂19号'高粱幼苗,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侵染时间观测分析高粱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揭示立枯丝核菌侵染对高粱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粱幼苗株高、根长、地上(茎和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地下(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随接种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依次分别显著下降了 41.0%、29.2%、50.0%、50.0%、53.3%和50.0%.(2)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显著下降45.3%,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随接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3)幼苗叶片内MDA、O-2和H2O2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244.6%、140.4%和137.0%;叶片SOD、POD、APX和CAT的活性在接菌后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了 16.5%、60.3%、50.0%和36.5%.(4)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接菌24~72 h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接种立枯丝核菌可致高粱幼苗植株产生病斑,体内活性氧过量积累,膜质发生显著氧化损伤;侵染前期高粱植株主要以积累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立枯丝核菌带来的伤害,侵染后期随植株受到伤害加重,同时诱导植株抗氧化酶类活性显著增强,以维持高粱体内活性氧代谢稳态平衡,减少植物膜进一步氧化损伤.


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混配对紫花苜蓿生长影响及除草效果研究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混配应用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的可行性,2019年在田间测定甲咪唑烟酸与烯草酮不同混配的除草效果及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后14 d,混配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地上部鲜重均有抑制,但抑制率低于甲咪唑烟酸处理;药后28 d,混配处理对株高的抑制率降低,而分枝数、地上部鲜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两种单剂处理(P<0.05),对品质无影响;与甲咪唑烟酸、烯草酮单用相比,混配处理显著提高马唐、旱稗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P<0.05),杂草总防效90%以上,增产率13%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综上所述,甲咪唑烟酸(86.4~100.8 g·hm-2)与烯草酮(54.0~108.0 g·hm-2)混配对紫花苜蓿的抑制作用在后期得到缓解,有效防除杂草,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