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再生稻田拟环纹豹蛛与青翅蚁形隐翅甲间的集团内捕食及其影响因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要广食性天敌间的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 IGP)水平关乎着农田系统其种群的发生和“绿色防控”策略的成效。本研究以再生稻田主要捕食者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为试验对象,首次建立和优化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探针法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了再生稻田中这2种天敌间的IGP水平,并在室内条件下剖析了该IGP及其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针对这2种天敌靶基因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强,建立和优化的qPCR探针法系统对靶基因的扩增重复性好且灵敏度高。通过该系统对再生稻田2种天敌1 527头个体的检测及室内IGP试验发现,这2种天敌间存在着普遍且较强的双向IGP作用,其中,捕食者和猎物角色的转化以及环境温度对该IGP水平的影响均与它们之间相对体型大小(发育阶段)密切相关;集团外猎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结合能不同程度地影响IGP水平。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稻田系统捕食者间的IGP理论体系,为深入研究稻田捕食性天敌间IGP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捕食性天敌 集团内猎物DNA检出率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天台刺齿跳虫 环境温度 集团内捕食水平


氰戊菊酯对东亚小花蝽的毒力测定及风险评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氰戊菊酯对东亚小花蝽的毒害作用.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东亚小花蝽1~5龄若虫及成虫的毒性,并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不同龄期的东亚小花蝽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降序排列为: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成虫,4龄若虫,5龄若虫.1龄若虫最为敏感,LC50最低;5龄若虫敏感性最低,LC50最高.在农田内和农田外两个暴露场景下,氰戊菊酯对不同龄期的东亚小花蝽的危害商值均小于触发值5,表明风险可接受.


水氮运筹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共6个处理,并分析灌水次数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次数(A)和氮肥运筹(B)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均极显著,而A×B交互作用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017年和2019年玉米产量、WUE和NPFP的变化规律为A3B2处理>A2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而2018年玉米产量和NPFP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WUE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A2B1处理,且2017-2019年A3B1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与A2B2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A1B2处理)相比,2017-2019年 A3B2处理玉米产量、WUE 和NPFP分别增加20.2%~39.6%、4.8%~10.9%和20.2%~39.6%.2017-2019年玉米IWUE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均以A2B2处理最高,较A3B2处理增加30.2%~91.9%.此外,2017-2019年A2B2处理玉米产量和NPFP显著高于A1B2处理,分别增加11.3%~21.1%和11.3%~21.2%.[结论]A3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高产高效模式,A2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节水增效模式.


喷锌时期对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锌含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喷锌(ZnSO4·7H2O)时期[不喷锌(Zn0)、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Zn1)、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Zn2)、大口期喷锌(Zn3),喷施量均为4.5 kg/hm2]对黄淮海生产区10个夏玉米主栽品种[登海605(V1)、迪卡653(V2)、先玉335(V3)、秋乐618(V4)、伟科702(V5)、隆平638(V6)、裕丰303(V7)、德单5号(V8)、郑单958(V9)和谷神玉66(V10)]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锌含量及积累量、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生物锌强化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不喷锌处理相比,喷锌处理可增加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锌含量,总体上显著减少果穗秃尖长,提高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锌积累量及生物有效性.夏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以Zn2V4处理最高,为19.74t/hm2,Zn0V4、Zn3V4和Zn 1V7处理次之;秃尖长以Zn3V8处理 最短,Zn3V5、Zn3V9和Zn2V8处理次之;穗粒数以Zn 1V5处理 最多,Zn0V5和Zn3 V5处理次之;千粒质量以Zn1V7处理最高,Zn2V7、Zn0V7、Zn2V6、Zn3V6和Zn0V8处理次之;籽粒产量以Zn2V7、Zn1V7处理较高,分别为10.63、10.61 t/hm2,Zn3V4、Zn3V6和Zn3V7处理次之,均超过了 10.00 t/hm2.籽粒锌含量以Zn3V10、Zn2V2处理较高,分别为60.28、60.22 mg/kg,Zn2V 10、Zn2V8、Zn2V5、Zn3V2 和 Zn3V9 处理次之;籽粒锌积累量以 Zn2V2 处理最高,为507.05 g/hm2,Zn3V2和Zn3V9处理次之;磷锌摩尔比以Zn2V8、Zn3V9处理较低,分别为320.01、325.84,生物有效性较高,Zn2V2、Zn3V10、Zn3V2、Zn2V10和Zn0V9处理次之.综合来看,Zn2V7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且籽粒锌含量也较高,为39.25 mg/kg,基本上达到玉米锌生物强化的目标值(40~50 mg/kg),可同步实现玉米高产和锌生物强化的目标.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使得森林结构分布更加合理,对关帝山林区的华北落叶松采取不同抚育强度的间伐,测定林分内物种丰富度和生长指标,依托胸径计算不同间伐样地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析间伐对林分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参数的影响,综合评价森林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各参数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当强度大于17% 时整体物种多样性优于对照样地,角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混交度呈先上升趋于稳定后下降的趋势,大小比增加并趋于稳定.由此可知,17% 以上的间伐强度能够改善林分整体物种结构,13% ~17% 的间伐强度适用于调整华北落叶松林分分布状态,间伐对于改善林分内树种组成结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间伐使得林分内树木竞争减弱.


氮素对高温胁迫下玉米籽粒发育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下氮素对玉米籽粒发育的调控效应,对合理施肥、缓解高温危害、实现玉米丰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以热敏感品种先玉335(XY335)和耐热品种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高温处理(T)和对照(CK),研究不同施氮量(90,180,270 kg/hm2,分别记为N90、N180、N270)对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玉米籽粒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打破了玉米籽粒内源激素间的平衡,使得2个玉米品种的N180和N270的籽粒脱落酸(ABA)含量、郑单958的N180和N270的生长素(IAA)含量降低;上部籽粒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降低,籽粒体积膨胀及干物质积累受阻,败育率增加,穗粒数减少,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先玉335受高温胁迫的影响程度高于耐热品种郑单958.随施氮量增加,高温对玉米籽粒发育的负面影响加剧.高温胁迫下,与低氮(N90)处理相比,中氮(N180)、高氮(N270)处理下,先玉335和郑单958籽粒ABA/GA3降低,IAA和ZR含量升高,籽粒体积和干物质减少更加严重,败育率分别显著增加25.55,29.31百分点和15.45,24.49百分点,穗粒数分别显著降低42.89%,52.68%和20.95%,35.25%,产量分别显著降低44.29%,52.04%和26.41%,39.94%.可见,合理的施氮量(N90)可以缓解高温对玉米籽粒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少产量损失.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新品种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小麦生长季节,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以播期和播量为主的不同种植模式对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豫丰1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表现等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千粒重则表现出递减趋势;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大,成穗数表现为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递减趋势,产量则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豫丰11在豫中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22日,播种密度为135~19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以具体播期定播量。通过不断协调提高豫丰11的产量构成要素,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和最大经济效益,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黄淮产区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我国黄淮产区地黄种质间遗传多样性,解析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该区地黄品种选育和种质鉴定提供依据,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和108对SSR引物对地黄种质进行分析,以获取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多态性引物、种质分辨率,利用软件TASSEL 3.0和Fig Tree(V 1.4.3)进行聚类分析和作图,选取多态性好、稳定性强的引物构建地黄种质的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共获得多态性引物50对,其片段长度在107~365 bp,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52~0.984,平均为0.729,野生种质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和当前主栽品种.聚类结果显示,17个地黄种质分为3个亚群.选取并利用多态性强和分辨率高、扩增稳定的15对引物构建了地黄种质的SSR指纹图谱,实现了对每个地黄种质的快速鉴定.综上,SSR分析是实现地黄鉴真、聚类、DNA指纹图谱构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地黄 种质 多态性引物 遗传多样性分析 SSR指纹图谱 黄淮产区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或包衣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10种内吸性化学杀菌单剂和10种生物杀菌单剂(共20种)对烟草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防治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0种杀菌剂均对烟草尖孢镰刀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化学杀菌剂的抑制效果整体较生物杀菌剂的抑制效果显著,化学杀菌剂中500 g/L氟啶胺SC、25%戊唑醇WP、40%苯醚甲环唑SC、20%抑霉唑EW的EC50分别为0.057 1、0.118 7、0.328 0、0.445 9 μg/mL;生物杀菌剂中 1.8%阿维菌素 EC、5%香芹酚 AS、0.01%芸苔素内酯EC的EC50分别为10.387 0、18.873 2、32.343 7 μg/m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8 000倍液、戊唑醇2 000倍液、苯醚甲环唑1 200倍液和芸苔素内酯原液的盆栽防效较高,分别为51.51%、75.75%、62.12%和62.12%.因此,可选择氟啶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芸苔素内酯用于复配剂、包衣剂的研发以及田间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常规化学药剂的轮换使用和综合防控.
关键词: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杀菌剂 生物农药 菌丝生长速率法 药剂筛选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遥感小麦倒伏面积提取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及时准确地提取小麦倒伏面积,提出一种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倒伏面积分割模型Attention_U2-Net.该模型以U2-Net为架构,利用非局部注意力(Non-local attention)机制替换步长较大的空洞卷积,扩大高层网络感受野,提高不同尺寸地物识别准确率;使用通道注意力机制改进级联方式提升模型精度;构建多层级联合加权损失函数,用于解决均衡难易度和正负样本不均衡问题.Attention_U2-Net在自建数据集上采用裁剪方式提取小麦倒伏面积,查准率为 86.53%,召回率为 89.42%,F1 值为 87.95%.与 FastFCN、U-Net、U2-Net、FCN、SegNet、DeepLabv3 等模型相比,Attention_U2-Net具有最高的F1值.通过与标注面积对比,Attention_U2-Net使用裁剪方式提取面积与标注面积最为接近,倒伏面积准确率可达97.25%,且误检面积最小.实验结果表明,Attention_U2-Net对小麦倒伏面积提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准确率,可为无人机遥感小麦受灾面积及评估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无人机遥感 倒伏面积提取 深度学习 U2-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