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及其抗药性的影响

农药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采用植株喷雾-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连续驯化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1:1~7)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表现增效。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混合物或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均比经3种单剂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发展缓慢,黄瓜霜霉病菌经2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4.2倍,而经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剂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抗性水平分别为16.3、11.6、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结论]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9个配比混合物中,1:4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最明显;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1:4混合物及其与霜霉威1:10混合物的使用可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的发展。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霜霉威混合物 增效作用 继代培养 抗药性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其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采自河北、山东未使用过羧酸酰胺类(CAAs)药剂地区的69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对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突变体的获得方法及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9株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58±0.144)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其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基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未获得黄瓜霜霉病菌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而通过紫外诱导的方法获得了6个抗双炔酰菌胺的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介于5.74~22.96倍之间,突变频率为1.09×10-7,适合度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且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嘧菌酯、霜脲氰、氟吡菌胺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与烯酰吗啉之间有交互抗性关系。据此推测黄瓜霜霉病菌对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风险为低到中等。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紫外线诱变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园土壤改良及施肥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13

摘要:1土壤改良1.1深翻扩穴。深翻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与活动,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使难溶性营养转化为可溶性养分,进而达到提高肥力之目的。如再结合增施有机肥、压青草等措施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翻的程度以略深于根系的集中分布区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RF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RF(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s)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通过识别和结合不同的顺式元件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应答。主要介绍ERF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性,在植物应答生物和非生物的胁迫中可能的调控机制,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ERF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 胁迫应答 信号转导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山板栗新品种-燕奎

中国果业信息 2013

摘要:"燕奎"是从燕山板栗种质资源中实生选优获得的早熟丰产型新品种,母树为河北省迁西县汉儿庄乡杨家峪村一株80年生栗树.2005年12月21日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良种编号:冀S-SV-CM-001-2005).刺苞为椭圆形,苞皮厚度中等,平均苞重51.63g,内含坚果约2.52粒,平均出实率为39.68%;刺束中密,偏硬,斜生,黄绿色,长1.29cm;坚果大小整齐,椭圆形,深褐色,有光泽,平均单果重8.13g;坚果底座大小中等,接线月牙形,内果皮易剥离;果肉黄色,口感糯,质地细腻,风味香甜,平均含水量53.80%,可溶性糖20.48%,淀粉47.32%,蛋白质6.5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无损测定大豆种子生活力方法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准确无损测定种子生活力是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以保存不同年限的大豆品种资源的种子为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生活力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建模波段范围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4000~10000/cm全波段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能较高。经Savitzky-Golay二阶导数和标准化预处理后,生活力的PLS模型预测性能最好,校正集的决定系数为0.937,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90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2.190和2.684。模型预测误差接近标准发芽方法测定误差,说明该方法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种质资源快速、非破坏性生活力检测的要求,为今后快速无损测定种子生活力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近红外光谱 无损测定 种子生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13

摘要: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两种病害,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水流和病株残体传播,发生速度快,在各棉区均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棉花产量。1发病原因1.1气候条件。棉花枯萎病在气温20℃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荧光染色方法检测HMC毒素诱导处理玉米B37根冠细胞凋亡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O/EB双染色后,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58.2%、70.2%,B37-N仅为11.0%、25.7%和36.6%;当浓度为150μg/mL,处理时间4 h时B37-C根冠细胞最大凋亡率为62.3%,B37-N为25.8%。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的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58.7%、74.5%,B37-N仅为7.5%、22.3%和30.7%;HMC毒素浓度为150μg/mL,处理4 h时B37-C的细胞凋亡率为62.3%,B37-N为19.3%。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荧光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谷种植密度与产量的数量关系及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预测谷子的适宜种植密度,探索谷子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数学预测模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密度与作物产量的经验模型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春谷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谷子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次曲线模型是模拟谷子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优模型。春播‘冀谷19’与‘冀谷31’的方程式分别为yj19=2725.528+86.885x-0.701x2与yj31=1289.529+131.318x-1.023x2,理论最适密度分别为61.97万株/hm2与64.18万株/hm2。由此得出,本研究确定的数学预测模型,将为春谷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谷子 种植密度 产量 数量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探析

天津农业科学 2013

摘要:以1985—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了该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并对河北滨海平原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河北滨海平原区 种植结构 调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