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山梨资源的现状分析
《中国林副特产 》 2019
摘要:山梨为乔木,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耐寒 、耐旱.山梨果营养价值高,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用山梨加工梨干 、罐头 、果酒和饮料,具有高营养 、清凉爽口 、芳香醇美等特点,是食品加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调查了黑龙江省山梨地理分布区域,分析了山梨生长特性和开发利用情况.对目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山梨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山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化发展.


密度对高淀粉玉米品种产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齐齐哈尔地区的高淀粉玉米品种最佳的栽培方案,选用高淀粉玉米品种齐市一号、绿单一号和齐齐哈尔主栽高淀粉玉米品种鑫鑫一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调节种植密度,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产量、粗淀粉含量、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淀粉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不同密度条件下,齐市一号产量均高于绿单一号和鑫鑫一号,齐市一号在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与70 000株·hm~(-2)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而籽粒中淀粉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齐市一号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在70 000和90 0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籽粒中粗淀粉含量齐市一号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60 00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齐齐哈尔地区选择种植高淀粉玉米品种齐市一号,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


哈尔滨地区露地“蜜汁”葡萄越冬覆盖研究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覆盖物代替埋土方法进行葡萄越冬防寒的可行性,于2013—2014年以"蜜汁"葡萄为试材,在露地分别进行了无机棉被、普通棉被和埋土等防寒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防寒覆盖物对葡萄越冬防寒的影响,以期为哈尔滨地区露地葡萄越冬防寒方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葡萄越冬时采用普通棉和无机棉进行覆盖均能达到较好的越冬防寒效果,葡萄枝蔓周边温湿度及地下20cm土层温度与对照埋土防寒差异不明显,且与埋土防寒相比具有省工、省时、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减少成本约30%,延长防寒时间10d。


生物炭对白浆土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9
摘要:白浆土物理结构致密、养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低,是典型低产土壤.生物炭具备丰富养分数量,具备提高白浆土养分含量理论基础.试验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不同作物生物炭对白浆土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白浆土各生育时期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全磷含量.在成熟期,BD、BY有机质含量分别较BCK增加0.52%、0.78%,BD、BY速效磷含量分别较BCK增加10.06%、11.80%,BD、BY全氮含量分别较BCK增加2.57%、2.06%.在成熟期,BD、BY净光合速率分别较BCK增加4.25%、0.33%.生物炭可增加水稻产量,水稻秸秆生物炭、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7.00%、5.00%.


春玉米品种绥玉23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为了给种植户进行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绥玉2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适宜栽培密度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绥玉23在密度不同的条件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达到6.75万株/hm2的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值。所以根据本次试验可知,绥玉23产量以种植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的条件下最高。


籼型血缘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产量和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东北水稻大多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实际情况,为了明确籼型血缘对东北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Sasanishiki(粳稻)/Habataki(籼稻)//Sasanishiki///Sasanishiki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BILs) 85个株系为试材,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种植,以籼型频率(Fi)即来自籼型亲本分子标记比例为指标,分析了籼型血缘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BILs群体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能够正常成熟,株系数和Fi平均值有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黑龙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缺失);穗数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每穗粒数在黑龙江>在吉林>在辽宁;糙米率在黑龙江显著高于辽宁,而在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差异不显著;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辽宁、吉林>在黑龙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辽宁>在吉林>在黑龙江,三地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Fi与千粒重、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糙米率和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地Fi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与总体相似,只是在黑龙江大多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辽宁和吉林Fi与粒宽呈显著负相关,而只有在辽宁Fi与长宽比的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可能有利于实现籼粳亚种有利基因互补,促进东北粳稻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
关键词: 水稻 北方粳稻 籼粳稻杂交 产量结构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土壤>2.00 mm和0.25~2.00 mm团聚体粒级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2.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较对照提高38.0%;秸秆全量还田除<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较对照降低,其余均增加;秸秆1/2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粒级含量(>0.25 mm),提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知,秸秆还田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与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并提高作物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