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不同部位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不同还田方式(覆盖、深埋)、不同还田环境(室内高温环境、生产田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秸秆长度(10 cm、20 cm、30 cm、40 cm)、不同植株部位(茎、叶、穗轴)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相互影响作用,探索适宜当地生产和生态条件的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结果表明,玉米茎秆腐解过程总体呈"快-慢-快-慢"趋势,两年腐解率达62.10%~73.23%;玉米叶还田的腐解规律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第一个月腐解率达22.80%~40.78%。秸秆腐解速率显著受秸秆部位、还田环境、还田深度及秸秆长度影响,且各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对秸秆腐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不同部位秸秆腐解速率常数k差异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秸秆深埋还田最有利于秸秆腐解。


光温处理对小豆苗期生理性状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低温和光照条件下小豆苗期的冷害发生机制及引起初生叶黄化和叶绿素合成的受阻位点,旨在为小豆耐寒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个对温度和光照反应不同的日本小豆品种,利用人工气候室再现小豆苗期的低温障碍,研究低温遮光处理(昼夜10~13°C, 2%遮光) 18 d和28 d对小豆苗期H_2O_2、SOD、CAT、APX、叶绿素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箱再现小豆苗期的黄化障碍,研究不同的低温处理长度(1 d、3 d、5 d、7 d;10°C, 50μmol m~(–2) s~(–1))和暗处理长度(25°C,黑暗1 d、3 d、5 d、7 d)对绿化后(24 h、25°C、62.5μmol m~(–2) s~(–1))叶绿素合成能力及受阻位点的影响。苗期小豆耐低温和不耐低温品种的最大差异是长期低温遮光处理的H_2O_2含量和SOD活性。长期低温遮光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的H_2O_2含量是耐低温品种的约66倍,但随着绿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直至8 h后消失。与低温处理相比,暗处理才是造成叶绿素合成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对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研究表明,从ALA向Proto Ⅸ的转化可能受阻,最终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下降。说明H_2O_2含量和SOD活性可能与小豆苗期耐冷性关系更密切。引起小豆苗期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是Proto Ⅸ的转化。


一株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18℃条件下,利用赫奇逊滤纸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根据透明圈和滤纸降解情况筛选菌株,最终通过酶活分析和秸秆降解率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分离筛选高效低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结果表明,从小兴安岭山区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菌株C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5.6%,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4 U/mL和54.3 U/mL,初步鉴定菌株C1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低温环境对民猪免疫应答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研究低温环境条件下免疫应答对民猪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健康的仔猪(民猪及大白猪),达到21日龄时,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达到48日龄时,检测的猪瘟抗体,根据结果选择体重、抗体水平接近的仔猪20头,大白猪仔猪20头,随机分组,分别为低温环境两组(1组、2组)及适温环境两组(3组、4组),其中1组为10头民猪,2组为10头大白猪,3组为10头民猪,4组为10头大白猪。试验期14 d,以猪瘟疫苗接种作为免疫应答手段,用ELISA方法对血清中方法检测干扰素-α(IFN-α)、白细胞介素6(IL-6)、猪瘟抗体(CSF)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组的IFN-α含量在14 d时、IL-6含量在7 d和14 d时、CSF在14 d时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说明低温环境对民猪免疫应答的影响程度低于大白猪,民猪的抗冷应激能力强于大白猪。


丽蚜小蜂对大棚甜瓜防治温室粉虱的防治效果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大棚甜瓜的种植过程中温室粉虱常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丽蚜小蜂是对温室粉虱最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对丽蚜小蜂释放量10 000、15 000、20 000头·667 m~(-2);3、4和5次放蜂频率进行两因素组合试验,计算寄生率、校正寄生率以及防治效果,筛选适宜的放蜂方案。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人工成本、防治成本、投入产出比和田间防效等相关因素,大棚甜瓜生产中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粉虱采用放蜂量15 000头·667 m~(-2),分4次释放,每次间隔7 d防治效果最好。
关键词: 大棚甜瓜 温室粉虱 丽蚜小蜂 寄生率 校正寄生率 防治效果


三江平原矮秆高粱平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占地面积约10.9万km2,人口862.5万.所包括的行政区域有佳木斯、抚远、同江、富锦、绥滨、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所属的21个县(市)及归属于哈尔滨市所管辖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龙葵杂11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向日葵是世界上继大豆、油菜和花生之后排名第四的油料作物~([1])。2017年全球向日葵种植面积超过2 653.4万hm~2,总产量达到4 786.3万t~([2])。向日葵对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性,适宜在贫瘠旱地或轻度盐碱地上大面积种植,是利用和改良中低产田的优良作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向日葵学科组建于1979年,选育的"龙葵杂"系列油用向日葵杂交种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份的向日葵产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对发展相关地区向日葵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8])。为适应向日葵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育成了具有高产、优质、适应广泛、综合性状优良的油葵杂交种龙葵杂11。


GC-TOF-MS定性和定量评估5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分析评价5种木本油料种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油茶和榛子种籽油中富含油酸,亚油酸是沙棘和文冠果种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牡丹种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最高.沙棘种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57:1,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56:1,符合功能性健康食用油的标准;牡丹种籽油是补充人体ω-3脂肪酸的优质食用油;油茶和榛子种籽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合食品加工;文冠果种籽油含有3种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如神经酸等).本实验评价了5种木本油料油脂脂肪酸的组分,对指导企业生产生物活性油和人们的健康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木本油料油脂 脂肪酸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 定性 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