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开花期水稻叶鞘激素含量及抗寒生理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低温条件下外源ABA对水稻叶鞘内源激素含量和抗寒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以水稻品种龙稻5(耐冷型品种)和龙粳11(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开花期喷施ABA后,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可导致水稻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冷敏型品种尤为严重,喷施ABA可有效抑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降低。低温处理可引起水稻叶鞘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同时导致SOD、POD和CAT活性发生变化;外源ABA具有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作用,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证实外源ABA具有提高水稻抗冷的作用,对优化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抗冷方法,建立寒地水稻生产的抗冷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低温 外源ABA 水稻 开花期 内源激素 抗寒生理


基于MaxEnt分析我国羊草分布区的生物气候特征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草甸草原及干旱草原上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利用生物气候数据分析我国羊草的适生气候特征,客观反映我国羊草的地理分布范围及主导其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能为我国羊草的分布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我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获取204个羊草标本记录数据,并从WorldClim获取生物气候数据(1950—2000年),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羊草的地理分布,检测其生物气候主导因子及其适宜值。结果表明,冷季降雨量(bio19)对羊草分布的增益最大,干季降雨量(bio17)和最干月降水量(bio14)依次次之。同时羊草分布概率分别与冷季降雨量(bio19),干季降雨量(bio17)和最干月降水量(bio14)为单峰响应关系。较纬度和海拔因子,经度是影响我国羊草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遗传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和依附关系,对14份青贮玉米材料的22个品质性状检测分析,并进行一般描述统计、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青贮玉米各品质性状中,脂肪、钾、木质素、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20、0.19、0.17和0.16,表明这些性状在品种遗传选育进程中有较大的改良空间;消化率及能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03~0.08,表明这部分性状难以得到遗传改良;青贮玉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较大,适宜采用主成分分析保留品质性状的最重要方面.对测试的22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提取,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9%,分别代表了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微量元素及粗蛋白成分.


早熟大豆新品种金源7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是国家重要的大豆产区,耕地面积大,土壤肥力高,环境资源优异,是生产绿色、非转基因大豆的理想的区域~([1])。由于近些年在该区域种植大豆比种植玉米效益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的含油量相比国内大豆平均含油量高~([2]),所以国产大豆在生产效益上不占优势。随着美国对中国经


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水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N2)、减施氮肥+纳米碳粉(N1+C)和常规施肥+纳米碳粉(N2+C)4个处理,研究了纳米碳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纳米碳的处理土壤pH值和含水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较N2处理土壤pH值平均高2.89%、土壤含水量平均高16.99%;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纳米碳的处理,分别高8.49%、7.49%和23.41%,且养分含量均以N1+C处理最高;土壤总PLFA含量表现为N2+C>N1+C>N2>CK,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细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N1+C>N2+C>N2>CK,真菌和放线菌摩尔百分比表现为CK>N2>N1+C>N2+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碳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N2+C处理的影响最显著。可见,在农业生产中,纳米碳与氮肥配施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
《财经界(学术版) 》 2019
摘要:作为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其有必要更多着眼于内控建设。这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具备优良的内控机制,直接关系到单位当前的各项日常事务运行。因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针对日常性的单位内部管理应当予以全方位的关注,密切结合自身现状来建设相应的内控机制。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施肥,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的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该文在白浆土上进行了秸秆氮利用试验、秸秆还田氮素优化施用试验、及氮素调控时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5N同位素示踪确定,秸秆氮对水稻植株氮素累积量贡献率为6.49%~7.48%,对茎叶氮素累积量的贡献率为3.26%~4.16%,对籽粒贡献率为8.67%~9.74%;秸秆氮素当年总利用率为6.51%~7.65%;调节碳/氮比有利于提高秸秆氮素利用率.大田试验证实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连续3a比常规施氮量减少10%,排水性好的田块有增产效果,3a平均增产6.17%,减氮20%以上产量低而且年际间不稳,减氮时期适合均衡减氮和基肥减氮,蘖肥和穗肥减氮减产极显著;排水性不良田不适合减氮,减氮导致减产.不同土壤秸秆还田后氮素调控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制定相应的氮素管理措施.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氮 白浆土 秸秆还田 15N标记 氮利用率 氮素调控 产量


灌溉方式对粳稻新品种富合3号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19
摘要:节水灌溉有利于缓解黑龙江省稻区水资源匮乏及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以粳稻新品种富合3号为材料,研究4种灌溉方式,即淹水灌溉、间歇灌溉、控制灌溉I和控制灌溉II对富合3号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显著影响粳稻籽粒产量,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灌溉处理;灌水水分利用效率以控制灌溉II处理最高,为4.44kg/m3,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为1.78kg/m3,总用水水分利用效率以控制灌溉II处理最高,为1.22kg/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