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橡胶树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焦磷酸酶对橡胶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将已克隆的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编码区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上,构建3个焦磷酸酶基因表达载体(pGEX-HbSIP1、pGEX-HbSIP2和pGEX-HbSIP3),再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GEX-HbSIP1、pGEX-HbSIP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pGEX-HbSIP3只在补充稀有密码子的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35.4%、43.7%和18.5%。对原核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纯化,获得3种可溶性重组蛋白GST-HbSIP1、GST-HbSIP2和GST-HbSIP3,总回收率分别约为7%、8%、3%。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3种焦磷酸酶蛋白的分子特性、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断奶日龄对临高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断奶日龄对临高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初生体重一致(0.73±0.029kg)的临高仔猪共120头,随机分到4个处理组中,分别采取21日龄(试验Ⅰ组)、28日龄(试验Ⅱ组)、35日龄(试验Ⅲ组)和42日龄(试验Ⅳ组)断奶。试验期从断奶日龄到60日龄。结果表明:试验Ⅲ组的断奶体重、60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都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而料重比则显著低于试验Ⅰ、Ⅱ组,但与试验Ⅳ组间差异不显著。断奶时,试验Ⅲ组的胸围和体高均显著高于试验Ⅰ组;60日龄时,试验Ⅲ组的胸围和体长都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而体高也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综合认为,临高仔猪可以采用35日龄断奶。


台湾甲腹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恒温条件下,以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 Sonan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了不同处理温度下补充营养对台湾甲腹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卵-幼虫期、蛹、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4℃、18.38℃和13.72℃,有效积温分别为251.90日度、69.84日度和319.24日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寿命缩短;饲喂5%蜂蜜最佳,5%葡萄糖和5%蔗糖次之,清水最差。本文为利用台湾甲腹茧蜂防治甜菜夜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台湾甲腹茧蜂 甜菜夜蛾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成虫寿命


药用植物裸花紫珠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培养条件以及生根苗的移栽基质,建立裸花紫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以75%酒精预处理10s,再用0.1%HgCl2浸泡10min,效果最好;种子在MS基本培养基上萌发;丛生芽继代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光照强度为1500lx;培养基MS+6-BA2.00mg/L+NAA0.05mg/L适宜继代增殖,30天的增殖系数为10.87;培养基MS+NAA0.50~0.75mg/L适宜诱导生根,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于河沙、珍珠岩和表土(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96%,高生长量最大。运用该组培快繁技术,可以实现裸花紫珠的工厂化育苗。


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分布及其与水热关系的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面调查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用温度指数、湿度指数等气候指标分析了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山区及南部沿海地区,水平分布于108°42′40.9″~110°27′36.8″E,18°14′27″~19°20′28.5″N,垂直分布范围为0~900 m,仅发现10个现存分布点;海南龙血树属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小乔木状植物,具有强耐旱、喜阳和喜钙等生态习性,其分布区的绝大部分水热因子是其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海南龙血树地理分布的主要水热指标的排序为热量因子>降水因子>湿度因子。根据野生居群的生境特点,我们推测水分和光照强度可能是影响海南龙血树种子萌发率或幼苗成活率的重要因子。


复合乳酸菌制剂青贮玉米秸秆对优质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复合乳酸菌制剂青贮对优质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6月龄、初始体重95.50(±7.55)kg、遗传背景相近的优质肉牛(日本和牛×海南黄牛)1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剂量复合乳酸菌制剂青贮的鲜食玉米秸秆,即对照组(0 g/t)、试验Ⅰ组(10 g/t)、试验Ⅱ组(20 g/t)和试验Ⅲ组(40 g/t)。试验为期30 d。结果表明,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料重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Ⅱ组饲料增重成本最低,而毛利润最高,尽管各组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综合认为,20 g/t添加水平为最佳,建议在生产中应用。


石斛属植物倍性与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根尖压片法对55份石斛属资源的倍性进行了鉴定,并测量它们的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长、叶宽、叶厚、株高、茎粗、花朵直径和花瓣厚度9个形态学性状。结果显示:(1)55份供试石斛属资源材料中有:四倍体40份、占72.73%,三倍体11份、占20.00%,二倍体4份、占7.27%。(2)对石斛属倍性与9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叶长、叶宽、叶厚、茎粗、花朵直径和花瓣厚度7个性状与染色体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染色体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染色体倍性相关性不显著。


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法,研究木薯氮磷钾肥优化施用技术。结果表明,琼中县营根镇什罗那村木薯地土壤养分贫瘠,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14 675.35 kg/hm2和49.4%。氮、磷、钾肥的施用极显著增加木薯的产量,当三者施用配比为2水平,即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450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9 713.33 t/hm2,分别比0水平增产80.9%、45.4%和37.2%,增产贡献氮>磷>钾;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44.3、77.3、17.9 kg,增产效应磷>氮>钾。利用Excel2003和SAS9.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N、P2O5、K2O分别施用399.46、124.09、481.82 kg/hm2时木薯产量最高,为28 027.86 kg/hm2。结合海南省琼中县木薯生产的实际,建议木薯生产中N、P2O5、K2O分别施用220~320、72~98、200~380 kg/hm2,N∶P2O5∶K2O为1∶0.3~0.4∶0.9~1.2较合适。


海南岛茄果类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形态学、同工酶分析及mtDNA分析等鉴定方法对采自海南岛12个市县的14个茄果类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结果发现14个种群中,6个样本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2个样本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的混合种群,另外6个样本为常见的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所有14个种群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数量跟南方根结线虫的种群数量相同,证明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已得到进一步扩散,其对海南冬季瓜菜生产特别是茄果类蔬菜的危害日趋严重,应引起广泛注意。


用于荔枝qPCR分析的内参基因克隆及稳定性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克隆和测序,从‘妃子笑’荔枝果皮中获得了β-Actin、GAPDH和18S rRNA 3个qPCR分析常用的内参基因全长序列,其长度分别为1 273、1 368和1 712 bp;3个基因与其他物种高度同源,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超过了98%.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报道的UBQ、eEF和25S rRNA 3个常用的内参基因,对β-Actin、GAPDH、18S rRNA,UBQ、eEF和25S rRNA 6个常用内参基因在荔枝果实发育不同阶段和外源生长调节剂处理后表达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geNorm、Norm Finder和BestKeeper 3种不同算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以上6个基因中,β-Actin基因在3种不同算法下均保持了较好的表达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