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2种中间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生命表编制与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寻求适合繁殖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种群的中间寄主。笔者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卵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卵为中间寄主,编制稻螟赤眼蜂的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生殖参数,评价其对2种中间寄主的适合性。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与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6.12、0.1996、1.2210、9.0728,在甜菜夜蛾卵上的上述各项参数分别为10.58、0.2573、1.2934、9.1678。稻螟赤眼蜂在甜菜夜蛾卵上各项生殖参数都要高于在小菜蛾卵上的表现。甜菜夜蛾卵较小菜蛾卵更适合用作稻螟赤眼蜂繁殖的中间寄主。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的技术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该文应用自主研发的秸秆集条还田机械,与五铧犁同步耕作,实现秸秆集条侧施深还田,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设置正常翻耕(对照CK),秸秆耕层还田,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3个处理,连续3 a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翻耕相比,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没有降低出苗率,秸秆耕层还田玉米出苗率降低3.3%~3.5%,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条深还处理相比,秸秆耕层还田的玉米苗期株高降低3.1~4.5 cm,茎粗降低2.3~2.5 mm,干物质量降低15.8%~17.2%,成熟期株高降低13.3~17.9 cm,茎粗降低3.1~4.0 mm,干物质量降低8.0%~10.8%,根系总量和总根长降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中还田间无差异;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与正常翻耕相比,随还田年限增加,产量有增加趋势,耕层还田连续3 a表现明显减产,差异显著。秸秆集中还田可以克服秸秆耕层还田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减产,可以使秸秆有效归还到土壤中。


黑龙江省蜜蜂资源动态监控调查报告
《中国蜂业 》 2018
摘要:黑龙江省在中国最东北位置,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4~5℃之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凉爽;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植物生长繁茂,蜜源植物花期集中,具有发展养蜂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是全国养蜂生产的重点省份之一。蜜粉源植物以森林、草地和


青贮玉米品种中龙1号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青贮玉米是指在玉米乳熟期至蜡熟期进行整株收获,将其秸秆、叶片及果穗进行切碎和乳酸发酵贮藏起来用作饲料的玉米品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奶产品及畜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进而带动了畜牧业的迅猛发展,青贮玉米是畜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饲料。因此为适应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玉米的利用率,选育抗病、优质、高产的青贮玉米新品种成为青贮玉米育种研究方向。中龙1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具有抗性


拟康氏木霉T886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枯萎病防效的研究
《现代化农业 》 2018
摘要:试验以枯萎病病原菌和拟康氏木霉T886配合施用,研究拟康氏木霉T886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施用方法以及对黄瓜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拟康氏木霉T886的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黄瓜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其中CK3(只接种木霉发酵液)对黄瓜幼苗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在枯萎病防效方面,T1(木霉菌剂和病原菌同时接种)、T2(霉菌剂先接种,2d后接种病原菌)、T3(病菌先接种,2d后接种木霉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CK1(只接种病原菌)、CK4(稀释800倍的多菌灵药剂与病菌带菌发酵液同时接种),其中以T1防治效果较高。


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萌发期苗期耐旱耐盐性评价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EG-6000、NaCl胁迫对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种质材料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旱、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旱、盐胁迫可促进萌发期耐性较强的材料发芽率、根长、芽长、活力指数,苗期PEG、NaCl胁迫下几乎所有材料的CAT活性都呈上升趋势,而SOD、POD活性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萌发期、苗期耐旱性均强的材料分别为BMP12、BMP456、BMP448,萌发期、苗期耐盐性均强的材料分别为BMP16、BMP12、BMP453。
关键词: 褐色中脉高粱 耐旱性 耐盐性 萌发期 苗期 形态指标 生理响应


长期试验下黑土基础地力演变特征与肥料效应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黑土基础地力演变特征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黑土区小麦、大豆和玉米产量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5.4%,88.1%和71.9%。黑土长期不施肥小麦、大豆和玉米土壤基础地力逐步下降,年下降率为1.28%,1.28%和1.35%。土壤氮、磷、钾的贡献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为氮<磷<钾,大豆季为钾<氮<磷。土壤基础地力与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基础地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可见,提升土壤基础地力是保障黑土区粮食持续高产和稳产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