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三省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模式适宜性分区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节水灌溉模式在东北水稻种植区的适宜性,该文基于东北三省水稻种植区1981-2016年县域气象资料、水稻作物资料以及土壤资料,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v3)水稻模型,模拟了过去36a淹水灌溉(flood irrigation,FL)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iv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产量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效性,综合分析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在研究区域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6年2种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水稻平均产量显著增加,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少空间变化特征;过去36a水稻耗水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上整体呈西高东低;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提高趋势,淹水灌溉模式下分布南低北高,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整体东高西低。2)与淹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内水稻产量减少1%~19%,平均减少11%,但水稻耗水量可降低3%~26%,平均为15%,研究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3)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最适宜区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吉林省扶余-蛟河一线及延吉地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东南部,适宜区集中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凌海、海城等地区、吉林省中部的永吉-磐石-柳河口一线以及黑龙江省中东部的方正、富锦等地区,次适宜区位于辽宁省东部灯塔、开原等地区,吉林省镇赉、双辽地区及黑龙江省中东部铁力、饶河地区,较适宜区分布在辽宁省东北部铁岭、清原等地区,吉林省长白、洮南及黑龙江省西部富裕-林甸-安达一带。研究区域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对节约水资源及保证水稻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灌溉 模型 土壤水分 东北三省 水稻产量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性


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黑河43
《大豆科技 》 2018
摘要:大豆品种黑河4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早熟、高产、抗病秆强优异育种材料黑交92-1544为母本,以含有美国血缘的优异育种材料黑交94-1211为父本,聚合国内外优良大豆血缘,经多年选育而成.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黑河43.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长叶、茸毛灰色,种皮黄色、脐色淡、外观好,中抗灰斑病,完全粒率高,商品性佳.蛋白质含量40.80%~42.87%,平均41.84%.黑河43大豆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一般产量3 000公斤/公顷,适宜在第四积温带,第三、四过渡积温带和第四、五过渡积温带种植.


发挥地缘优势 促进齐齐哈尔马铃薯产业发展
《辽宁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齐齐哈尔素有黑龙江省大粮仓的美誉,也是马铃薯主产地。为促进马铃薯主食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总结了齐齐哈尔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所具备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丰富的技术贮备,优良的政策环境等。指出了目前马铃薯发展存在种薯优势不足、种植成本增加、仓储能力不足、加工产业链条短、种薯市管理不规范、信息服务不畅、品牌建设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技投入,培育专用薯品种,确保种薯繁育数量和质量;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与大数据的整合发展;及时出台保护性政策;发挥新型主体优势,提高机械化水平,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培育壮大绿色马铃薯品牌;以主粮化为方向加强产业融合,多渠道销售产品。推动齐齐哈尔马铃薯的全产业链有序运行,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长期单施有机肥黑土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
《土壤与作物 》 2018
摘要:本研究通过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大豆产量效应、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并评价在大豆种植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长期单施有机肥未降低大豆产量。(2)常规有机肥和二倍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5.7%和4.5%。单施有机肥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并未明显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NPK处理,降低了土壤磷素环境风险。施用有机肥土壤pH变化较为稳定,可防止黑土酸化。(3)单施有机肥0~20 cm土壤容重降低5.9%~7.5%,土壤总孔隙度降低7.0%~8.9%。(4)黑土长期单施有机肥条件下,有机肥养分供应能力较强,并可维持土壤酸碱平衡,改善土壤结构状况。总之,大豆种植中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可行的,但应考虑黑土不同生态区的有机肥资源和施用量。


花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调查和综合评价黑龙江省种植的花生品种抗寒能力,本研究以该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花生品种吉花3号(JH3)、四粒红(SLH)、白沙1016(BS1016)、宏花1号(HH1)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温度下出苗率、出苗时间、生理生化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加剧,出苗时间(ED)延长,出苗率(ER)降低,丙二醛(MDA)、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积累,相对膜透性(RMP)、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低温胁迫下SLH出苗时间最短,出苗率最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个品种苗期抗寒性发现,SLH抗寒性最强,JH3抗寒性中等,BS1016和HH1抗寒性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抗寒综合评价值与S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D和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但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抗寒性评价和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均表明多粒型SLH具有较强抗寒性,适宜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种植。本研究为耐低温花生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陆川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掌握近年来纯种陆川猪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状况,试验采用PCR方法对2016年3—12月份期间采自广西陆川县及周边地区的389份样品分别进行了猪肺炎支原体(Mhp)、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猪链球菌2型(SS2)、猪伤寒沙门氏杆菌(ST)、大肠杆菌(E.coli)、猪附红细胞体(E.suis)和猪弓形体(TP)等病原的检测。结果表明:以上病原阳性率分别为26.74%(104/389)、15.42%(60/389)、10.80%(42/389)、11.83%(46/389)、7.71%(30/389)、30.33%(118/389)、21.59%(84/389)、11.31%(44/389),其中E.coli、Mhp和E.suis感染最为严重。从感染的模式看,陆川猪的这些免疫抑制病病原多表现为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样品占74.65%(162/217),其中以Mhp或E.coli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类型为主,分别占61.11%(99/162)和56.79%(92/162)。说明纯种陆川猪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且以混合感染为主,其中Mhp和E.coli是混合感染的主要病原。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田间抗性比较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马铃薯疮痂病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上四大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其危害也在加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种薯生产和商品薯销售。为更好地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筛选抗病品种,通过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12份马铃薯品种的疮痂病病情差异及感病后的各品种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克新28病情指数最小,为12.11,对疮痂病的抗性最高,但该品种商品产量不高。克新19与克新28的发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产量差异却极显著,综合品种表现以克新19为最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