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海南繁育基地杂草调查及防控措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明确海南繁育基地杂草发生和危害情况,于2015-2016年进行了杂草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繁育基地田间杂草发生种类有19科56种。在不同季节杂草群落构成存在很大差异。夏季休闲非种植期杂草发生数量大,发生种类多。冬季种植期作物苗期杂草主要以香附子为主。在杂草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 海南繁育基地 杂草调查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庆地区礼品西瓜品种比较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筛选适合大庆地区种植的礼品西瓜新品种,对6个品种的生育期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佳铃、玉玲珑、全美2K综合表现较好,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建议在当地早春棚室种植和推广。

关键词: 礼品西瓜 早春、大棚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区鲜食型甘薯贮藏技术规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提高鲜食型甘薯贮藏安全性和贮藏效率,结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从鲜食型甘薯的品种选择、收获时期、采后处理、贮藏设施准备、预贮、贮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以指导大庆市鲜食型甘薯安全贮藏,使鲜食商品薯可周年供应。

关键词: 鲜食型甘薯 贮藏 技术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深松处理对东北盐碱土耕层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进一步改良黑龙江省西部苏打碱土与构建合理耕层,采用秋深松30cm、秋深松40cm、春深松30cm、春深松40cm共4种深松处理,分别在播种前、开花期、成熟期测定0~50cm土壤耕层的含水量、容重等指标及玉米产量性状指标,探讨不同深松处理对盐碱土耕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能够提高各耕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耕层容重,而且深松效果秋深松>春深松,深松40cm>深松30cm。增产幅度秋深松>春深松,秋深松40cm>秋深松30cm,春深松30cm>春深松40cm。由此得出,深松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盐碱土中低产田耕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构建适合作物生长的合理耕层,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深松 耕层结构 盐碱土 玉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及田间防效测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筛选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增加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采用田间小区笼罩法比较了5种赤眼蜂对卵的寄生率;设计采用4级放蜂梯度的方法,比较各梯度防治效果、产量和增产率。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最高,达到61.8%,放蜂量以45万头·hm~(-2)为宜,平均防治效果63.6%,增产率8.2%。说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搜寻力和生殖力特征,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卵粒寄生率高,田间防治效果理想,放蜂方法操作简单,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赤眼蜂 寄生率 筛选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体细胞胚诱导再生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大豆体细胞胚再生途径的转基因方法至今仍没有较大突破,主要原因是体细胞胚诱导再生频率低且不稳定,同时受基因型影响明显,这些原因限制了其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应用。文章对影响大豆体细胞胚频率的基因型、激素、p H及其它因素进行了梳理总结,从同源克隆、基因定位和重测序等方面对体细胞胚诱导再生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大豆体细胞胚诱导再生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为大豆体细胞胚诱导再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体细胞胚 影响因素 再生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射诱变与杂交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龙辐麦21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龙辐麦2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用核辐射杂交组合"克丰10×95F5-1750"的F0种子,按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关键词: 春小麦 辐射诱变 杂交 龙辐麦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三年《大豆科学》与核心期刊发表的大豆相关文章的对比分析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大豆科学》近期发展现状,以2015-2017年《大豆科学》发表的文章和所有核心期刊发表的以"大豆"为主题词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发文量、基金项目来源、被引次数和核心作者群。结果表明:《大豆科学》的发文量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15%左右,在作物研究领域内具有绝对优势,发文量为总发文量的32.5%;《大豆科学》的文章主要由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且与核心期刊中基金论文的资助来源一致;在被引次数最多的100篇文章中,《大豆科学》有4篇,数量上仅次于《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和《作物学报》;共同核心作者有7人,占《大豆科学》核心作者的54%,核心作者的期刊选择偏好为《大豆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食品科学》《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粮油学报》和《中国食品学报》。说明《大豆科学》发表的文章数量和水平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重点,凝聚发表文章主要力量的能力较强,是核心作者比较喜爱的期刊,近期发展相对较好。

关键词: 大豆科学 核心期刊 发文量 基金论文 被引次数 核心作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110 cm垄合理耕整地方式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耕整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110 cm垄栽培模式下,对5种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深翻、深松和旋耕均对各处理垄台土壤进行了扰动,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田间持水量增加。垄台土层容重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为秋灭茬旋耕+秋深翻>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春旋耕;对垄沟容重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为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灭茬旋耕+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秋深翻>春旋耕;产量表现为秋灭茬旋耕+秋深翻>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春旋耕。[结论]综合分析不同耕整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玉米产量及生产成本,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为玉米大垄合理的耕整地方式。

关键词: 玉米 耕整地方式 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松嫩平原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松嫩平原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该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埋土和覆盖地表2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进行连续4 a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率都表现为埋土处理大于覆盖地表。秸秆腐解主要集中在还田的前3年,3 a累计腐解率达到91.70%和81.96%,其中第1年腐解率分别为60.63%和45.53%。2)还田玉米秸秆中养分释放的快慢顺序为K>P>C>N。埋土和覆盖处理秸秆中钾的释放主要在还田第1年,释放率达到了96.26%和84.04%;而磷、碳和氮的释放则主要集中在还田前3年,其中磷释放率为92.03%和83.29%;碳释放率为90.96%和82.06%;氮释放率为91.70%和81.96%。3)还田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的腐解速度快于纤维素,木质素最慢。其中埋土和覆盖处理秸秆半纤维素2 a腐解率为88.78%和86.30%;纤维素2 a腐解率为80.42%和70.86%;而木质素3 a累计腐解率为78.63%和66.48%。

关键词: 腐解 秸秆 养分 玉米 还田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