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掌"一叶一花"竞争生长特性及蔗糖促花处理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红掌发育过程中叶与花的营养分配关系,以Alabama为试材,测定各时期植株的形态特征指标、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活性,并以蔗糖溶液处理叶片统计花芽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对于在同一生长点上的叶片与对应的苞片,T1-T3时期主要发育叶片;T3-T5时期,叶片逐步停止面积扩大及叶柄伸长,自身消耗减少,并向苞片提供养分,使其迅速发育;苞片的TPS活性在T1、T4及T5时期高于叶片,T2及T3时期与叶片差异不大;质量分数为15‰、20‰及25‰的蔗糖溶液均使花芽出现百分率提高.综上,红掌"一叶一花"的特性使其不同时期花叶存在不同的营养竞争关系,蔗糖在红掌花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红掌 糖 净光合速率 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


拮抗菌DG1的鉴定及其对大白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丰富生物防治菌株资源库,在分离大白菜菌核病菌的过程中,筛选到一株对其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命名为DG1。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DG1进行种属鉴定;通过测量菌落直径,研究DG1发酵液及挥发性物质对大白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DG1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带宽度;通过离体叶片接种试验测定拮抗菌DG1对大白菜菌核病菌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拮抗菌DG1为克里布所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kribbensis);拮抗菌DG1发酵液和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均可抑制大白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拮抗菌DG1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范围3.0~9.5 mm;拮抗菌DG1发酵液可有效保护大白菜离体叶片受菌核病菌的感染,使病斑明显变小。本研究为大白菜菌核病及其他作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浙江省红树林分布和造林成效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不同时期浙江省红树林造林数据及林分生长监测,分析浙江省红树林时空变化和区域造林生长差异。结果表明:(1)截止到2020年浙江省红树林面积总计386.77hm~2,其中温州市257.01hm~2,台州市129.76hm~2,主要造林树种为秋茄(Kandelia obovata)(368.48hm~2)和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18.29hm~2);(2)不同时期红树林面积占现有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11%(2000年前)、3.72%(2000—2010年)、36.17%(2011—2015年)和59.99%(2016—2020年);(3)2000年以前和2000—2010年的秋茄平均株高分别为205.5cm和246.13cm,林分盖度分别高达67.69%和77.90%;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秋茄株高分别为106.63cm和50.17cm;盖度分别为68.66%和24.56%;(4)不同区域红树林种植区滩涂沉积物中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含盐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龙港市新美洲村的4年生秋茄株高显著高于树排沙岛(P<0.05),龙湾区树排沙岛的4年生秋茄基径则显著高于乐清西门岛(P<0.05)。近年来,浙江省红树林种植面积显著增加,但红树林种群结构单一,矮化为灌木群落,并且生长发育受土壤盐度影响较大。


甲鱼抗氧化肽对非酶糖基化反应及其终产物的抑制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体外非酶糖基化蛋白质-还原糖模拟反应体系的基础上,探究甲鱼抗氧化肽对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率(NEG)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鱼抗氧化肽能够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产生,具有剂量依赖性.当甲鱼抗氧化肽处理蛋白质-还原糖体系21 d时,1.00 mg/mL甲鱼抗氧化肽对NEG的抑制率达68.79%;当处理28 d时,1.00 mg/mL甲鱼抗氧化肽对AGEs的抑制率达89.35%.红外光谱结果也证实了甲鱼抗氧化肽能够抑制糖基化反应进程.
关键词: 甲鱼抗氧化肽;非酶糖基化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作用


自组装胶原蛋白复合膜对鱿鱼冷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鱼鱼鳔为原料,酶法提取胶原蛋白后进行自组装反应,与壳聚糖、甘油制备复合涂膜,分析该涂膜性能,研究复合膜对鱿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鱼鱼鳔胶原蛋白属于I型胶原蛋白,具有三螺旋结构.胶原蛋白自组装后制备的复合膜拉伸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水蒸气透过率降低.未经涂膜处理的鱿鱼在冷藏第8天已腐败,而此时用自组装胶原蛋白复合膜处理的鱿鱼品质保持良好,其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K值和三甲胺含量分别为21.53 mg/100 g,5.67 lg(CFU/g),14.33%和25.87μg/g,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说明自组装胶原蛋白复合膜能有效延缓鱿鱼腐败,延长其货架期.
关键词: 胶原蛋白;自组装;复合膜;鱿鱼;品质


杨梅树体健康状态的量化指标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健康、衰弱病和凋萎病的杨梅树为试材,测定不同状态树体的根系、叶片、花芽等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叶片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ITS序列(PvITS)相对表达量,经统计分析去掉异常值后,建立可用于评价树体健康状态的量化指标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健康树的根CAT、根DHA、枝条SOD指标与其他两种树体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辅助评价树体健康状态的参考阈值分别是:117.52~280.67 nmol·min-1·g-1、1.02~1.58μg·min-1·g-1、484.20~804.99 U·g-1;PvITS相对表达量评价健康、衰弱病、凋萎病的参考阈值分别是0.78~1.15、1.76~3.91、9.54~29.62.通过筛选不同健康状态间差异量化指标,并结合树体典型表现,可更准确判断树的健康状态,为客观评价树体状态和正确采用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R)是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ate pathway,MVA)的第一个限速酶,在植物细胞质萜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且对植物适应苛刻的环境条件也很重要.本文就植物HMGR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园艺植物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分子基础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植物 萜类化合物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 结构特征 生物学功能


新型肥料在水稻轻简化施肥中的稳产效应评估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了评估新型肥料品种在水稻轻简化施肥中的应用效果,以树脂包膜缓释肥(RCF)、聚氨酯包膜缓释肥(PCF)和有机缓释肥(LSF)等新型肥料产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多点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一基一追"轻简化施肥方式对'籼粳杂交稻'和'晚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试验中氮肥减量12.8%(218kgN/hm2),RCF、PCF和LSF等新型肥料轻简化施肥处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常规施肥(FF)处理间都没有显著差异;'晚粳稻'试验中氮肥减量36.1%(177 kg N/hm2),RCF、PCF和LSF等新型肥料轻简化施肥处理分别比FF处理减产20.4%、12.0%和22.8%.PCF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与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RCF和LSF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晚粳稻'有效穗数和成穗率.轻简化施肥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FF处理.RCF和PCF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与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LSF处理"籼粳杂交稻"试验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FF处理,'晚粳稻'试验中则显著低于FF处理.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受到施氮量和肥料品种的影响,聚氨酯包膜缓释肥(PCF)在不同水稻类型和试验点上的减氮稳产效应优于树脂包膜缓释肥(RCF)和有机缓释肥(LSF).
关键词: 水稻 树脂包膜缓释肥 聚氨酯包膜缓释肥 有机缓释肥 轻简化施肥


龙葵SnAGAMOUS-Like47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种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一个AG类基因SnAGL47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组织特异性表达,通过在龙葵中超表达SnAGL47分析其表型变化,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转基因植株萼片花青素含量。结果显示,SnAGL47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681 bp,编码226个氨基酸,含有MADS结构域以及K-box结构域,C端具有两个AG-motif结构,属于AG类MADS-box家族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nAGL47与番茄中的TOMATO AGAMOUS-Like 11(TAGL11)亲缘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SnAGL47基因只在花的心皮组织中表达。形态学分析发现超表达SnAGL47植株的花萼明显增大;在果实成熟期,萼片出现类似成熟果实中的花青素积累而变为紫红色。研究表明,SnAGL47具有MADS以及K-box结构域,属于AG类MADS-box家族基因,过表达SnAGL47会导致萼片向心皮状器官的转变并产生花青素的积累,推测SnAGL47参与龙葵心皮的发育及果实的成熟过程。
关键词: 转基因龙葵 MADS-box SnAGL47 花发育


缓释肥占基肥比例对单季晚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在基肥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肥对单季晚稻分蘖动态、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拟为单季晚稻一次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指导。试验共设5个处理:N0,不施氮;CF,常规施肥;20%SRN,基肥中2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40%SRN,基肥中4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60%SRN,基肥中60%的氮用缓释氮肥提供。除N0外,各处理的施氮量相等。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的水稻分蘖数随移栽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P<0.05)。与CF相比,施用缓释肥并未显著(P>0.05)增加水稻的理论最大分蘖数和成穗率,对水稻产量亦无显著影响。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各施氮处理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无显著差异,但与CF处理相比,20%SRN和40%SRN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综上,与CF处理相比,在基肥中施用不同比例的缓释氮肥并不会增加水稻的无效分蘖。60%SRN处理的水稻产量、成穗率、氮素吸收利用与CF处理并无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