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玉米ZmZIM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ZmZIM家族基因结构、位置、编码蛋白质性质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TBtools、MEGA X等软件分析玉米ZmZIM家族基因的结构、染色体位置、顺式作用元件及系统发育关系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及基序,结合玉米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的转录组数据及充足氮与低氮水平下四叶一心期玉米地上部转录组数据解析玉米ZmZIM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差异。结果表明:从玉米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32个玉米ZmZIM基因,主要分布于1号、2号、5号和7号染色体,8号和10号染色体上无ZmZIM基因。32个ZmZIM基因可划分为4个亚类,其编码蛋白质由134~46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均为亲水性蛋白质且全部定位在细胞核中。32个ZmZIM基因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有调控元件、光信号响应元件、激素信号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生长发育元件及蛋白质结合位点等6大类。不同发育时期,ZmZIM基因在玉米不同器官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在充足氮与低氮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玉米植株地上部12个ZmZIM基因无表达或相对表达量较低,6个ZmZIM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且稳定,其余的14个ZmZI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差异较大;ZmZIM5、ZmZIM16、和ZmZIM31 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普遍高于其他基因。充足氮条件下,ZmZIM8、ZmZIM15、ZmZIM20、ZmZIM24、ZmZIM29和ZmZIM3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普遍高于低氮条件。本研究结果为玉米氮高效吸收利用基因筛选和利用奠定基础。


废弃栽培基质水稻育秧再利用及其稻田生产效应
《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探讨废弃栽培基质的水稻育秧再生利用及其在稻田的生产应用效应,该研究将废弃基质经高温好氧堆置处理后制备成再生基质,以商品基质、营养土为对照,水稻生产采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分别比较3个处理的秧苗素质,测定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基质除EC(基质中的可溶性盐含量)值之外,均达到了蔬菜育苗基质标准。与商品基质相比,再生基质对水稻秧苗的苗高、苗长、叶龄、最大单叶长与宽、假茎粗无促进作用,但显著提高栽后12 d发根数,且显著提高了秧苗地下部干物质重。再生基质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秧苗栽插的倒秧率,提高了栽插后4 d的活棵率,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熟期穗数与成穗率,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


不同节位修剪对'夏黑'葡萄二次花芽分化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河北林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研究‘促早+避雨’栽培模式下,不同节位修剪对葡萄二次成花及二次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以7 a生‘夏黑’葡萄为材料,分析留5芽、留7芽和留9芽(简称5芽、7芽、9芽)修剪对葡萄萌芽率、成花率、单果质量、穗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修剪方式对葡萄二次萌芽率和成花率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5芽修剪萌芽率和成花率最高,9芽修剪则较低。在单果质量和穗重方面,5芽修剪二次果穗重最大,但不同节位修剪并未对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产生显著影响。5芽和7芽修剪二次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9芽修剪,5芽修剪二次果可滴定酸含量则显著低于9芽修剪,5芽修剪二次果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显著高于9芽修剪,但不同节位修剪均未对蔗糖和花色苷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3种修剪方法中留5芽修剪最适宜于‘夏黑’葡萄一年两熟栽培,其次为留7芽修剪,留9芽修剪则不太适宜。


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中国种业 》 2024
摘要:小麦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种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提供人类所需的热量与蛋白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以及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成为提升小麦产量的关键所在,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每穗粒数、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而这三要素均与穗部性状相关,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小麦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领域迎来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具体而言,诸如RNA-Seq(BSR-seq)和外显子组捕获测序等基因定位技术,以其高效且精确的特性,迅速成为关键基因定位的有力手段。同时,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在基因分型和育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基于SNP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正日益成为连接遗传位点与发育性状的重要桥梁。研究人员通过将基因共表达网络或数量性状位点分析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识别与表型相关候选基因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一系列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小麦遗传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小麦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对小麦穗部调控相关基因及穗部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分类与总结,旨在为小麦穗部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奠定基础。


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在感染宿主中的反应原性和细胞黏附性
《中国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一种重要的禽病病原,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本研究旨在分析MS烯醇化酶(enolase, Eno)参与病原致病和诱导感染宿主免疫相关的功能。对MS的Eno蛋白进行种内和种间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预测Eno的蛋白结合位点和B细胞表位。MS Eno在不同MS菌株间同源性较高,且有别于其他物种。B细胞表位广泛分布在Eno蛋白的各个部分,且大都与预测的蛋白结合位点有重合。进行Eno原核表达和纯化,制备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利用Western blot分析Eno在MS感染鸡或灭活苗免疫鸡中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MS Eno与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兔抗MS多克隆抗血清、灭活疫苗(HN01株或YBF-MS1株)高免鸡血清、HN01强毒攻毒后阳性鸡血清、3个不同地方来源的临床阳性鸡血清均能发生反应,说明其在疫苗免疫和病原感染鸡中均表现有反应原性。利用菌落印迹和双荧光检测分析并证实Eno为外膜蛋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板结合试验分析Eno对鸡滑膜鞘细胞(synovial sheath cells, SSCs)是否具有黏附素作用。试验证实Eno对SSCs具有黏附作用,且此黏附作用具有Eno浓度依赖性。以上证明MS Eno在病原感染和灭活苗免疫鸡中具有反应原性,并作为外膜锚定的细胞黏附素参与对关键宿主细胞SSCs的黏附,为后续深入研究Eno的致病和免疫相关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蛋白质组分鉴定及分析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和分析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卵表面分泌液中的蛋白质组分,为后续灰飞虱效应子筛选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在显微镜下从水稻叶鞘中收集灰飞虱完整卵,用磷酸缓冲液洗脱并收集完整卵表面的分泌液;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联用仪测定卵表面分泌液蛋白质组,将其中的35个蛋白与10种节肢动物唾液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推测这35种蛋白的功能保守性和特异性;采用qPCR检测10个基因(LsHSP70,LsPDIA3,LsHSP90,LsPPIase,LsADPRF1,LsHSP68,LsEF1α,LsATPS,LsG3PD和RZF49036)在灰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 1-5龄若虫和成虫)和雌成虫组织(输卵管、唾液腺、肠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结果】在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鉴定到149个蛋白,其中有35种蛋白检测到2个及以上的唯一肽段。在这35个蛋白中,发现6个蛋白在至少5种节肢动物的唾液蛋白质组中也普遍存在,推测它们在取食和产卵中具有相似功能;另有9个蛋白未在节肢动物唾液蛋白质组中发现,这些蛋白可能特异性地参与了飞虱的产卵过程。qPCR检测结果显示,LsHSP90和LsEF1α在雌成虫中高表达,且LsEF1α在雄成虫中不表达;LsPDIA3和LsHSP90在输卵管中高表达;其余基因在灰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在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鉴定到149个蛋白,其中一些蛋白与节肢动物唾液蛋白相比既有普遍性也有特异性,不同编码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灰飞虱 卵表面分泌液 蛋白质组 唾液蛋白 表达模式


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种盐稻18号的选育及应用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4
摘要:盐稻18号,原代号盐稻178,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盐城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徐稻3号为母本、盐稻9号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后采用系谱法,经多年连续定向选择而育成的耐盐中粳稻新品种。盐稻18号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033.99 kg/hm2,具有耐盐优质、抗病、熟期适中、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江苏省沿海土壤含盐量(质量分数)0.3%~0.5%的盐碱地作淡水灌溉种植。202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210043,命名为盐稻1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