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羽衣甘蓝BoLMI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羽衣甘蓝裂叶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BoLMI基因对裂叶形成的作用.[方法]以裂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成功获取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BoLMI.[结果]序列分析发现,BoLMI基因全长531个碱基对,共编码176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量为20 789.35 Da,理论等电点为7.24.根据Pfam保守结构域分析,BoLMI蛋白包含homeobox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羽衣甘蓝的BoLMI基因与甘蓝型油菜以及结球甘蓝的BoLMI基因同属于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BoLMI蛋白是位于细胞核内的可溶性蛋白,包含1个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序列.qRT-PCR分析表明,BoLMI基因在裂叶羽衣甘蓝的幼苗期表达水平较高,在莲座期表达水平较低;在羽衣甘蓝莲座期,裂叶品种不同部位叶片BoLMI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圆叶品种,其中在第1片叶的表达量最高.裂叶品种和圆叶品种不同叶片BoLMI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推测BoLMI基因在羽衣甘蓝裂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加速羽衣甘蓝叶形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硅藻土介导的截形叶螨成螨爪哇虫草菌敏感性提升和表皮特征变化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抗药性演化快,防治难度不断加大,研发微生物杀螨剂迫在眉睫.杀虫真菌爪哇虫草菌Cordyceps javanica JS001菌株已开发为防烟粉虱Bemisi tabaci等害虫的生防药剂.本研究旨在探索爪哇虫草菌对截形叶螨的致病力以及其理想助剂材料,以挖掘爪哇虫草菌对截形叶螨的生防潜力.[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1.0*106孢子/mL孢子悬浮液侵染后截形叶螨卵、若螨以及成螨的累计死亡率;分别用硅藻土(0.025 g/L)溶液以及添加了硅藻土的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孢子悬浮液(1.0*106孢子/mL)喷施截形叶螨2日龄成螨,观察记录成螨的感染死亡情况;以硅藻土溶液(0.025 g/L)喷施截形叶螨2日龄成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截形叶螨2日龄成螨表皮褶皱间距和单位距离(10μm)内褶皱数.[结果]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对截形叶螨的卵未表现出致病力,造成成螨的死亡率为81.75%,显著高于若螨的死亡率(40.91%).硅藻土能加速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对成螨的致死作用,平均存活时间缩短0.6 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硅藻土处理能疏松成螨表皮的微阵列结构,相邻褶皱之间的平均距离显著变大,且单位距离(10μm)内的平均褶皱数目显著下降.[结论]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对截形叶螨成螨具有较高致病力,硅藻土能改变成螨表皮物理结构并提升爪哇虫草菌JS001菌株的杀螨活性.
关键词: 截形叶螨 爪哇虫草菌 致病力 硅藻土 表皮 生物防治


碳纳米管对甜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碳纳米管在蔬菜作物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以"通甜蜜1号"甜瓜为试材,分别设定不同碳纳米管浓度200μg/mL(T1)、500μg/mL(T2)和800μg/mL(T3)及CK对照组,采用超声细胞破碎技术处理甜瓜种子,通过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幼苗苗高、地径、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等指标,比较不同碳纳米管浓度处理对薄皮甜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纳米材料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技术参考.[结果]碳纳米管处理后甜瓜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现为T2>CK>T1>T3,出苗率表现为T2>T3>CK>T1;碳纳米管处理种子对薄皮甜瓜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影响较小;T2处理显著提高了薄皮甜瓜幼苗的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56.0%和49.4%.[结论]不同浓度碳纳米管处理影响了薄皮甜瓜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根系生长,其中以碳纳米管浓度处理500μg/mL(T2)的表现最显著.


光谱技术在作物养分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作物养分与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密切相关,养分管理是作物生产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但目前我国作物养分管理形式粗放,过量施肥情况时有发生。快速准确监测作物养分含量,优化养分管理至关重要。传统的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养分含量费时费力,且难以实现对大面积作物的快速测量。光谱技术因其高效、无损、精准等特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利用光谱技术监测作物养分含量对于及时指导作物生长、合理施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农业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介绍了近地光谱数据、无人机遥感光谱数据、卫星遥感光谱数据3种光谱数据类型,系统性综述了光谱技术在作物营养元素(叶绿素、氮、磷、钾、其他养分)监测上的应用,并从光谱数据预处理和建模分析方法等光谱数据处理流程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谱技术在作物养分监测上面临的难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光谱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早熟优质宜机采棉花新品种'徐棉608'的选育
《农学学报 》 2024
摘要:针对粮棉争地、棉花生产用工多及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等问题,以‘鲁棉19号’为母本‘、徐棉266’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早熟棉花新品种‘徐棉608’,该品种可以满足麦(蒜、油)后棉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且适宜机械化采收。在2018—2019年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徐棉608’生育期99 d,衣分为40.1%,皮棉产量为1221.0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3.9%。株高87.5 cm,第一果枝节位高度20.8 cm,符合机采棉株型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1 mm,断裂比强度为29.2 cN/tex,马克隆值为5.1。在2020年江苏省生产试验中,平均皮棉产量为1340.3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幅度高达10.5%。该品种衣分高,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耐盐性强,对脱叶催熟剂较敏感,适宜在江苏省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江苏丘陵地区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CGSC)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抗性分子机理。利用孢子萌发法和区分剂量法确定3个种(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51个单孢分离株对嘧菌酯的抑制中浓度(EC50)和敏感性表型,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防治方法评价其抗药性,通过嘧菌酯作用标靶基因(CYTB)序列分析确定抗性的分子机制。27个C.aenigma和16个C.viniferum中对嘧菌酯敏感的菌株分别有20和14个,EC50分别为0.0388(0.0150~0.0770)和0.0614(0.0213~0.0906)mg·L-1,而抗性菌株的EC50均大于100 mg·L-1;C.fructicola菌株均为抗性菌株,其EC50大于100 mg·L-1。田间接种防治试验证明嘧菌酯2倍推荐剂量(250 mg·L-1)对抗性菌株C.fructicola MS206失去防效(防治效果7.11%)。所有抗性菌株的CYT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CYTB基因G143位氨基酸两侧内元呈现多样性。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种群中的不同种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不同,抗药种群的流行是造成田间防效下降的主因子,所有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点突变类型。
关键词: 葡萄 炭疽病 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 嘧菌酯 抗药性 分子机制


粳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4
摘要:为明确粳糯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5份粳糯种质的11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产量构成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值表现为: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总粒数>株高>千粒质量>生育期>剑叶宽>穗长>剑叶长,关联度值分别为 0.785 6、0.738 2、0.723 8、0.710 5、0.708 9、0.675 2、0.673 7、0.667 5、0.661 3、0.655 5.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稻产量育种应注重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以及总粒数的选择.


贝莱斯芽孢杆菌PJP10的抑菌物质稳定性及活性代谢产物挖掘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中易生长繁殖且致病性强,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目的】通过多个指标分析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PJP10的抑菌物质稳定性,利用基因组测序预测编码抑菌活性相关酶和代谢产物合成蛋白的基因并检测酶和代谢产物的离体活性,为该菌工农业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抑菌试验确定pH、温度、蛋白酶、金属离子、紫外线照射和盐浓度等因素对抑菌物质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全基因组测序了解菌株PJP10潜在的产酶基因,并通过酶活试验检测其产酶能力。使用在线软件antiSMASH预测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并利用酸沉淀法和乙酸乙酯萃取法获得无菌发酵液粗提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抑菌试验初步探究菌株PJP10的胞外活性代谢产物成分。【结果】菌株PJP10无菌发酵液能够耐受强酸、强碱、高温、高盐和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对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不敏感,但对胰蛋白酶和金属离子敏感。全基因组中存在编码淀粉酶、氨肽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酯酶、果胶酶、葡聚糖酶和酰胺酶等抑菌酶的基因,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酯酶活性。antiSMASH预测发现菌株PJP10基因组中包含杆菌素(bacillaene)、地非西丁(difficidin)、大环内酰亚胺(macrolactin) H、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杆菌霉素(bacillomycin) D、泛革素(fengycin)、溶杆菌素(bacilysin)、儿茶酚型铁载体(bacillibactin),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素(amylocyclicin)和植物唑霉素(plantazolicin)等多种活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此外,抑菌试验发现酸沉淀粗提物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显著,对辣椒青枯菌无抑菌活性,乙酸乙酯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辣椒青枯菌抑菌活性显著,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明显减弱,根据HPLC结果推测,菌株PJP10无菌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可能是iturin、fengycin和surfactin这3个家族的成员。【结论】菌株PJP10抑菌物质稳定性良好,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酶基因和活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抑菌活性 稳定性 全基因组测序 抑菌代谢产物


"数字赋能"破解乡村三大"失能问题"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数字乡村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我国的“三农”包含农业、农村、农民,当前乡村围绕“三农”普遍存在三大“失能”的共性问题:一是农业的“经济”失能,二是农村的“治理”失能,三是农民的“情感”失能。针对乡村三大“失能”问题,通过数字乡村“资源赋能”破解“经济”失能,通过数字乡村“结构赋能”破解“治理”失能,通过数字乡村“心理赋能”破解“情感”失能。当然,从本质上看,数字赋能属于技术层面,为了让数字赋能得以实现,还需要从政府、企业和村级层面健全组织赋能机制,为技术层面提供保障,以此真正将数字乡村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转化为实际效益。


基于环境控制的水禽(鸭)养殖模式及发展趋势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设施畜牧业的大力发展,水禽养殖模式正在逐年演变。由于传统的水域开放式养殖对禽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愈加严重,旱地平养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的旱地平养也仅仅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针对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减少病毒侵害等问题,层叠式笼养和发酵床网上养模式成为水禽养殖的大势所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水禽养殖模式已逐步从标准化、规模化到集约化、自动化再到福利化方向发展。本文调研国内各地区水禽养殖模式及相应设施装备,总结国内水禽养殖模式类型及发展历史,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