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负载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体积分数5%和10%)作为增强剂和功能剂的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复合膜,并研究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对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属性的影响。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呈球形,粒径约为193~487 nm,与薄膜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填充了薄膜基体的空隙,显著提高了薄膜的力学性能,使断裂伸长率从14.55%增到42.86%,抗拉强度从13.26 MPa增到36.86 MPa。此外,薄膜的抗氧化性能显著提升,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从31.82%和31.07%提高到84.05%和79.17%。结论: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提高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而且通过负载玉米醇溶蛋白-花色苷纳米颗粒增强了薄膜的抗氧化性。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花色苷 生物聚合膜 力学性能 抗氧化活性


甘薯杂粮粉品质特征与主要理化性质的Mantel test分析
《粮食与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品种甘薯全粉为原料,复配黄豆粉、芝麻粉制备甘薯杂粮粉,并测定其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槲皮素含量,利用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方法探讨这3种天然成分含量与其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甘薯品种对甘薯杂粮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杂粮粉的抗氧化能力与β-胡萝卜素含量呈强正相关(r=0.80),与玉米黄质含量(r=0.26)和槲皮素含量(r=-0.14)呈现弱相关性。甘薯杂粮粉的干物质含量与β-胡萝卜素含量呈负相关(r=-0.72),与玉米黄质含量(r=0.91)和槲皮素含量(r=1.00)呈强正相关。总体表明β-胡萝卜素是甘薯杂粮粉中有效的抗氧化成分。


桃苗圃适用除草剂的筛选、混配与安全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杂草防治是果树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论文旨在评价不同除草剂对桃的安全性并筛选适于桃苗圃和生产园利用的除草剂,为桃产业中化学除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毛桃苗以及黑麦草、狗牙根、空心莲子草、白三叶草和黄花苜蓿5种草为试材,对13种除草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筛选。根据各除草剂药害等级结果,选择10%精喹禾灵和60%二氯喹啉酸进行混配。按照精喹禾灵有效剂量25、50、75 m L·hm-2 3个水平,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150、300、450 g·hm-2 3个水平,共设置形成9个除草剂混配制剂。茎叶喷施处理后7、14、21 d,调查计算杂草抑制率,处理30 d后测定桃苗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的变化,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的安全性和杂草抑制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茎叶喷施处理后,有11种除草剂对桃苗产生药害,桃苗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绿、萎蔫、枯死等症状,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对桃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精喹禾灵单剂喷施杂草后,处理21 d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100%,但对阔叶杂草无抑制作用。相反,喷施二氯喹啉酸对禾本科杂草的抑制率为0,对黄花苜蓿、白三叶草、空心莲子草的抑制率范围为80%—100%。精喹禾灵与二氯喹啉酸混配后,9个混配制剂在处理21 d后的杂草总抑制率可达90%以上,同时各制剂对桃苗株高、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叶片和根尖细胞电解质渗透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显示,精喹禾灵有效剂量对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有较大影响,当精喹禾灵有效剂量提升至75 m L·hm-2时,混配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超过0.563,但D值未出现随二氯喹啉酸有效剂量提升而增大的趋势。【结论】桃苗对多数除草剂敏感,混配是提高精喹禾灵和二氯喹啉酸杂草综合抑制率的有效措施。有效剂量75 m L·hm-2精喹禾灵与300g·hm-2二氯喹啉酸混配后,制剂的综合评价D值最高,可在保证桃苗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除草效果。


用于农药喷施的液力式喷头雾化与沉积分布特性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喷头中,液力式雾化喷头因其雾化量大、能耗低、设备简单、经济性好而得到更广泛应用.研究液力式喷头的雾化与沉积特性对改善农药喷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明确液力式喷头的类型和喷雾参数对其雾化和沉积特性的影响,本文对 6 种类型的液力式喷头(标准扇形雾XR 110-015、防飘扇形雾DG 110-015、射流扇形雾AIXR 110-015、射流扇形雾AI 110-015、空心圆锥雾TXA 80-015 和射流空心圆锥雾AITXA 80-015)的雾滴粒径、雾滴沉降速度以及沉积分布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6 种供试喷头的雾滴粒径均随喷雾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喷雾压力下细雾滴(XR 110-015)和中等雾滴喷头(DG 110-015)的体积中值直径(Dv0.5)差异较小,而粗雾滴(AIXR 110-015)和超粗雾滴喷头(AI 110-015 和AITXA 80-015)对喷雾压力的敏感性更强,其雾滴的Dv0.5 值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而急剧下降.雾滴沉降速度与分布特征主要由喷头类型决定,喷雾压力对雾滴沉降速度的影响较小,同一喷头在不同喷雾压力下的雾滴沉降速度分布趋势相似.相同喷雾压力下,细雾滴喷头的平均沉降速度(Vavg)高于其体积中值沉降速度(Vv0.5),但随着喷头雾滴的增大,中雾滴喷头和粗雾滴喷头的Vv0.5 超过其Vavg,且雾滴的粒径越大两者差值越明显.雾滴的沉积结果显示,不同喷雾压力下各喷头的喷雾液流失率均在 7.82%~9.75%范围内,各喷头在不同喷雾压力下的流量相似,且略低于其名义流量.喷雾压力对DG 110-015、XR 110-015和AIXR 110-015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无显著影响,但较高的喷雾压力可提高AITXA 80-015 和TXA 80-015 喷头的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本研究可为田间施药时液力式喷头的选择和作业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农药喷施 液力式喷头 喷雾 雾滴谱 雾滴沉降速度 沉积


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菌酶协同发酵对奶牛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添加2×10~5 CFU/g乳酸菌处理(J)、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25%纤维素酶处理(JX1)、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050%纤维素酶处理(JX2)、添加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处理(JX3)。所有处理均进行厌氧发酵,在发酵3 d、7 d、15 d、30 d检测发酵品质,发酵30 d检测营养成分含量、酸溶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含量最低,酸溶蛋白、粗蛋白、乳酸含量最高。JX3处理发酵全价混合日粮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最高,分别为84.00%和21.61%。综上所述,2×10~5 CFU/g乳酸菌+0.100%纤维素酶协同发酵的全价混合日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最优。
关键词: 发酵全价混合日粮 菌酶协同发酵 发酵品质 营养品质 体外消化率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明确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的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和安全性.以 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用量分别为 8、10、12 mL·kg-1 和对照药剂 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制剂用量 4 mL·kg-1,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 80.55%~92.21%,对水稻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 82.25%~90.11%,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 78.70%~90.77%,增产率为 41.25%~55.12%,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 3.5%咯菌精甲霜悬浮剂,且对水稻出苗和生长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综上所述,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防治水稻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生产上建议制剂用量为 8~12 mL·kg-1,有效成分用量为 1.79~2.69 mL·kg-1.


基于食品冻结曲线的小龙虾液氮速冻装备设计与试验
《包装与食品机械 》 2024
摘要:针对液氮速冻产品冻裂率高、液氮损耗量大的问题,基于食品冻结曲线,设计三腔体液氮速冻设备,包括预冷腔(4.2 m,-70℃)、结晶腔(5.8 m,-100℃)和深冷腔(5.0 m,-120℃)。相较于单腔体液氮速冻设备(15.0 m,-100℃),三腔体液氮速冻设备使预包装调理小龙虾的冻结时间缩短10.0%,冻裂率降低40.4%,液氮节约15.0%;质构(硬性、弹性、内聚性、回复性、咀嚼性)和色泽(L*,b*)显著改善,挥发性盐基氮显著降低,水分、盐溶性蛋白和感官(色泽和质地)品质显著提高。研究为液氮速冻技术和装备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氯虫苯甲酰胺与成膜剂复合拌种对水稻防御酶活性和稻纵卷叶螟防效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加成膜剂拌种后水稻种子萌发活力、植株防御酶含量变化及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研究水稻拌种后种子生理生化相关指标及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用氯虫苯甲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加成膜剂(拜力膜)对水稻进行拌种处理,调查苗期发芽率等指标及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并测定不同时间点水稻4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拜力膜复合拌种对发芽率无显著影响;氯虫苯甲酰胺与拜力膜复合拌种能提高后期叶绿素含量;氯虫苯甲酰胺1.5 ga.i./kg+拜力膜对稻纵卷叶螟防治的保叶效果优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a.i./kg处理;氯虫苯甲酰胺1.5 ga.i./kg+拜力膜2.0 mL/kg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仅播后15 d低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处理,此后均显著高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处理;播后75 d稻纵卷叶螟危害较严重时4种酶活性均有显著升高,且氯虫苯甲酰胺1.5 ga.i./kg+拜力膜2.0 mL/kg处理后水稻的酶活性最高.1.5 g a.i./kg可以作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的最佳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成膜剂拜力膜2.0 mL/kg能促进水稻生长及对稻纵卷叶螟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