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评及其初步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穗发芽会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显著降低,近年来在黄淮地区逐渐加重,威胁我国、特别是黄淮区域小麦生产安全,抗性种质及功能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利用是减轻穗发芽危害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多年田间自然鉴定的77份抗穗发芽种质及128份导入了6个抗穗发芽种质的轮回群体创制的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法和籽粒发芽法对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明确穗发芽功能标记Vp1B3、Dorm-B1和PM19在抗性种质中的分布并评估其育种效果。结果表明种质资源中49.35%(38份)达到中抗水平,其中仅57.89%(22份)含有Vp1Ba或(和)Dorm-B1b抗性位点,西农172、Kalango、淮麦40、豫农186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高代品系中36.72%(47份)达到中抗以上,其中87.23%含有抗性位点,17.02%(8份)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抗性位点的累加可提升抗性水平。种质资源中不含有抗性位点的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36.65%和34.99%,而含有2个抗性位点的分别为18.17%和23.87%,高代材料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高代材料中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含有的抗性位点数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7.02%的中抗水平材料含有2个抗性位点,而未达到中抗水平的其他材料中仅有4.94%含有2个抗性位点,表明利用优异等位变异可显著改良抗性。本研究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鉴定进行抗穗发芽种质筛选,通过轮回选择进行种质创新,有望提升黄淮麦区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


抗菌药对鲍曼不动杆菌外膜囊泡产量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健康卫生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威胁。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所致严重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在2019年发现了可介导其高水平耐药的可转移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3)。外膜囊泡作为介导水平基因转移的新型方式,在介导tet(X3)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目的】以tet(X3)阳性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4AB为对象,探究不同抗菌药物对其外膜囊泡产量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超速离心法提取细菌外膜囊泡,BCA法测定外膜囊泡产量,使用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外膜囊泡的粒径与电位,PCR法(定性)及RT-qPCR法(定量)检测外膜囊泡中携带的tet(X3)基因。【结果】相较于无抗生素对照组[(0.64±0.04) mg/mL],在不同抗菌药物亚抑菌浓度(1/2 MIC和1/4 MIC)处理后,34AB外膜囊泡的产量均有所增加,以头孢他啶[1/2 MIC,(2.83±0.57) mg/mL;1/4 MIC,(2.38±0.29) mg/mL]和美罗培南[1/2 MIC,(2.19±0.11) mg/mL; 1/4 MIC,(1.96±0.37) mg/mL]作用最为显著(P<0.01)。同时抗菌药物作用后,各组外膜囊泡粒径和电位均有所降低,而携带的tet(X3)基因拷贝数均有所上升(2.80×10~4-2.63×10~7 copies/μL)。【结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可能会导致耐药细菌外膜囊泡产量及携带的耐药基因丰度增加,进而增强其作为水平基因转移载体传播耐药基因的风险。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外膜囊泡 替加环素 耐药性 tet(X3)


新形势下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力量。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工作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当代农业科技界的责任使命,而农业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阐述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青年科技人员队伍现状及培养成效进行了总结。从不同视角分析发现,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治观念、自我价值、组织纪律性、工资薪酬、晋升渠道、学术水平及科研配套条件等,梳理了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培养机制、拓宽成长空间、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待遇条件等建议,旨在促进青年骨干快速成长成才,也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及其他同类型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青年 科技人才 培养路径 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人才


食源性肽铁螯合物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元素是人体维持红细胞代谢、辅助骨髓造血的必需营养素。铁元素的缺乏会引起多种疾病,如贫血、发育不良、孕妇早产等。肽铁螯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补铁产品,因其具有吸收率高、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近年来逐渐被当成新型的理想补铁剂。本文主要综述了食源性肽及肽铁螯合物的制备及其螯合活性影响因素,归纳肽铁结合机制,对其结合位点和螯合模式进行了概括,进一步分析其构象变化和分子间作用力,并总结其促进铁生物利用度的方式,旨在为肽铁螯合物在功能性食品、新型补铁剂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肽 肽铁螯合物 螯合机理 构象分析 生物利用度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管理机制探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4
摘要:当前,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的常见培养模式,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制度体系、管理模式、奖助机制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管理工作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从加快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健全导师评价体系以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以期为科研单位推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 联合培养 科研院所 高校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苏南特色水生蔬菜预制菜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4
摘要:分析苏南地区特色水生蔬菜预制菜的消费需要,消费者在口感、包装、价格和健康属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对于产品的口感和产地水质有较高的要求,这为市场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机会。通过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求,市场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发展。


乳酸菌对不同果穗状态全株青贮玉米饲料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研究乳酸菌添加剂对不同果穗状态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真菌污染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蒸馏水(CK)、植物乳杆菌处理(LP处理,添加量为1×10~6 CFU/g鲜样)以及布氏乳杆菌处理(LB处理,添加量为1×10~6 CFU/g鲜样)添加进果穗全包、果穗露顶和果穗露顶穗腐组中进行青贮发酵。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取得了良好的发酵效果。果穗露顶组具有更高的WSC含量和霉菌数量,且相对果穗全包组具有更高的总酸含量、乳酸/乙酸比值和更低的pH。LP处理增加了乳酸含量、降低了pH。LB处理显著增加了乙酸含量并降低乳酸/乙酸比值,具有最低的酵母菌数量和最高的有氧稳定性,2种添加剂的使用均显著降低了氨态氮含量和霉菌数量。乳酸菌添加剂的应用对于提升不同果穗状态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并降低真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乳酸菌 果穗露顶 全株玉米青贮 真菌污染 有氧稳定性


雾化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黏膜疫苗及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呼吸道疾病免疫预防的雾化疫苗及相应雾化吸入免疫技术的报道与应用逐渐增多。雾化疫苗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液态和固态免疫原制成雾滴或气溶胶颗粒,以喷雾免疫或气溶胶免疫的形式进入人与动物呼吸道及肺部,并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应答的疫苗。雾化免疫能更好地诱导黏膜免疫应答,同时避免了注射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和疼痛。20世纪50年代鸡新城疫疫苗的喷雾免疫研究拉开了动物呼吸道免疫的序幕,随后开展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喷雾接种,目前很多禽用疫苗的喷雾免疫已被广泛使用。猪用疫苗的气溶胶免疫研究起步较晚,难度也更大。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步在猪瘟疫苗、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疫苗及猪支原体肺炎疫苗上开展相应的气溶胶免疫研究。相比动物疫苗,人用疫苗的气溶胶免疫研究报道更多,主要集中在麻疹疫苗、结核疫苗和流感疫苗。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气溶胶免疫快速发展,目前在中国已被批准紧急使用。笔者就动物用及人用雾化疫苗研究现状进行系统陈述,总结分析了各类雾化疫苗的理化参数、安全性、体内趋向性、肺脏局部免疫应答、免疫接种效果,并提出未来在疫苗剂型与组份、雾化发生装置、雾化过程质控、免疫程序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需求。本综述可为后续相应的呼吸道黏膜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播量和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播量、行距对沿海滩涂盐地碱蓬生长发育及降盐改土效应的影响,为种植盐地碱蓬、改良滩涂盐碱土壤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S1(20 kg/hm~2)、S2(30 kg/hm~2)、S3(40 kg/hm~2)3个播量处理及R1(30 cm)、R2(50 cm)、R3(70 cm)3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播量、行距对盐地碱蓬生长指标、土壤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盐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量下,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随行距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行距下,随播量增加,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及土壤总降盐率在行距为30 cm、播量为30 kg/hm~2时最高;株高、茎粗在行距为50 cm、播量为20 kg/hm~2时最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总降盐率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茎粗和pH值无显著相关性。由结果可知,播量、行距主要是通过改变盐地碱蓬植株生物量、叶片肉质化程度来影响其吸盐效果。在试验条件下,为了达到最佳降盐改土效果、提高盐碱地修复效率,选择行距30 cm、播量30 kg/hm~2的栽培方式。选择适宜的播量和行距组合可以提高盐地碱蓬对盐分的吸收和排除能力,加快滩涂土壤改良、降盐速度。


葡萄霜霉菌株的收集及侵染12个葡萄品种后症状差异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霜霉病的广泛传播会对我国葡萄的产量及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科学地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传播,从江苏、浙江和上海等长三角省(市)的葡萄栽培区采集编号为BS的霜霉菌菌株样品进行鉴定,之后以12个葡萄品种为寄主材料进行致病力试验.将霜霉菌株侵染葡萄后的表型划分为5类:易感病(A型)、感病(B型)、较感病(C型)、较抗病(D型)、抗病(E型).结果表明,17份菌株的致病力程度多在A型到C型之间,具有欧亚种背景的葡萄品种对所有菌株均较感病,其中以紫甜无核和黑比诺最为感病(A型);3种砧木葡萄对其中12份菌株较为抗病,叶片侵染部位有超敏反应的坏死斑点,其中以砧木Kober 5BB最抗病(E型);具有欧美杂交背景的品种抗病性居中,其中以夏黑和阳光玫瑰较为抗病(D型).为了验证该分级系统的可行性,挑选了 E型葡萄品种砧木Kober 5BB和A型葡萄品种紫甜无核进行进一步的致病力测试和霜霉孢子囊形态观察,发现试验结果一致.该研究为不同遗传背景的葡萄抗病杂交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