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国审超高产大豆新品种郑1311的选育与思考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131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郑9805为母本,以漯F20-3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21.7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3.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98.8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5.9%;2017—2018年国家黄淮中片区试,平均产量3 297.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18.3%,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14.0 kg·hm~(-2),较对照邯豆5号增产23.2%;2018—201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产量3 228.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8.0%,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25.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16.4%。该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黄淮中片和河南省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郑1311在河南省、国家黄淮中片和南片9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8个产量排名第一,是一个超高产大豆品种。


东亚小花蝽产卵基质适合性研究
《中国烟草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和目的】东亚小花蝽(Oriussauteri)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捕食性天敌。筛选适宜东亚小花蝽人工规模化饲养的产卵基质。【方法】选取芸豆荚(Phaseolus vulgaris)、龙豆荚(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inn.) DC.)和长豇豆荚(Vigna unguiculata subsp. sesquipedalis (L.) Verdc.)为产卵基质,比较东亚小花蝽在3种基质上的产卵量、孵化率及F1代性比,及评价卵在10℃条件的耐藏性。【结果】(1)东亚小花蝽在芸豆荚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2.52粒和90.47%;龙豆荚为89.90粒和90.16%,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长豇豆荚的78.70粒和80.49%;(2)10℃冷藏,芸豆荚和龙豆荚上的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长豇豆荚上的卵孵化率(P<0.05);(3)冷藏20d时,芸豆荚上卵孵化率为70.22%,龙豆荚为67.77%,长豇豆荚为31.58%。【结论】芸豆荚和龙豆荚可作为东亚小花蝽规模化饲养的产卵基质。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不同等级香菇品质评价
《中国瓜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等级香菇品质的差异,以14个等级的香菇为材料,测定分析了含水量以及粗纤维、蛋白质、氨基酸、粗多糖、灰分、脂肪含量7个品质参数,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等级间品质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相似性,均表现为粗纤维含量最高,其次为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最低;其中3级的粗纤维含量最大,达到5.5%;1级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82%;所有等级的脂肪含量仅为0.2%或0.3%.对主成分进行分析(PCA),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11210%),其中总灰分与PC1呈正相关.参数相关性矩阵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氨基酸、总灰分含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其中灰分含量与其他参数具有最大范围的相关性,这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香菇分级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基础,也为香菇定向育种提供了参考.


芝麻产量相关性状的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芝麻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产量性状关联的SNP位点及预测候选基因,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式提高芝麻产量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363份不同遗传背景和地理来源的芝麻种质资源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2年2点4环境下8个产量相关性状(单株产量、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株高、主茎果轴长、始蒴高度和表观收获指数)的表型值,借助覆盖全基因组的42781个SNP标记,利用多位点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mrMLM)对8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并预测候选基因.[结果]在4个不同环境下,8个产量相关性状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6.51%—33.57%;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蒴数、株高、主茎果轴长、表观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10个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在2018年南阳环境下检测到47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63%—17.29%;在2019年南阳环境下检测到3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94%—11.90%;在2018年平舆环境下检测到3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2.15%—15.90%;在2019年平舆环境下检测到53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25%—11.13%;在4个环境的综合BLUP条件下检测到75个SNP,解释表型变异的1.44%—13.58%.上述210个SNP涉及到175个位点,其中10个位点在3个及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这10个位点基因组区域内,共鉴定到214个候选基因,其中156个候选基因具有功能注释,主要涉及植物代谢、生物调控、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根据功能注释筛选出4个可能与芝麻产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SIN_1006338编码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3(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 3-like),参与乙烯的生物合成;SIN_1024330编码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负向调控植物细胞和器官的伸长;SIN_1014512编码吲哚-3-乙酸-酰胺合成酶GH3.6(indole-3-acetic acid-amido synthetase GH3.6),参与调控茎和下胚轴细胞的伸长生长;SIN_1011473编码泛素受体蛋白DA1(protein DA1-like),参与调节植物细胞增殖周期.[结论]通过多位点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75个与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4个可能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芝麻;产量性状;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功能注释;候选基因


不同磷效率小麦幼苗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铅(Pb)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前期筛选的磷转运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综合分析了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在不同Pb处理(0、0.05、0.10、0.50、1.00、2.50、5.00 mmol·L-1)下,根系形态、光合色素含量、Pb与磷的吸收和转运,以及抗氧化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10 mmol·L-1 Pb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幼苗的生物量、根长、表面积、根尖数、光合色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0.50 mmol·L-1 Pb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长、表面积、根尖数、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根系直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的Pb含量均随着P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磷低效品种的根系Pb含量是磷高效品种的2.04倍,磷高效品种地上部Pb含量却是磷低效品种的2.48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和地上部Pb含量与根长、表面积、根尖数、根系可溶性蛋白和细胞膜透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根系直径和根系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Pb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小麦通过降低根长、表面积、根尖数等减少了对Pb的吸收和转运,同时通过增加根系直径及抗氧化物酶活性来抵御外界Pb的胁迫.另外,磷低效品种根系对Pb吸收量大,但转运量小;而磷高效品种对Pb吸收量少,但转运量大.与磷低效品种相比,磷高效品种的根系直径更大,磷转运效率更高,对Pb胁迫表现出更强的耐性.


芍药不同品种群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9份不同品种群的芍药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38个表型性状(数量多态性状4个、定性多态性状27个、二元性状7个)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9份芍药种质资源变异程度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7.59%,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24.71%),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0,同样以株高的为最大值(2.10);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1.06)低于数量性状(2.00),花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82),花型次之(1.67)。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的分别有67对和53对,1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9.905%,株高、株型、柱头大小、花期、茎态等是影响芍药表型差异的主要性状。采用层次聚类将芍药种质资源分为4类,株高、株型、花色、叶缘缺刻等表型性状与品种聚类的相关性较大。其中前3类以国内传统中国芍药品种为主;国外引种的涵盖3个品种群的芍药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株型多半开张,茎秆粗壮,与国内传统种植品种的表型差异较大,反映了种源及长期育种目标的差异。
关键词: 芍药 品种群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动网格的白萝卜热风干燥热质传递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果蔬干燥过程模拟时未能考虑收缩对几何模型及热质传递的影响而导致求解精度较差的问题,采用动网格技术优化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选择结构均匀、干燥过程收缩率较明显的白萝卜作为代表性物料,试验结果表明:样品长度对收缩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当样品长径比为10时,干燥收缩的各向同性率最优,此时Hatamipour模型是最适合描述白萝卜热风干燥收缩规律的模型。基于动网格技术将收缩方程与热质传递方程耦合后探究白萝卜热风干燥的热质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考虑收缩后由于迁移路径变短,物料内部水分脱除速率加快且表层水分梯度降低;与未考虑收缩情况相比,干燥前中期水分蒸发量较大而后期含水率较小,使得物料温度先迅速升高至30℃后缓慢提升至60℃的平衡温度,该趋势更接近试验值;考虑收缩方程后,物料内、外部含水率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偏差分别从17%~8%、12~2℃降低至14%~3%、3~2℃。结果表明:基于动网格的数值模拟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为分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模型。


草地贪夜蛾为害南阳地区夏玉米的经济阈值
《中国植保导刊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掌握不同虫口密度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幼虫取食对河南南阳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制定防治指标,采用田间罩网接虫的方法研究并确定了夏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南阳地区夏玉米苗期、喇叭口期和吐丝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214 7x1-0.551 9(R2=0.956 2)、y2=1.719 6x2+0.243 8(R2=0.975 7)和y3=2.083 2x3+2.092 1(R2=0.968 3);3 个时期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分别为:2.14%~4.27%、2.85%~5.70%和3.77%~7.54%;3个时期的经济阈值分别为:222~399头/百株、151~317头/百株和81~262头/百株.该研究对南阳地区夏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自动解析方法的金银花不同加工方式分析
《应用化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银花干燥加工方式直接影响其药用价值及经济效益.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自动化数据分析策略,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对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的影响.金银花样品经甲醇-水(8∶2,体积比)溶液超声提取30 min,两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以Waters Acquity UPLC HSST3色谱柱(2.1×100 mm,1.8 μm)分离,乙腈-水溶液(均含有体积分数0.1%的甲酸)进行梯度洗脱.高分辨质谱选择正离子扫描模式(ESI+)并采用FULLMS/DD-MS2(TOP4)模式完成数据采集.在自动化解析方法软件平台对仪器采集的原始信号直接解析,鉴定出绿原酸、芦丁和异槲皮苷等16种差异性化合物.在化学成分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了晒干、阴干、电热烘干、烘房烘干、热泵烘干和真空冷冻干燥这6种加工方式获得的金银花样品品质差异.真空冷冻干燥、烘房烘干和热泵干燥等加工方式能够获得外观特征优质的金银花.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下,金银花样品中的抗氧化功能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
关键词: 金银花 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 化学计量学 数据自动分析 加工方法


玉米ZmLEA34基因的分子特性、克隆和响应干旱胁迫的表达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是一类富集在种子胚发育后期的脱水保护蛋白,在抵御干旱、高盐等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克隆了一个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ZmLEA34,该基因含有87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291个氨基酸,属于亲水性蛋白。蛋白进化树分析,发现ZmLEA34蛋白与高粱的同源关系最近,且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多个响应逆境胁迫、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信号等结合位点;q RT-PCR实验结果表明,Zm LEA34基因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在胚、根、叶中表达量较高,Zm LEA34基因在根和叶中受干旱胁迫的诱导显著上调表达,且抗旱玉米自交系郑36中的表达量始终高于B73,推测该基因其表达量与材料的耐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ZmLEA34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