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冷水性鱼类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水性鱼类是指能够适应环境水温较低的鱼类,在北半球的山涧溪流广泛分布。狭义的冷水性鱼类是指生存温度在0℃~20℃之间,当水温超过20℃时,出现严重不适甚至死亡。我国拥有广阔的冷水水域资源,大约有90种冷水性鱼类,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有鲑鳟鱼、鲟鱼、大银鱼、裂腹鱼类等50余种,我国养殖的冷水性鱼类主要是鲑科鱼类~([1])。我国水产养殖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产量还未达到世界总产量的1%~([2])。与挪威、美国、日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吻红舌鳎鱼卵、仔鱼的DNA条形码和形态学鉴定
《生物多样性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准确鉴定2015年7–10月青岛崂山青山湾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中采集的依形态学初步鉴定为某种舌鳎属的鱼卵、仔鱼样本,本实验同时采集青岛胶州湾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长吻红舌鳎(C.lighti)的成鱼样本为参照,通过线粒体COI基因测序分析,以及同山东半岛海域分布的6种舌鳎属鱼类的COI基因序列比对,开展了该舌鳎属鱼卵、仔鱼种类的鉴别分析,以期为今后舌鳎属鱼类的分类及其鱼卵、仔鱼的鉴别提供参考资料。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鱼卵为圆球形浮性卵,直径0.68–0.87 mm(0.73±0.03 mm,n=50),卵膜单层,较薄、光滑透明,卵周隙较大,卵膜及卵黄囊均无特殊构造,油球6–15个,直径0.04–0.10 mm(0.07±0.01 mm,n=50),圆形,大小不一,多位于卵黄囊中与胚体相对的一侧,既有聚集分布也有分散分布;仔鱼的2条冠状幼鳍及右眼移位过程中体长、色素分布等的特征和变化是此鱼种仔鱼鉴别的最明显特征。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舌鳎属样品(Cynoglossus sp.)与短吻红舌鳎和长吻红舌鳎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三者K2P遗传距离为0.006–0.009;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亲缘关系最近,两者K2P遗传距离仅为0.002。以带纹条鳎(Zebrias zebra)为外类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种舌鳎属样品与短吻红舌鳎和长吻红舌鳎以及短吻三线舌鳎与紫斑舌鳎分别聚为一支,其他种类各聚为一支。综合形态特征和COI基因比对结果,确定该舌鳎属鱼卵、仔鱼样品为短吻红舌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的时空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势种对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优势度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异性常常被忽略。根据2008―2012年在胶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表征鱼类种类优势度,应用bootstrap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优势种组成及其在年份、季节、海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势种有明显更替,六丝钝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等小型底层鱼类更替为主要优势种,2008―2012年间分别占总渔获量的9.79%和10.71%,优势度分别为3285和2068;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季为方氏云鳚,夏季为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秋季和冬季是六丝钝尾虾虎鱼;空间上,湾口和湾内优势种组成相似,与湾外差异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中方氏云鳚优势度逐年升高,而六丝钝尾虾虎鱼相对下降,年际差异极显著(P<0.01),呈现明显的群落演替过程。优势度主要受洄游产卵、水温、底质类型、水深以及饵料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胶州湾 优势种 相对重要性指数 bootstrap 多元线性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环境中的信息有机物与“水域生态讯息学”的提出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信息有机物(或化感物质)系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对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生存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并能通过调控生物丰度与群落结构来影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微痕量有机物。目前已知的信息有机物大多是分子质量小于10~4Da的醇、酚、萜、酯、多肽等小分子物质,它们随水体迁移扩散,通过控制酶活性或光合系统等途径影响目标生物生存生长,作用强度受微生物分解和营养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水体中信息有机物一般是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或固相萃取富集后用色质联用鉴定结构并测定含量。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及其检测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高效灵敏的水体信息有机物检测方法,阐述了水环境中信息有机物种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对水域生态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新概念,诠释了"水域生态讯息学"的内涵,这对于拓展生态学研究内容,揭示水生生物学发生机制,持续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沉积相及烃源岩特征——以CSDP-2井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CSDP-2全取心井岩心及38块烃源岩样品的实测w(TOC)、w(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生烃潜量等一系列地化测试数据,在精确识别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多组段、多岩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该区与下扬子苏皖地区主要烃源岩的差异性,探讨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在中—古生代共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海退,由海向陆方向发育完整的浅海陆棚-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充填了浅水内陆棚、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及潮坪-泻湖和三角洲前缘等连续的沉积演化序列;海盆内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和青龙组4套烃源岩品质与陆区相当,同属中等最好烃源岩级别;垂向上则以龙潭组、大隆组源岩品质最高且不乏优质烃源岩的存在,青龙组源岩品质稍低但同样有效;丰富的烃类物质基础、7套全烃、荧光高幅上升段及累计40余处油浸、油斑等直接油气显示彰显了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存在着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关键词: CSDP-2全取心井 沉积相类型 烃源岩特征 中—古生界海相地层 南黄海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及其记录的大洋板块俯冲过程
《地学前缘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可以划分西部沉降带(包括东北、华北和中下扬子盆地群)和东部沉降带(包括东海和南海盆地群)。各盆地内部反转构造表现为东强西弱、自东向西迁移的规律,反映了构造反转的动力来自东部,证实了反转构造是古太平洋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效应。但反转构造总体又具有自西部沉降带向东部沉降带迁移的特征:西部沉降带以中生代末期的挤压反转为主,而东部沉降带以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的新生代反转最为典型。可见,虽然在同一俯冲板块作用下,仰冲板块的反转时间和迁移规律却存在差异性,这可能与反转构造所隶属的仰冲板内背景或俯冲板块自身行为在不同地区存在时空差异有关。为确定哪一种反转机制,本文搜集了古地磁条带和最新的板块重建方案、太平洋海山K-Ar年龄等数据,初步厘定出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运动学行为;也对中新生代期间中国东部的东北、华北和华南的地质特征等开展对比研究。本文认为,伊泽奈崎板块早期为平板式俯冲,160Ma左右板块拆沉并折返及岩石圈减薄,是西部沉降带的成盆机制;80 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向西的运动速度达到极值,对中国东部造成统一向西的挤压应力,是西部沉降带中生代的反转机制;大洋板块上发育的NW向破碎带的俯冲,可能加剧了这一期反转强度。60Ma左右伊泽奈崎板块俯冲潜没于欧亚大陆之下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并后撤,这是东部沉降带的成盆机制;中新世中晚期,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导致了中国东部大陆左旋压扭的应力场,这是东部沉降带新生代构造的反转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病相关微卫星标记筛选及QTL定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与抗哈维氏弧菌病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并进行QTL定位,以2014年感染实验中存活率为52.22%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家系F1412(Family+年份+家系号)为材料,采用混合分离子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169个微卫星标记(SSR)进行筛选,得到1个可能与哈维氏弧菌病相关的微卫星标记scaffold479_23523。用scaffold479_23523所在的连锁群LG18上的37个SSR对94尾抗病、感病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得到3个图谱:整合图谱(LG18)、雌性图谱(LG18F)和雄性图谱(LG18M),并用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单标记分析和QTL定位。模式一得到3个显著性相关标记(P<0.05)和1个极显著性相关标记(P<0.01),图谱LG18F定位出一个区间qE-F1;模式二得到4个显著相关标记(P<0.05)和1个极显著相关标记(P<0.01),图谱LG18M定位出两个区间qE-M1、qE-M2。在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布范围上,区间qE-F1包含了qE-M1及qE-M2,因此qE-F1更可能与抗病性状相关。本研究开发出了抗哈维氏弧菌病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及QTL区间,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哈维氏弧菌 微卫星标记SSR 混合分离子分析法BSA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
《天然气工业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改造或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关乎该区海相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为此,从构造运动与烃源岩条件、盖层特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2个主要阶段(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阶段)控制了区域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呈现出差异性油气保存的特点;(2)相对较弱的构造改造及品质较好的厚层烃源岩发育、纵向上良好的盖层封盖性能、较弱的岩浆活动、相对封闭性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有利区需要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结论认为:该盆地中部的崂山隆起构造稳定、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发育多个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且生储盖组合完整的大型构造圈闭,是该区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远景区带。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古生代 油气保存条件 海相地层 构造运动 盖层特征 岩浆活动 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崂山隆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氧化碳发色罗非鱼片急性毒性与遗专毒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研究发色罗非鱼片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小鼠按照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26.4 g/kg体重给予受试物后,14 d内观察实验雌性和雄性小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遗传毒性实验表明,发色罗非鱼片50、500、5000 μg的处理组TA1535、TA1537、TA1538、TA98、TA100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最大值为(165±7)个/皿,显著低于添加二硝酸氟(NF)和2-苯蒽胺(ANTH)的阳性对照组(p<0.01);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微核率分别为(1.0‰±0.5‰)、(0.3‰±0.5‰)和(0.5‰±0.7‰),剂量组之间无明显的剂量关系;高、中、低剂量组睾丸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5.5%、5.9%和4.9%,与阴性对照组总畸变率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阳性组(p<0.01).说明本次实验条件下,发色罗非鱼片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 15 g/kg安全剂量,Ames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均呈阴性,说明CO发色罗非鱼片无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关键词: 矛尾虾虎鱼 黄河口 体长组成 体长-体重关系 平均性成熟体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