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糯玉米新杂交种陇糯1号
《中国种业 》 2010
摘要:陇糯1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2001年从甘肃省榆中县引进黑糯玉米杂交种,2002年从北京农学院引进白糯玉米杂交种,在兰州、海南三亚两地自交6代,选育出糯玉米自交系W202和W0702,二者粒色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核不育突变体 育性遗传 4E-ms系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胡麻田杂草防除技术综述
《甘肃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从除草剂的应用、安全性、防除措施和杂草的种类、发生规律等方面综述了我国胡麻田杂草防除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研制安全高效除草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资料;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等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不同覆盖沟垄种植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特色作物和主栽作物之一,如何提高其降水利用效率是发展该区域马铃薯产业的重点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的覆盖方式和沟垄种植方式为处理,测定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分布和产量,计算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采用草-膜二元覆盖垄种技术,能够有效地积蓄自然降水,草-膜二元全地面覆盖保墒、垄沟有效地聚集和保持了土壤水分,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全膜覆盖处理。因此,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它种植模式分别提高8.39%~58.38%和8.46%~67.97%,是一项适合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的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EG与SNP对低温下马铃薯试管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4℃低温胁迫下,5%聚乙二醇PEG-6000和0.10mmol/LSNP分别处理,5%PEG-6000与0.10mmol/LSNP同时处理对陇薯3号马铃薯试管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对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低温下,PEG-6000和0.10mmol/LSNP都可以胁迫试管苗,导致其酶活性、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都有所上升,其中0.10mmol/LSNP可以显著提高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并在和5%PEG-6000共同处理时缓解PEG造成的渗透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压碱节水的红砂马铃薯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 2010
摘要:红砂洋芋(马铃薯)是皋兰县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一大优势产业。红砂洋芋因种植于红绵砂地而得名,比一般水、旱地产量高15%左右,商品率高80%左右,早熟15~20天,一般在8月中下旬收获。红砂洋芋块茎表面为浅土色至浅褐色,大小适中匀称,单个块茎质量175~199g,品质上乘,鲜薯块茎淀粉含量14%~19%,粗蛋白1.5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对高大气CO_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小麦拔节期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强-光合速率(Pn)响应曲线,研究了氮素对长期高大气CO2浓度(760μmol.mol-1)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高大气CO2浓度下,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叶片Pn、蒸腾速率(Tr)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与正常大气CO2浓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Pn和WUEi增加,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降低.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Pn和WUEi均高于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Gs则较低,而Ci和Tr无显著变化.高氮水平下小麦叶片Gs与Pn、Tr、WUEi呈线性正相关,Gs与Ci在正常大气CO2浓度下呈线性负相关,但高大气CO2浓度下二者无相关性;低氮水平下小麦叶片的Gs与Pn、WUEi无相关性,而与Ci和Tr呈线性正相关,表明高大气CO2浓度下低氮水平的小麦叶片Pn由非气孔因素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小麦秸秆对猪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猪粪与小麦秸秆为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实验,研究添加小麦秸秆对猪粪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和养分等理化指标的影响,寻求猪粪高温堆肥时的最佳秸秆配比,旨在为猪粪快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猪粪高温堆肥时添加小麦秸秆可以缩短进入高温发酵阶段的时间,减少氮素损失,加快C/N的降低速率,加速有毒有害物质分解。其中猪粪和小麦秸秆6∶4处理各层温度在2~5 d内上升至50℃,并持续37~46 d,在堆肥结束时,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较堆肥初期下降幅度最小,分别为33.90%和23.76%,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堆肥初期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13.34%、20.24%、53.19%、41.53%和16.57%。若以种子发芽指数80%作为堆肥腐熟的评价指标,猪粪和小麦秸秆6∶4配比堆肥的腐熟速度比纯猪粪快18 d,36 d即可腐熟。综合判断,实际应用中,猪粪与小麦秸秆按体积6∶4进行堆肥较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金昌市农民增收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0
摘要:从分析金昌市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特征出发,总结了影响当地农民增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然后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强化农民培训输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依托乡镇企业加大农转非的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