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不同海拔下花叶海棠叶片转录组核苷酸变异分析和比较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对花叶海棠不同海拔下的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其SNPs的数目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测序后共得到316 759 896条序列,共有47 513 984 400的碱基量。序列组装后得到109 578个平均读长为594.83的unigenes,共有65 180 558个碱基,同时有134 443个平均读长为710.62的transcrips,共涉及95 537 959个碱基。将原始的测序数据对比到组装好的参考序列上后检测SNP位点。两个海拔样品中SNP的位点数目在低海拔地区(MH,33312)中高于高海拔地区(MKH,32886)样品。所有样品的转换类型SNP中,均是A/G类型的数量高于C/T类型的数量。颠换类型中,数量最多的是A/T,其次是C/G、T/G和A/C。SNP变异的Ts/Tv值均是MH样品值均大于MKH样品值。发生在第三个密码子的位置的变异位点在六个样品中均占最大比例,3'UTR产生变异的位点在MH和MKH基本一致,5'UTR的变异位点均低于3'UTR的变异位点数量。高海拔地区的强辐射,尤其是UV-B能被DNA和蛋白分子吸收,引起DNA的损伤和突变。MKH中SNP突变发生在第一和第二位密码子上的平均数目均高于MH,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所处的高海拔环境因素导致。

关键词: 花叶海棠 SNP 海拔 转录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干旱地区小麦主栽品种田间化感作用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以小麦和杂草共存的生态群落为基础的生态防控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自然生长的方法,对青海高原10个主栽小麦品种(系)的化感作用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各小麦品种(系)对田间主要杂草各项生长指标的抑制率、化感指数,综合评价各小麦品种(系)在田间的控草作用强弱。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对田间杂草总株数抑制率为23.67%~45.85%,鲜重抑制率为43.64%~76.23%,干重抑制率为34.19%~76.24%;10个品种(系)对田间优势杂草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 Benth.)的化感指数(RI值)绝大多数为负值,说明10个品种(系)对田间优势杂草种群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高原448号品种田间化感抑草作用最强。基于最远邻近距离法,将1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高原448号、阿勃化感抑草作用最强,高原437号、青春38号、乐麦5号、互麦14、互麦15号、通麦1号化感抑草作用中等,互助红和品系74化感抑草作用最差。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干旱地区 小麦品种 化感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1份春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病评价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结合苗期分小种接种和大田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对供试的81份春小麦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分析其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具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7份,具成株期抗条锈病类型的资源有39份,有30份资源为含有成株期和对部分小种失去抗性的全生育期抗病性的抗性类型;苗期分别接种7个小种后,表现抗病的资源数为9~25份不等,表现中抗的资源为2~6份不等,表现感病的有50~69份不等,成株期表现抗病的73份,表现中抗的3份,感病的5份,即供试种质资源大部分表现为苗期感病,而成株期具有抗病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81份种质资源抗性聚类相对分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研究结果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抗条锈性资源。

关键词: 春小麦 种质资源 条锈病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油菜田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的生理响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生理机制,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EC375 m L/hm2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抗性种群(R)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野燕麦抗性种群(R)喷药处理后丙二醛含量始终很低,敏感种群(S)随着药剂胁迫时间的延长,施药与未施药处理后的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明显;敏感野燕麦种群(S)施药和未施药处理后CAT的活性差异比较显著,抗性种群(R)施药后的CAT活性与未施药的CAT活性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出敏感野燕麦生物型生理变化较大,高抗野燕麦生物型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生理变化较小。

关键词: 春油菜 野燕麦 高效氟吡甲禾灵 生理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YSC3和Rxsp分子标记在马铃薯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X病毒(PVX)是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主要的两种病毒,马铃薯中含有对PVY和PVX具有极端抗性的基因Ryadg和Rx,聚合抗性基因是防治PVY、PVX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最有效的策略。本研究利用与Ryadg和Rx紧密相连的分子标记RYSC3和Rxsp,对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与大西洋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了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亲本青薯9号仅含RYSC3标记,亲本大西洋仅含Rxsp标记;在198个基因型的F1代分离群体中,含RYSC3标记的材料有91份,含Rxsp标记的材料有86份,同时含Rxsp和RYSC3标记的材料共41份;RYSC3和Rxsp标记基因型的分离比例在5%显著水平下经卡平方检验都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1:1,抗病亲本均属于单显性基因型,基因型符合Rrrr×rrrr。本研究以期为青海省马铃薯抗病毒新品种的选育和早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抗病毒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育成小麦5个主效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了解青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为青海高原小麦的株高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5个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82份青海小麦品种资源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有49份材料至少含有一个矮秆基因,其中Rht-B1b的分布频率最高,约占参试材料的28.0%,其次是分布频率为23.2%的Rht8基因,而矮秆基因Rht-D1b、Rht5以及Rht1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8%、13.4%、9.8%。在49份含有不同种类矮秆基因的材料中,其中16份材料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矮秆基因,即RhtB1b和Rht8、Rht-D1b和Rht8、Rht-B1b和Rht5、Rht-D1b和Rht5、Rht8和Rht5、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2,并未发现同时含有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品种;2份材料分别含有3种矮秆基因,即Rht-B1b、Rht8、Rht12和Rht-B1b、Rht5、Rht8;其余31份材料仅含有1种矮秆基因。82份青海育成小麦材料中仅含有Rht-B1b的材料11份,平均株高为86.2 cm,其降秆效应为5.7%;只含有Rht-D1b的材料有5份,平均株高为84.9 cm,其降秆效应为7.1%;仅含有Rht8的材料有9份,平均株高为88.6 cm,其降秆效应为3.1%。因此,在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为Rht-D1b>Rht-B1b>Rht8。

关键词: 青海小麦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检测 分布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小麦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海省不同小麦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的抗性差异,于2014—2015年采用堆测法人工接种鉴定了178份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显示,不同小麦种质资源对黄矮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甘A100、川766、陕1059、兰麦-2的病情指数依次为14.83、23.60、23.99和24.66,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病情指数在50.00以上的高感品种有69份,包括尕老汉、白板麦、兴热密穗等,其中白板麦病情指数高达72.35,高于感病对照阿勃;其余种质资源病情指数在25.00~50.00之间,表现为感病;甘A101、甘A99、藏515、藏519、木汉麦、群科大白麦、拉胎板麦、小红麦-2和朗县折达25初期表现感病,后期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种质资源感染BYDV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抗病对照中4产量损失8.96%,耐病品种产量损失在13.64%~19.74%之间,高病品种尕老汉产量损失达41.91%,表明小麦种质资源中抗BYDV的品种极少。

关键词: 抗性鉴定 堆测法 小麦黄矮病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湿地植物及其组配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西安市浐灞河湿地植物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优势种菖蒲(Acorus gramine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Nelumbo nucifera)和鸢尾(Iris wilsonii)作为试验植物,研究了4种植物及其不同组配对水体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芦苇+菖蒲对总氮的净化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54.72%,但去除率最大值(94.98%)出现在菖蒲处理39d时;鸢尾+芦苇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60.56%,但去除率最大值(93.60%)出现在菖蒲+鸢尾处理39d时;芦苇+菖蒲对硝态氮的净化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50.54%,去除率最大值(94.63%)出现在芦苇+菖蒲处理39d时;鸢尾+芦苇对总磷的净化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为52.35%,去除率最大值(86.93%)出现在鸢尾+芦苇处理39d时。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组配方式 富营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枸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LcPAL在干旱和盐逆境中的作用,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LcPAL基因(Genbank No.KX781247)。该基因cDNA长度为2 544bp,含有2 163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720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典型的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与其他植物的PAL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表明,枸杞LcPAL与茄科植物的PAL蛋白聚为一类,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发现,LcPAL基因在枸杞的叶中表达量最高,果实中表达量最少。其在聚乙二醇(PEG)、氯化钠(NaCl)胁迫下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研究结果推测从枸杞中克隆获得苯丙氨酸解氨酶(LcPAL),是典型的PAL家族成员,在枸杞各组织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且在枸杞抗干旱和抗盐逆境过程也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枸杞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性状和籽粒N、P、K含量的影响,采用温室抗旱鉴定池种植的方法,对10个青稞品种设置水分充足(CK)、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分析其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和籽粒中N、P、K的累积状况。结果表明,水分轻度亏缺下,导致各品种产量降低的因素不尽相同,昆仑14号和肚里黄的成穗数降低,柴青1号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其他7个青稞品种的穗粒数、成穗数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水分重度亏缺下,10个青稞品种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导致其籽粒产量显著降低。10个青稞品种的籽粒减产幅度随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增大。昆仑15号、昆仑14号、肚里黄和柴青1号可作为不同生态区重要的高产种质资源;康青8号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氮素积累的种质;旱地紫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磷素积累的种质;藏青2000可作为高钾素积累的种质。

关键词: 青稞 水分亏缺 养分积累 产量 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