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动态和分配格局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杉是甘肃亚高山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的动态变化和分配格局有利于评价云杉人工造林后的生态恢复效果。以甘南、定西地区不同林龄(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块调查样地。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估算了其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结果显示:云杉林乔木不同器官的碳含量相对稳定,氮含量则与器官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土层不同龄级的土壤碳、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从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到草本层碳氮含量比值依次减小,土壤层碳氮含量比值最低。该地区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氮储量分别为257. 75—430.23 t/hm~2和20.50—29.88 t/hm~2。随着林龄的增加,植被层碳、氮储量增加显著,分别从15.5 t/hm~2和0.24 t/hm~2增加到143.51 t/hm~2和1.65 t/hm~2。土壤层(0—100 cm)碳、氮储量分别为242.23—367.79 t/hm~2和20.26—29.58 t/hm~2,在整个生态系统各龄级中所占比例均超过60%和90%。生态系统和土壤层(0—100 cm)碳、氮储量在不同龄级间无显著差异。生态系统中土壤层、乔木层及灌、草、枯落物层的碳储量比例分别为85.72%、13.44%和0.84%,氮储量比例分别为97.60%、2.08%和0.32%。


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及其活性探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蒲公英叶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组成进行分析鉴定,分别采用磷钼络合物法、邻苯三酚自氧化分光光度法和Fenton氧化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纸片抑菌法和微孔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以该法提取的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约有36种。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的总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均随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总抗氧化活性、对O_2~-·和·OH的清除作用均低于维生素C。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5,1.72,2.46,3.58 g·L-1和0.84,1.88,3.62,4.74 g·L~(-1),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表明蒲公英叶脂溶性成分的组成较为复杂,且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为蒲公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蒲公英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脂溶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菌


基于菊芋转录组的SSR分子标记开发及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转录组测序获得的63 089条Unigene(45.71 Mb)进行SSR查找分析,共检测出6 635个SSR位点,包含于5 452条Unigene中,出现频率为10.52%,SSR位点发生频率为8.64%,其中SSR位点的主要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45.24%,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SSR位点中共包含180种重复基序,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序主要有AG/CT、ACC/GGT、ATC/ATG、AAG/CTT。设计36对多态性SSR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和多态性评价,其中,20对引物存在多态性差异,占55.56%。利用20对引物对18个菊芋资源样品进行多样性分析,分析表明,有效等位基因(Ne)在SSR位点上变化幅度较小;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0.622;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平均值分别为0.434和0.447。系统进化树显示,菊芋资源可从块茎表皮颜色上分为白皮和红皮2大类。此外,从地域来源上进行聚类,能将18份菊芋种质资源聚为5类。以上分析表明,菊芋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信息可作为开发SSR标记的有效来源,利用获得的SSR标记可为菊芋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组比较研究等提供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不同来源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来源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为菊芋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及菊芋功能产品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以菊芋种质资源圃中来自法国的14份、丹麦的11份和我国的4份菊芋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块茎的干物质及主要品质性状(可溶性糖、果聚糖、蛋白质、粗纤维、黄酮、淀粉含量),并进行了品质性状与颜色及干物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不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不同来源菊芋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黄酮含量。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果聚糖、可溶性糖、蛋白质、黄酮)代表了菊芋品质多样性的86.073 1%的信息。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干物质与黄酮、果聚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颜色呈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聚糖含量与颜色也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9份菊芋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个类群,并且3个类群种质含量最高的均为可溶性糖,其次为果聚糖。结合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果聚糖、可溶性糖含量是决定菊芋品质性状的两个主要因子。【结论】明确了不同来源29份菊芋种质资源块茎间营养成分的差异,并筛选出了特异的菊芋种质资源。


青海春小麦品种‘青春38’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解析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海春小麦品种‘青春38’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以‘青春38’为父本与感病春小麦品种‘Taichung 29’(T29)杂交构建F2∶3代分离群体。在青海西宁和互助两地田间病圃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方法,解析‘青春38’的抗条锈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青春38’/‘T29’F2∶3群体单株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在两个试验点均未呈现连续性分布,也不符合正态分布,初步推测‘青春38’对小麦条锈病的成株期抗性具有质量性状特征;以严重度或反应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青春38’在两个试验点对小麦条锈病的成株期抗性表现的最优遗传模型均属2对主基因遗传,只是主基因的作用方式(C-1:2MG-ADI加性-显性-上位性,C-4:2MG-EA等加性,C-6:2MG-EEAD等显性)有所不同。


青海高原长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绿肥的培肥效应,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油菜生育期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油菜生育期0~100 cm土层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硝态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低于无毛叶苕子处理。毛叶苕子与化肥配施效果好,毛叶苕子施用对提高和保持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相比CK提高9.54%~18.33%,相比纯施化肥提高0. 94%~19. 28%。化肥配施毛叶苕子处理较单施化肥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7.01%~38.51%。绿肥引入小麦(油菜)种植体系后,对小麦(油菜)生长季内土壤氮库、氮素循环及培肥土壤产生一定影响。


适度水分亏缺管理提高青稞营养品质和环境效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短缺会降低青稞产量,但对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研究不同水分供应对青稞籽粒产量构成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青稞合理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昆仑14号为供试品种,进行了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灌溉至田间持水量的75%(充分灌溉处理)、50%(水分轻度亏缺处理)和25%(水分重度亏缺处理)3个水平。调查了青稞根系、产量和籽粒NPK、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水分亏缺显著降低青稞公顷穗数、穗长、穗粒数、产量、分蘖数、株高,且降幅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水分亏缺致使青稞产量显著降低,但不同亏缺程度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水分轻度亏缺使公顷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重度亏缺使产量三因素均显著降低。水分亏缺下青稞籽粒中氮、钾、蛋白质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且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进一步增加。重度亏缺处理青稞籽粒中磷含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充分灌溉显著升高。【结论】水分轻度亏缺有助于促进青稞根系生长,重度亏缺则会严重抑制根系生长。水分亏缺不利于青稞穗部的生长发育,导致其产量显著降低,却有利于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适度亏缺灌溉不仅能节约水资源和降低农业成本,且该灌溉方式下青稞产量和籽粒中养分、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含量均较高,为较佳的灌溉制度。


青海省辣椒疫霉菌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对采集自青海省不同地区的80份辣椒疫霉菌及4份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采集的84份辣椒疫霉菌为实验材料,筛选出30对特异性高,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30对SSR引物扩增的总条带数为127条,多态性条带为114条,多态性检测率为89.7%,PIC范围为0.381~0.837,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为0.594。本研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结论:遗传距离主要分布于0.42~0.94这个区间,平均遗传距离是0.62,相似性系数为0.71的时候可以将供试的84份辣椒疫霉菌分成9个大类,84份辣椒疫霉菌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第一聚类中包括了来自6个地区的20个菌株,成为了优势种群。本研究为青海省辣椒疫霉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油菜多室性状研究进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室油菜在提高油菜产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是一种重要的油菜种质资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多室油菜已经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多室油菜的种类、解剖学观察、遗传规律和基因定位及克隆等方面阐述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油菜多室性状研究的展望,为油菜多室性状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青海省马铃薯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发青海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软腐病的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序列以及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的pECC2F序列特征分析,对青海省5个地区马铃薯软腐病病样的病原菌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5个菌株均能引发马铃薯软腐病,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生理生化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株均可在37℃生长,能使明胶液化,具有耐盐性(50g/L NaCl),对红霉素不敏感,过氧化氢酶反应显示为阳性,蔗糖试验还原反应、氧化酶、磷酸酶活性和吲哚产生试验显示均为阴性,可以利用柠檬酸盐、乳糖、纤维二糖、棉子糖和蜜二糖,但是不能利用D-麦芽糖、山梨醇、D-阿拉伯糖醇和α-甲基葡萄糖。接种马铃薯块茎致病力测定分析表明,亚种内不同地区的菌株间不存在致病力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