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小麦品种墨波成株期抗条锈基因遗传解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春小麦品种墨波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基础,以墨波与感病品种Taichung29(T29)杂交创建F_(2∶3)分离群体,通过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市2个试验点2年田间病圃鉴定,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方法对墨波/T29 F2群体的抗性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群体单株/家系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在2个试验点均未呈现连续性分布,但是在不同区段内,群体株系间又表现出较明显的连续性变异,初步推测,墨波成株期对小麦条锈病抗性具有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特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墨波的成株期抗条锈性最优遗传模型均为2对主基因遗传,并受微效基因影响,在海东市试验点用反应型数据分析得到的最优遗传模型为C-6模型2MG-EEAD,即2对等显性主基因遗传,在海东市及西宁市试验点用严重度数据分析得到的最优遗传模型均为C-1模型2MG-ADI,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


水分亏缺对青藏高原小麦族作物籽粒中氮磷钾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水分处理青稞和春小麦籽粒中养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青藏高原小麦族作物抗旱和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春青春41号(小麦)和昆仑14号(青稞)为参试材料,设水分充足处理(C1)、水分轻度亏缺处理(C2)和水分重度亏缺处理(C3)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中NPK、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相比于C2,两种小麦族作物在C3处理下的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呈升高的趋势,但青稞中各指标的增幅较大。水分亏缺对小麦和青稞籽粒中NPK、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变化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小麦籽粒中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规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青稞籽粒中氮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含量呈显著增高趋势且增幅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变大。水分亏缺会对小麦族作物籽粒中氮磷钾、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但青稞和小麦的响应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于水分充足处理,水分亏缺处理下青稞籽粒养分、蛋白质及其组分呈显著升高趋势而小麦籽粒中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表明小麦族作物中小麦对水分亏缺的耐受性较低。


菊芋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植物中常用于基因表达和转录分析的重要手段。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选择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实验数据的前提。本研究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开花时期的幼根、嫩茎、叶片、块茎和花瓣为材料,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18S rRNA、EF1α、Actin、β-actin、GAPDH、25S rRNA和UBQ5 7个内参基因的表达量,通过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keeper软件的综合分析,发现25S r RNA的稳定性最好,可用于菊芋基因表达的内参基因。而GAPDH在不同样品中稳定性最差,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本研究为菊芋实时荧光定量PCR中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枸杞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枸杞ISSR-PCR反应体系,通过单因子优化试验和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其最优体系为20μL含Mg2+2.0 mmol/L、dNTPs 0.25 mmol/L、引物0.6μmol/L、Taq DNA聚合酶0.75 U、模板DNA 60 ng。对优化体系进行了稳定性检测,并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对7份枸杞资源进行了PCR扩增。实验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对7份枸杞种质资源共扩增出13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123条,比率为93.2%;7份枸杞资源遗传距离分布在2.57~8.39,其中长辣椒与黑枸杞遗传关系最远;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5 6,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为0.403 9,平均Shannon's指数为0.588 8。ISSR标记可用于枸杞遗传多样性研究。
关键词: 枸杞 ISSR-PCR 体系优化 引物筛选 遗传多样性


干旱胁迫对抗旱性蚕豆幼苗生长特性影响及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种抗旱性蚕豆品种"尕大豆"进行幼苗期抗旱性研究。以正常供水为对照,测定了不同胁迫时间(7 d,14 d)、不同胁迫程度(轻度LS,重度WS)下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并对胁迫条件7 d、WS处理下的蚕豆叶片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尕大豆"幼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14项形态及生理指标在不同胁迫程度(LS,WS)、不同胁迫历时(7 d,14 d)下的表现各有差异。其中,在长历时胁迫下,植株地下部分(根长,侧根数)和CAT含量出现增长趋势,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正是"尕大豆"表现抗旱性的原因。对7 d、WS胁迫处理下的叶片进行双向电泳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经t检验发现了50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表达量>2或<0.5)。采用MALDI-TOF/TOF分析,30个蛋白点成功鉴定(25个下调,5个上调)。对所鉴定的蛋白质按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和生化功能分为5类,其中调节蛋白占到所有蛋白的46.7%,属于最大一类,代谢和能量占到23.3%,功能未知仅占3.3%,为最小一类。从功能分类上,可以得出下降表达的蛋白主要和胁迫防御、代谢和能量、细胞骨架以及氧化平衡有关,而上升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了蛋白折叠与聚集以及光合系统。


纳豆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纳豆为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明胶质量分数、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混合壁材溶液配比、壁材芯材配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纳豆微胶囊制备的最优工艺,并对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5%,明胶质量分数为5%,明胶/阿拉伯胶比为1∶3,壁芯比为10∶1,此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93.91%±0.21%。扫描电镜图像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呈现不规则形状,而内部为疏松的、不规则的孔网状结构。微胶囊产品的p H、温度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本研究为纳豆及纳豆激酶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青藏高原察尔汗盐湖地区可培养中度嗜盐菌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微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青海察尔汗盐湖地区的可培养中度嗜盐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方法】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中度嗜盐菌的分离、培养;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测定,根据序列信息,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及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从察尔汗盐湖卤水及湖泥中分离到中度嗜盐菌421株,合并重复菌株后共83株中度嗜盐菌。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显示,4株中度嗜盐菌为潜在的新分类单元。83株嗜盐细菌分布于3个门的6个科16个属。其中,Bacillus属、Oceanobacillus属和Halomonas属为优势属。多样性结果显示,水样中的菌株多样性高于泥样,而泥样中的菌株优势度高于水样。【结论】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种类丰富,优势菌群集中,该盐湖地区存在可分离培养的中度嗜盐菌的疑似新物种。


青海地方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省不同核桃分布区的222株地方核桃嫩叶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I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2条引物共获得16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27个。供试材料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为:多态性位点12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76.05%,等位基因数1.760 5,有效等位基因数1.384 9,遗传多样度指数(H)0.233 2,香农指数(I)0.357 7。基于Nei’s(1978)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081 7,表明有8.17%的遗传分化存在于居群之间,说明核桃居群之内的遗传分化高于居群之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25 7,估测的居群间基因流为5.619 8,表明供试核桃居群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AMOVA方差分析也表明核桃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居群内。


西藏灵菇中产胞外多糖假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性能及流变学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分离自西藏灵菇发酵液的3株产胞外多糖的假肠膜明串珠菌为研究对象,对其产胞外多糖能力、发酵性能及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3株假肠膜明串珠菌均具有较高的产孢外多糖的能力,菌株R5的胞外多糖产量最高,达到454.67 mg/L;三株菌生长过程符合细菌生长典型规律,产酸时期主要在菌株的对数生长期,适于发酵乳制品生产,其中菌株R5发酵酸乳的组织状态、风味的感官评分为86分,明显优于其他两株菌。流变学特性表明,三株菌制备的发酵乳的表观黏度都随剪切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现剪切稀释的流动特征,黏度大小依次为R5>R2>R1;均能够形成触变环,为正触变性流体,R1发酵乳与R5发酵乳触变环面积相近,分别为2301.72、2924.09 1/s Pa,较R2发酵乳(4697.82 1/s Pa)小;三株菌制备的发酵乳的G'值(弹性模量)都高于G″值(粘性模量),均是弹性模量占优势,表现出类固体特性,菌株R5发酵出的酸乳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黏性。通过比较三株菌的发酵性能与流变学特性,表明菌株R5相较于其他两株菌具有较强的产胞外多糖的能力,较高的表观黏度,较好的粘弹性,结构恢复能力较强,发酵的酸乳具有更好的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西藏灵菇 胞外多糖 假肠膜明串珠菌 发酵性能 流变学特性


线辣椒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多态性标记筛选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循化线辣椒果实黄色突变体H0809和高代自交系0599-1为试材,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线辣椒SSR-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对420对SSR分子标记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最优的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0μL,基因组DNA 20 ng,dNTP 100μmol·L~(-1),引物0.6μmol·L~(-1),Mg~(2+)2.5 mmol·L~(-1),Taq DNA聚合酶1.5μmol;通过筛选,获得72对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多态性率为17.1%,平均每个标记扩增出2.67个等位基因。本试验建立的SSR-PCR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多态性标记可用于线辣椒种质资源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克隆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