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复配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对喷雾干燥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喷雾干燥所制备出甘薯全粉的品质,本研究探讨了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作为助干剂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比对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单独及复配使用后,甘薯全粉的出粉率、营养组分及特性(色泽、粒度、流动性、水合特性、抗氧化成分以及抗氧化力)变化,得出甘薯全粉喷雾干燥的最优助干剂配方。结果表明,采用最优复合组合的添加比例为20 g/100 g麦芽糊精+4 g/100 gβ-环糊精。所得产品的出粉率最高可达到61.14%,花色苷、类黄酮及总酚的保留率分别可达到69.24%、68.12%以及60.42%。本文借助喷雾干燥助干剂制备甘薯全粉,进一步为产品提升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 甘薯全粉 喷雾干燥 麦芽糊精 β-环糊精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地环境下大豆耐荫种质资源的筛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份贵州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对大豆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间作复合系统中各小区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30份大豆的产量损失率差异显著;在间作条件下,参试材料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倒伏率等都存在一定的变异,变异系数为8.2%~62.0%,说明参试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间作大豆产量影响从大到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百粒质量、茎粗、主茎节数、倒伏率、株高、底荚高度;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份大豆材料分为耐荫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有效荚多、单株粒多、有效分枝多、百粒质量较小的第Ⅰ类大豆材料耐荫性较强,适宜在贵州山地环境下间作种植。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种质资源 耐荫 灰色关联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磷条件下施加促生菌对多花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筛选适于田间条件的根际促生菌(PGPR),从豆科和禾本科植物根际分离出活性较强的3株固氮菌(C1、C2、C3)和3株溶磷菌(P1、P2、P3),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后,接种于多花黑麦草品种邦德,并探讨在单一固氮菌替代50%氮肥、单一溶磷菌替代全磷以及固氮菌和溶磷菌的不同组合替代50%氮肥+无磷三种条件下多花黑麦草生物量、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的溶磷菌为肠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固氮菌为伯克霍尔德氏菌和芽孢杆菌,都是较好的益生菌种,固氮酶活性在131.20~135.48IU/L之间,溶磷量在239.84~287.44μg/mL之间。施入单一菌剂的多花黑麦草生物产量、氮磷含量以C2和P2表现最佳;施组合菌肥的多花黑麦草生物量、全N及全P含量比无菌肥组对照显著提高(P<0.05),比施单一菌肥效果好,综合分析表明P3+C1和P1+C1促生效应最佳,应用潜力最大。

关键词: 黑麦草 植物根际促生菌 生物量 氮磷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对薄荷精油化学成分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g).精油中可影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触角电位反应的化学物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精油,称重法测试薄荷精油对二化螟幼虫取食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分析薄荷精油主要化学成分对二化螟成虫的电位反应。【结果】薄荷精油对二化螟幼虫具有显著的引诱取食作用,当浓度为0.15625 mg/mL时,取食率为123.01 %。GC-MS结果分析从薄荷精油中共检测出27个化合物,化合物含量占总含量的81.965 %,含量最多的为长叶薄荷酮,为15.854 %。GC-EAD测定结果表明,雌虫对薄荷精油中的12种化合物作出反应,长叶薄荷酮的反应最为强烈;雄虫对薄荷精油中的10种化合物有反应,丁子香酚对二化螟雄虫的影响最为强烈。【结论】薄荷精油中的长叶薄荷酮和丁子香酚可能是影响二化螟幼虫取食行为的主要化合物。

关键词: 薄荷精油 成分分析 二化螟 取食行为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反应 水蒸气蒸馏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化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油料作物。通过杂交育种在油菜上的运用,获得了相较于旧品种在生活力、生长势、抗逆性、适应力、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的新品种,但同时也带来了油菜倒伏与机械化生产率无法提高等问题。水稻和小麦相关的矮化研究与应用是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人们改良油菜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油菜倒伏和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率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油菜矮化育种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围绕甘蓝型油菜矮化基因的遗传特点、基因定位、矮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利用油菜矮化基因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遗传特点 矮化机制 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羊茅FaFT基因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LOWERING LOCUS T(FT)对植物开花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索高羊茅FaFT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从前期高羊茅转录组中克隆得到FaFT基因。qRT-PCR分析表明FaFT基因在长日照、短日照、连续光照、连续黑暗、昼夜颠倒和长日照下不同发育阶段都保持一定的昼夜节律并受光周期的调控。亚细胞定位显示FaFT基因编码的蛋白位于细胞核中;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出可能与FaFT互作的FD蛋白,并进一步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方法进行验证FaFT与FD蛋白互作的真实性。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和功能补偿发现在长日照条件下FaFT基因促进拟南芥提前开花,FT基因功能补偿后恢复拟南芥突变体开花表型,突变体植株本身没有开花现象。以上结果说明高羊茅FaFT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得以成功验证。

关键词: 高羊茅 FT基因 蛋白互作 生物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黄1号'茶树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化茶树品种‘中黄1号’再生体系,以当年生茶籽萌发的无菌苗胚轴为外植体,探索适宜的茶籽脱菌条件,外植体愈伤诱导及分化培养基,不定芽壮苗、生根培养基等条件。结果表明:(1) 75%乙醇浸泡1.5 min、0.1%升汞溶液浸泡处理20 min,污染率6.7%较低,存活率可达90%;(2)萌发培养基为MS+1 mg/L GA3,萌发率可达98.8%;(3)愈伤诱导及分化培养基为MS+2 mg/L 6-BA+0.3 mg/L IBA,出愈率可达95.5%,分化率较高,为17.5%;(4)不定芽壮苗培养基为MS+1 mg/L 6-BA+0.5 mg/L IBA,株高差5.3 cm;(5) 50 mg/L IBA浸泡5 min,接种至1/2MS+0.5 mg/L IBA生根率较高,达82.35%;(6)按照自然光炼苗5 d后,组培苗移至V营养土∶V蛭石=2∶1的基质条件进行移栽,成活率可达66.7%。本研究获得较高效的‘中黄1号’茶树再生体系,为后续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中黄1号’ 胚轴 离体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及叶绿素含量的QTL定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青素和叶绿素是植物体显色和光合作用的两类重要色素,为定位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的QTL,进而发掘和筛选调控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支撑。【方法】利用甘蓝型紫叶油菜10-Zi006和绿叶油菜10-4438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法进行QTL定位。【结果】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含量在BC1群体呈连续偏态分布、叶绿素含量呈连续正态分布;在6个连锁群上检测到14个叶片花青素含量的QTL,分别定位在chrA03、chrA05、chrC02、chrC03、chrC04、chrC07、chrAnnrandom、chrAnnrandom、chrC04random染色体的相关区域,贡献率为9.17%~19.13%;在7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8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分别定位在甘蓝型油菜chrA03、chrA06、chrA07、chrA08、chrC01、chrC03、chrC06、chrC07、chrAnnrandom、chrCnnrandom、chrC03random染色体相关区域,贡献率为4.45%~13.07%。将定位到的QTL整合到甘蓝型油菜参考基因组上并功能注释发现一些转录因子、细胞色素P450蛋白及UGT-糖基转移蛋白等可能参与调控叶片花青素的合成,PORB、HCF、NYC等基因可能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结论】上述染色体相关区域内可能存在调控甘蓝型油菜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合成的相关基因,筛选这些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验证,明确该性状遗传机制的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花青素 叶绿素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菜用甘薯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7份叶菜用甘薯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叶、茎、薯块等部位采用形态标记方法,通过SPSS软件对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份材料按叶、茎、地下部薯块均可分为五类,在叶、茎形态分类中,F 23、EC-1号具有明显的特征,与其他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单独为一类;F 18、HYC、ZCT-71、P 53、CC 211、WC 19、QC-2、ZXYC和XC-18材料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叶菜用甘薯 形态标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种子抗旱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有助于增强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菌种,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生理调控作用.以4种来自贵州省不同地点且不同植物根际的枯草芽孢杆菌菌种(R29-1、R9-1、R59、R60)为材料,运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分析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发芽指标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表明,接种4种枯草芽孢杆菌均增强了玉米萌发过程中的抗旱性,抗旱性评价为R60>Rg-1 >R59>R29-1>CK2 (15%PEG),尤其接种枯草芽孢杆菌R60与R9-1能够更好地提升玉米抗旱性.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能同时提升玉米萌发过程抗逆性与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减轻细胞膜受到的伤害,因此接种枯草芽孢杆菌R60能有效促进玉米的萌发及萌发期的生长.

关键词: 玉米;干旱胁迫;种子萌发;枯草芽孢杆菌;抗旱性量度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