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辣椒品质育种中亲本的合理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10个辣椒自育亲本为试验材料,按5×5不完全双列试验设计配置25个杂交组合,分析F1代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亲本间SSR分子遗传距离与其杂种优势相关性。【结果】10个供试亲本组配成25个杂交组合的150个性状正向优势和负向优势各占总性状的50.00%,维生素C、粗纤维和辣椒素的超中优势平均值为正向优势,分别为2.62、8.74和0.26,干物质、粗脂肪和蛋白质的超中优势平均值为负向优势,分别为-1.71、-1.51和-19.63;粗纤维和辣椒素超亲优势平均值为正向优势,分别为1.36和4.99,干物质、维生素C、粗脂肪和蛋白质超亲优势平均值为负向优势,分别为-12.15、-15.33、-16.39和-31.66;10个供试亲本以H042023A和H042025D的遗传距离最小,H042025D和H004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平均遗传距离为0.25,其亲缘关系相对较近;SSR分子遗传距离仅与粗脂肪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余5个品质指标均呈不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与6个品质指标超亲优势均呈不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结论】辣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普遍存在,通过杂种优势改良辣椒品质性状可行。


巴哈雀稗苗期对不同浓度磷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巴哈雀稗(Paspalum20notatum)的最适磷浓度,揭示其对非适宜磷浓度的生长和生理应答机制,本研究以巴哈雀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磷水平(P1:2μmol·L-1;P2:20μmol·L-1;P3:200μmol·L-1;P4:600μmol·L-1;P5:120000μmol·L-1),测定胁迫10,20,3020d后各生理指标和胁迫3020d后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总根长、根分枝数、根尖数、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在P2磷水平最大;根平均直径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脯氨酸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P4磷水平最大;鲜重根冠比与干重根冠比均在低磷水平(P2)最大;叶片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P4磷水平均最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表明,P4磷水平最适宜巴哈雀稗的生长。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辣椒积累转运镉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丛枝菌根真菌对辣椒植株积累转运镉(Cd)的影响,为阻控Cd向辣椒植株地上部转移和植物修复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辣研201为试材,对其接种根内根生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比较接种与未接种的土壤、辣椒根系与地上部Cd含量变化,从而探究接种根内根生囊霉和摩西管柄囊霉对辣椒植株积累转运Cd的影响。【结果】与来接种处理相比,接种根内根生囊霉和摩西管柄囊霉后土壤中Cd总量显著提高10.80%和9.98%(P<0.05,下同),土壤中Cd各形态含量占比发生变化,残渣态Cd含量提高79.82%和95.44%,而酸溶态Cd含量占比的迁移风险降低32.19%和29.45%。接种Ri和Fm后辣椒根系Cd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9.57%和53.13%,根系富集系数显著分别提高33.15%和40.68%;而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15.02%和9.30%,地上部富集系数分别显著降低24.35%和18.91%;辣椒体内Cd转运系数分别显著下降30.15%和33.72%。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可知,典型权重较大的残渣态Cd含量对土壤Cd含量变化起正向作用,辣椒根系Cd富集系数与体内Cd转运系数对辣椒Cd含量变化起反向作用;基于典型载荷与交叉载荷分析可知,土壤中酸溶态Cd低则移除程度弱、残渣态Cd高则滞留程度强,因而辣椒积累转运Cd能力差。【结论】接种从枝菌根真菌可调控辣椒地上部与根系间Cd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土壤中的Cd由根部向地上部转移。


15个茶树品种(系)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叶片功能性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适于贵州种植推广的高产优质茶树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Li-6400XT便携式光合系统和乙醇浸提-比色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通过测定同一生境15个茶树品种(系)的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片功能性状并二者间的相关性,判定15个茶树品种(系)的光合潜能。【结果】15个茶树品种(系)间的光合生理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差异;马边绿、浙农901、川农黄芽早和川沐28均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其光合效率较强,Pn为8.89~9.81μmol/(m2·s),相较与其余11个品种(系)具有高产的潜能;川农黄芽早为黄化品种,光合色素含量较低,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相当,Pn、SLA和WUE较高,该品种黄化特异性、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较高,具有较好的种植利用前景。中选10号、中茶112和保靖黄金茶的WUE较高,分别为3.77~3.91μmol/mmol,且蒸腾速率较低[2.08~2.20 mmol/(m2·s)],此3个品种(系)具有较强的抗旱潜能,进一步可开展抗性指标相关研究。【结论】从光合特性角度考虑,马边绿、浙农901、川农黄芽早和川沐28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可在贵州进一步推广种植。


不同副产物基质配方对食用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皇竹草及中药渣、白酒酒糟等副产物原料在香菇和灵芝等食用菌栽培原料中应用的可行性及适宜添加量,为拓展食用菌菌材来源途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皇竹草及中药渣、白酒酒糟等副产物原料替代部分香菇和灵芝生产常规配方中的栽培原料阔叶树木屑(占栽培料总量的78%),即香菇用皇竹草(20%~60%)+中药渣(5%~15%)+白酒酒糟(5%),灵芝用皇竹草(10%~50%)+中药渣(5%~25%)+白酒酒糟(5%)替代部分阔叶树木屑的不同基质配方对香菇和灵芝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品质(多糖)的影响。【结果】香菇和灵芝在不同添加副产物基质上均能正常生长,香菇和灵芝的菌丝生长速率、子实体产量和子实体粗多糖含量分别依次为4.5~8.4 mm/d、280.9~457.9 g、10.31~13.82 g/100 g和3.2~5.6 mm/d、118.5~372.4 g、1.55~2.97 g/100 g;香菇的优选配方为皇竹草30%+阔叶树木屑38%+中药渣15%+白酒酒糟5%+麦麸10%+红糖1%+石膏1%,在此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为6.0 mm/d,与CK差异不显著,子实体袋均产量为457.9 g,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13.82 g/100 g,较CK分别提高8.4%和28.7%;灵芝最佳配方为皇竹草40%+阔叶树木屑33%+中药渣10%+白酒酒糟5%+麦麸10%+糖1%+石膏1%,此时子实体袋均产量与CK相近,达368.2 g,菌丝生长速率为4.9 mm/d,子实体粗多糖含量为2.97 g/100 g,较CK分别提高14.0%和58.8%。【结论】皇竹草及中药渣、白酒酒糟等副产物可替代部分常规配方中阔叶树木屑在香菇和灵芝等食用菌栽培原料中应用,可降低香菇和灵芝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子实体品质。
关键词: 皇竹草 副产物原料 香菇 灵芝 子实体产量 粗多糖


粒用高粱种质资源耐冷性分析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胁迫是影响高粱萌发及幼苗长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调查高粱耐冷性与籽粒品质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耐冷综合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257份粒用高粱为试验材料,开展10℃低温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4℃低温胁迫处理7 d后的幼苗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低温萌发率达到一级的样品数为60份(23.35%),幼苗耐冷等级达到一级的样品数为36份(14.01%),而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耐冷能力均达到一级的材料只有7份。种子低温萌发率与种子脂肪含量和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幼苗低温存活率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低温胁迫下7个高耐冷种质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脂肪和蛋白质指标平均耐冷综合评价U值从大到小的排序为:GZ 066、GZ 249、GZ 241、GZ 001、GZ 162、GZ 125、GZ 235。通过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最终将7个高耐冷种质分为3类,即高强耐冷类型(GZ 066、GZ 249和GZ 241)、中强耐冷类型(GZ 001和GZ 162)和强耐冷类型(GZ 125和GZ 235)。综上,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脂肪和蛋白质等4个指标可作为高粱耐冷性的鉴定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可科学综合评价高粱的耐冷性。


贵州省水稻耕种区主栽品种镉积累特征分析及低镉积累品种的筛选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田镉污染造成的水稻籽粒镉积累超标严重影响稻米食品安全。本试验以贵州省水稻耕种区的87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品种在镉污染稻田中的镉积累特征进行分析,并联合4个已知的低镉连锁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分析供试品种的稻米镉积累特征并筛选稻米镉的低积累品种。最终筛选出含有镉低积累主效基因qCd7.1位点的9个水稻品种,如大粒香、D优35和成优33,其籽粒中的镉含量显著低于不含任何低镉位点基因的品种。本试验通过分子辅助手段结合表型鉴定进行低镉品种的筛选,为稻田镉污染的水稻耕种区提供了可行的选种建议。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籼稻资源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促进贵州籼稻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本试验使用‘华占’等30份常用籼稻材料,对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8个稻米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籼稻资源‘鄂丰丝苗’的F值最高,综合品质性状最好,说明在优质稻米方面,鄂丰丝苗适应贵州生态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籼稻资源‘滇屯502’的F值最低,综合品质性状最差,说明在优质稻米方面,‘滇屯502’适应贵州生态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欧式距离为10.5时,30份籼稻资源品质性状可划分为3类,第1类为‘鄂丰丝苗’、‘五山丝苗’等8个指标综合得分较高的12个品种资源;第2类为‘天龙1号’、‘珍香2号’等综合指标均相对适中的14个品种资源;第3类为‘滇屯502’、‘中嘉早17’、‘成丰B’、‘泰丰B’综合得分最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都相对较高的4个品种资源。


利用无人机提取样本点的多源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
《草原与草坪 》 2021 CSCD
摘要:无人机遥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表类型分类及监测。本研究均匀提取分布于研究区内的982个分类样本点,利用包括Sentinel-1/2(S1/2)数据集、S2数据集计算获得的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VI)数据集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集的遥感影像资料,借助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完成研究区地表类型分类。结果显示:4种数据集组合(S2数据集、S2&VI数据集、S2&VI&DEM数据集,以及4个S2波段b3&b2&b4&b6组成的数据集)的制图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 OA)和Kappa系数精度都在75%和65%以上。此外,在不考虑位于边缘的样本点(即混合像元)后,分类制图结果具有更好的鲁棒,3种分类精度最高的数据集(S2数据集、S2&VI数据集和S2&VI&DEM数据集)OA和Kappa系数精度都提高至85%和79%以上。特别是kappa系数的精度更优,提高了近15%。本文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的地表类型制图提供了准确而有效的技术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