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NodeJS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框架重构

渔业现代化 2019 CSCD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框架设计面临高耦合、移植性差和维护成本高等难题,制约了数据采集系统的移动化发展。为了提高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模块的内聚性和易维护性,提出一种以移动应用层、Web服务层、业务服务层的三层系统框架设计,采用Nginx构建Web服务器实现反向代理作为路由控制核心,通过以NodeJS为核心的Koa2框架搭建业务服务层提供Restful风格的接口服务,实现前后端分离设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结果显示,该框架重构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扩展性高,可为构建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据采集系统 渔业资源调查 NodeJS 前后端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饥饿作用下的表达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了刀鲚PEPCK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序列及功能位点,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属鲱形目的大西洋鲱具有最近的进化距离。在饥饿作用下刀鲚肝组织表达研究表明,PEPCK在糖异生调节方面,在对于饥饿作用下协调糖类代谢平衡,进而维持能量代谢供给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刀鲚抗环境因子变化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刀鲚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 克隆 饥饿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病原性弧菌血清学诊断芯片技术构建

中国动物检疫 2019

摘要:针对鱼类致病性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制备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血清,提取了各弧菌的外膜蛋白、胞外产物、鞭毛蛋白和全菌蛋白,分析了牙鲆抗血清与各抗原蛋白的免疫反应,发现各弧菌抗血清与各自的抗原反应最强,与其他弧菌抗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将6种弧菌的抗原组分固定于芯片载体形成微阵列,构建了其血清学诊断抗原芯片,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牙鲆IgM单抗2D8作为检测抗体,确定了检测结果判读方法;将抗原芯片应用于牙鲆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弧菌病诊断,并利用ELISA技术,验证了该抗原芯片用于弧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为鱼类弧菌病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关键词: 弧菌 抗原芯片 血清学诊断 交叉反应 ELISA 牙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矢量水听器在水下滑翔机上的应用研究

兵工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下滑翔机通过改变自身浮力上浮和下潜,借助水动力实现前进滑翔运动,将其用于水中目标长时间、高隐蔽和大范围探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在现有水下滑翔机平台上集成单个矢量水听器,研制出具有水中目标探测能力的水下声学滑翔机。对矢量水听器和水下滑翔机平台自噪声进行测试,分析了矢量水听器自噪声水平和平台主要噪声源,分析结果对指导滑翔机平台进行减振降噪处理和优化声学系统工作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2018年5月南海某海区水下声学滑翔机试验数据,分析水下声学滑翔机对水面航船目标的探测性能。结果表明,深海良好水文条件下,水下声学滑翔机对航速10 kn的试验船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大于14 km.

关键词: 水下滑翔机 矢量水听器 目标探测 南海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小波分频的Q值补偿技术在东海中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边缘海盆地,其地下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震剖面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常规的地震波能量补偿技术很难获得有效的地层信息,从而制约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构造结构研究及中深层油气勘探。基于此,本文利用基于小波分频的地层Q值补偿技术,该技术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频率特点,逐点进行小波分频处理,得到目标频率信息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避免了其他频率信息对提取Q值的影响,提高了Q值提取的稳定性,最后进行地层Q值的振幅和相位补偿。模型和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补偿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振幅和相位,提高了主频,展宽了频带,从而提高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质量,有利于后期地震资料的反演。

关键词: 分频技术 品质因子 振幅补偿 相位补偿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海域油气地球化学探测:烃类地球化学异常与含油气性综合评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海域油气地球化学样品采集、酸解烃类气体和芳烃类指标的分析测试,以及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揭示了烃类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分布特征,分析了烃类气体的成因类型和深部油气属性,进行了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分区和含油气性评价。烃类地球化学指标,包括酸解甲烷、酸解乙烷、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和稠环芳烃总量360 nm的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东部,分别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相对应。酸解烃类气体组合及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指示酸解烃类气体异常主要为热成因并遭受了表层氧化,深部油气属性属于干气至凝析油气,以干气为主。根据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划分了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和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酸解甲烷、酸解乙烷、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和稠环芳烃总量360 nm指标异常在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均有明显显示,而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则以酸解烃类气体异常为主,稠环芳烃总量360 nm异常部分分布,芳烃及其衍生物总量260 nm异常只有零星分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含油气性明显优于东部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区,也就是瓯江凹陷的含油气性好于闽江凹陷。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探测 地球化学异常 含油气性评价 热成因 东海陆架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南部中生界烃类生成、运聚与成藏数值模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分析和盆地的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仿真数值模拟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发育T_3-J_2和K_1~2-K_2两套生烃潜力大致相当的暗色泥岩烃源岩,总生烃量达1.2×10~(11) t。J_(1-2)暗色泥岩是经"油—源"对比证实的成熟有效烃源岩,K_1~2-K_2暗色泥岩是潜在烃源岩。T_3-J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达到高峰;K_1~2-K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末达到高峰;雁荡运动和瓯江运动及其之前形成的各类圈闭,更有利于捕获和聚集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生成和排出的烃类。中—新生代的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和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提供了重要优势通道,烃类多沿断裂带及附近的构造圈闭聚集。白垩系内的烃类聚集量是侏罗系的3倍,白垩系内的"构造型"和J_2/K_1之间不整合面附近的"构造—地层不整合复合型"是本区中生界两类重要的油气聚集,聚集模式可能包括"近源聚集"和"远源聚集"2种,成藏组合包括"自生自储自盖"、"下生上储上盖"和"新生古储新盖"3种。

关键词: 中生界 生烃 排烃 聚集成藏 数值模拟 东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陆缘入海河流冲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海域孢粉来源的启示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CSCD

摘要:0引言海域沉积物古环境记录正确解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其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迁。渤海沉积物中的孢粉主要来源于陆缘河流,从原理上可根据孢粉组合来追溯其在陆地上的物源区,但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特征受其产量,传播方式、搬运距离、海流、沉积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依据孢粉组合恢复的古植被与实际情况可能会产生较大偏差。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中国海“G-Argo”声学浮标目标探测能力分析

应用声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在现有民用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平台基础上集成声学探测系统,研制出具有目标探测能力的"G-Argo"水下声学浮标平台。为验证声学浮标平台目标探测性能,于2018年5月,在南中国海海区组织了多台水下声学浮标探测性能验证试验,利用配合试验船和海上过往航船作为探测目标。试验结果表明,深海良好水文条件下,"G-Argo"水下声学浮标对航速10 kn的配合试验船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大于10 km;对航速6.4 kn的工程船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大于42.8 km;对航速12 kn的集装箱船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大于15.8 km;对航速14.5 kn的集装箱船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大于24 km,验证了"G-Argo"水下声学浮标对海上目标具有良好的探测性能。

关键词: 声学浮标 探测性能 南中国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TP类化合物靶向Hsp90-C端抗肿瘤作用以及对其客户蛋白选择性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海洋来源新型多硫代二酮哌嗪(ETP)类化合物PEN-A在体内外的抗肿瘤活性并进一步明确PEN-A靶向HSP90的作用特点;比较并阐明3种ETP类化合物PEN-A,PNSA和HDN-1对于HSP90客户蛋白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MTT法、细胞划痕实验检测PEN-A对于肿瘤细胞系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Co-IP检测PEN-A对于HSP90与其客户蛋白结合的影响;荧光偏振、胰酶水解指纹图谱、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检测PEN-A与HSP90蛋白的结合位点;体内评价PEN-A对于结肠癌移植瘤的抗肿瘤活性。HSP90 ATPase实验、ADH聚合实验检测三种ETP类化合物对于HSP90活性的影响;F5M实验、胰酶水解指纹图谱检测3种化合物与HSP90的结合位点。结果 PEN-A对于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显著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PEN-A靶向结合于HSP90C端从而抑制其与客户蛋白的结合,PEN-A在体内具有靶向抑制HSP90的抗肿瘤活性。3种ETP类化合物PEN-A,PNSA和HDN-1均可抑制HSP90的ATPase活性及C端蛋白的聚合,但由于三者结合位点的不同导致对于HSP90客户蛋白的降解具有选择性。结论研究了PEN-A靶向Hsp90-C端抑制肿瘤的作用特点,为今后将其开发为一种新的靶向Hsp90-C端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明确了三种ETP类化合物由于靶向HSP90-C端的结合位点的不同导致其对于HSP90客户蛋白抑制具有选择性,为今后寻找特异性HSP90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ETP类化合物 HSP90 抗肿瘤 抑制剂 客户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