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二阶锥线性互补问题的广义模系矩阵分裂迭代算法

计算数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将二阶锥线性互补问题转化为等价的不动点方程,介绍了一种广义模系矩阵分裂迭代算法,并研究了该算法的收敛性.进一步,数值结果表明广义模系矩阵分裂迭代算法能够有效地求解二阶锥线性互补问题.

关键词: 模系矩阵分裂迭代算法 二阶锥 线性互补问题 收敛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酸盐还原菌(SRB)是腐蚀性最强,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腐蚀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SRB的状态与其参与的腐蚀过程密切相关,而SRB状态的快速测定仍是一大难题。SRB种群浓度和代谢活性的快速、准确测定,能够为揭示SRB在腐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实现微生物腐蚀状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将简要介绍本课题组在SRB种群浓度和代谢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阐述各类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检测性能,为后续SRB状态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实用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活性 种群浓度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铋系可见光催化海洋防污材料研究进展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污损是海洋工程材料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防污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铋系半导体材料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类新型光催化剂,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合适的禁带宽度,而表现出了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在海洋防污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铋系可见光催化防污材料和作用机理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在铋系半导体材料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污材料,基于铋系半导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防污技术有望在海洋防污领域中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关键词: 生物污损 可见光催化 钨酸铋 钒酸铋 碘氧化铋 防污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中GDGTs和长链二醇的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沉积物中星罗棋布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确切地记录了母源生物新陈代谢和有机组分运移转化的大量信息,常被用来重建古气候—环境变化。对利用边缘海沉积物中丰富的中心脂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厘清海洋沉积物中埋藏脂类生物标志物的"源—汇"过程是进行古气候—环境重建的前提。认为利用受早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的多项指标可以增加重建古气候变化结果的准确性。在受大河影响显著的边缘海,可以根据海洋沉积物中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标重建的古气候记录阐明古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海陆联动变化机制,以期为预测未来温度和降雨变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及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 长链二醇 有机质 源—汇 古气候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蓝点马鲛种群变动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1992—2012年黄渤海海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渔获量,利用实际种群分析方法推算了蓝点马鲛再生产成功率(Recruitment Per Spawner,RPS),并研究了其与黄渤海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关系。研究表明,蓝点马鲛RPS与SST于4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负相关性较强,于5月在海州湾与长江口附近负相关性较强,于6月在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负相关性较强,于8—11月在黄海西南部海域负相关性较强,以上相关性均达0.6以上(P<0.05)。根据负相关性较强区域的出现位置与时间,推测过高的SST抑制了性成熟成鱼产卵和当年幼鱼的摄食过程,从而影响次年的补充量,导致RPS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渔业的保护、管理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撑。

关键词: 蓝点马鲛 种群变动 实际种群分析方法 再生产成功率 海表面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高多态基因筛查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壳贝类经历了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环境适应能力,而基因组的高多态性被认为与其环境适应性有关。本研究利用栉孔扇贝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早期发育及成体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基因的多态性与表达特征。在栉孔扇贝基因组中共鉴定到了1 186个高多态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非均匀分布,并且在胚胎发育时期和成体组织中呈现出独特的表达特征。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多态基因可能为扇贝胚胎发育的可塑性和成体的环境适应性提供了分子基础。研究还发现2个多拷贝基因——mucin和C1qDC具有显著的高多态性,可能在免疫系统防御和清除病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高多态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多态性进行了联合分析,为解析扇贝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多态基因 适应性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研究进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呈整体变冷趋势,南北两极先后发育冰盖,地球由温室气候变为冰室气候,但是其变冷机制仍不明确。大气CO_2浓度降低和大洋环流模式改变均被认为与新生代气候变冷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两者的作用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由此存在各种假说,如BLAG假说、高原隆升-风化假说、构造隆升-碳埋藏假说、火山铁肥效应和岛弧隆升-风化假说及海道开合假说等,用以解释新生代全球变冷。围绕新生代气候变冷机制方面的争论,评述了过去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不同机制对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建立准确的新生代大气CO_2浓度演变序列、建立更加准确的地球内部排气和青藏高原隆升及海道开合时刻表、建立完善的风化指标体系、加强火山作用及其大洋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关键词: 新生代气候变冷 碳循环 青藏高原隆升 硅酸盐风化 火山铁肥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地层地球物理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CSCD

摘要:0引言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是研究扬子块体向东延伸及其岩相古地理的关键,也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是南黄海第1口全取心科学钻井,先后钻遇第四系—新近系,下三叠统青龙组,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和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坟头组和高家边组。该井是中部隆起上第1口钻遇海相中—古生界的钻井,同时也是整个南黄海海域目前钻遇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晚期增生过程的数值模拟:以那丹哈达为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与中国东北地区那丹哈达地体的野外构造解析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揭示了洋底高原和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强烈挤压引起俯冲带的应变集中,产生与阿尔卑斯型褶皱相关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冲断层,并伴随低级变质作用的构造折返过程。

关键词: 洋底高原增生 数值模拟 构造折返 那丹哈达地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俯冲板片熔融柱的数值模拟:上覆板块破坏及动力地形效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洋壳俯冲过程中温度、压力升高和密度差异,可导致俯冲板片熔融柱的快速上涌,并作用在上覆板块岩石圈地幔底部,从而导致岩石圈的破坏减薄以及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该过程类似于地幔柱对岩石圈的破坏作用。目前,对于俯冲板片熔融柱的形成及其对岩石圈破坏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地表动力地形变化与深部岩石圈破坏作用之间的响应关系依然不清楚。为此,本文将利用I2VIS有限差分方法,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以及能量守恒方程,通过给定材料参数和一定边界条件,计算揭示俯冲洋壳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下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俯冲板片熔融柱的过程,从而模拟再现该熔融柱对上覆板块岩石圈的破坏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导致的浅部地表地形变化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由俯冲的陆源沉积物以及洋壳形成的混合熔融柱垂向侵蚀岩石圈底部,造成岩石圈减薄。在熔融柱的横向侵蚀过程中,岩石圈地幔熔融范围增加,可达300 km。在地形变化方面,板块俯冲造成大陆前缘受挤压变形,引起构造变形,构造变形范围可达300 km。同时,与俯冲相关形成的熔融柱对岩石圈地幔底部的侵蚀作用逐渐增强,动力地形变化幅度增大,并持续抬升,最终可垂向抬升至4 km。动力地形的变化范围局限在300 km以内,这与岩石圈地幔的破坏范围保持一致。

关键词: 俯冲 熔融柱 岩石圈破坏 动力地形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