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及其质粒多样性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分析20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质粒携带特征,采用纸片法测定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碱裂解法提取细菌的质粒。结果表明16株以上菌株敏感的药物有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唑啉、多粘菌素B、强力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13株携带有质粒,携带的质粒为1~7个。细菌耐受药物的种类与是否携带质粒无关。只有携带质粒的菌株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和复方新诺明耐药。说明近期治疗禽霍乱应首选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唑啉、多粘菌素B、强力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质粒可能与对氟苯尼考、多粘菌素B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有关。


福建育成的超级稻品种苗期性状比较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秧苗特性是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的首要环节,为了解超级稻品种的苗期特征特性,2010年中季和2011晚季分别对福建省育成的4个超级稻品种的秧苗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干物质积累的因子进行了位序分析。结果表明:中季种植下各材料在苗高、单株茎数和叶龄等方面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在晚季种植下各品种在性状间差异则不明显。中季种植超级稻应选叶龄大的,叶鞘基部稍宽的,苗高和单株茎数适中的植株,而晚季则要挑选秧苗高的,叶鞘基部稍宽的,叶龄和每株茎数适中的植株。研究初步认为中季超级稻选育指标为叶龄4.67~5.07,叶鞘基部宽6.70~6.82 mm,苗高33.53~35.13 cm,每株茎数1.1~1.8;晚季选育指标苗高43.90~48.06 cm,叶鞘基部宽6.3~7.3 mm,叶龄7.76~8.10,每株茎数1.6~2.0。


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中国茶叶加工 》 2015
摘要:以九龙袍为鲜叶原料,对其在清香型颗粒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各主要内含成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至毛茶时,含量与鲜叶相比减幅分别达到9%、11%、16.8%;氨基酸含量在成品毛茶中比鲜叶显著高约20%,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样品在烘干毛茶样时审评分数最高。乌龙茶的加工工艺通过影响内含成分的变化带动茶叶感官品质的变化,从而形成清香型乌龙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绍兴鸭体重与体尺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1 260只12周龄绍兴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绍兴鸭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遗传差异的定量分析,探讨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公鸭的体重、体斜长、龙骨长、半潜水长、胸深、骨盆宽、胫长、胫围均显著高于母鸭(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绍兴鸭体重与龙骨长、半潜水长极显著相关(P<0.01),且公鸭体重还与体斜长、骨盆宽显著相关(P<0.05),与胸宽和胸深极显著相关(P<0.01)。从主要成分的特征根和贡献率来看,体重、体斜长、龙骨长、半潜水长和胫长对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建议今后对绍兴鸭的体型性状进行选育时至少应包括以上5个指标。研究结果为绍兴鸭选育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枇杷种质资源对叶斑病的抗性及其与叶片气孔的相关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在自然发病情况下,连续2年对168份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供试的枇杷种质资源病情指数为3.8~47.6。依据病情指数,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其抗性分为5类:8份资源表现为高抗,分别是木罗枇杷、大毛枇杷、栎叶枇杷、卓南1号、荔枝枇杷、龙早1号、塘头3号和港口11号,24份表现为抗病,82份表现为中抗,52份表现为感病,森尾早生和香城4号2份资源表现为高感。对不同抗病类型种质的叶片气孔特征与其抗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枇杷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和大小均与其抗性无显著相关。


借鉴台湾经验扶持福建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发展
《台湾农业探索 》 2015
摘要: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在促进民生发展、满足城乡食品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规模以下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占全省食品加工企业总数的97%,平均单位企业人数仅18人,说明福建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工艺落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以及融资难、用工难、创业难、盈利难等问题,为此提出借鉴台湾经验,从加大金融和财税支持,鼓励不同规模企业合作,引导发展地方特色加工食品,建立技术服务和食品质量安全服务平台,注重食品文化的传承与产品的创意等方面,提出扶持福建小微型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铁形态演变特征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澧阳平原杉龙岗遗址埋藏古水稻土与现代耕作水稻土铁形态、含量变化及剖面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铁形态变化与成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澧阳平原现代耕作水稻土与埋藏古水稻土铁形态及含量分别为:全铁31.61~35.10 g/kg和33.97~46.88 g/kg,游离铁8.88~13.92 g/kg和11.10~20.36 g/kg,无定型铁2.52~4.06 g/kg和2.64~3.35 g/kg,结晶态铁5.06~11.40 g/kg和8.46~17.43 g/kg。澧阳平原水稻土各形态铁含量除无定型铁外,其他形态铁含量总趋势为埋藏古水稻土>现代耕作水稻土,且古水稻土各形态铁分异明显。现代耕作水稻土全铁、游离铁、结晶铁含量均呈现随深度加深而增加趋势,而无定型铁则相反,且各形态铁含量波动性较小;埋藏古水稻土全铁含量随土层增深而增加,无定型铁含量呈现微幅增加趋势,但游离铁和结晶铁含量变化有异,PA剖面减少,PC剖面增加,埋藏古水稻土中各形态铁含量变化趋势多样。澧阳平原古水稻土的铁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不同形态铁在各土层变异较大,埋藏古水稻土铁富集明显。


主枝创伤处理对翠冠梨控梢促花保叶效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年生翠冠梨为供试品种,进行倒贴皮、环剥、环割等处理,探讨翠冠梨主枝创伤处理控梢、促花、保叶等效应。结果表明,翠冠梨主枝创伤处理,能有效抑制枝梢生长,缓和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着果率,增产效应明显;叶部真菌性病害发生较轻,病毒性病害却呈加重发生趋势;对梨叶早衰脱落具有一定减轻发生程度与延缓发生过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