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冷浸田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2年4茬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冷浸田由单季稻改制为水旱轮作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水稻(R-R)、春玉米-水稻(C-R)、紫云英-水稻(M-R)、蚕豆-水稻(B-R)4种轮作模式两年的水稻平均产量较水稻-冬闲模式(CK)提高5.3%~26.7%,其中C-R和R-R模式与CK差异显著.除M-R模式外,各轮作模式的年均经济效益较CK增加79.0%~392.4%,总产投比增加0.06~0.72个单位,均以C-R模式最高.水旱轮作模式均提高了水稻分蘖盛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轮作下水稻收获期的土壤锈纹锈斑丰度明显,尤其是R-R、C-R、B-R模式;各轮作模式下的耕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2 mm)数量均较CK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中团聚体(0.25~2 mm)数量(除M-R模式外)和微团聚体(<0.25 mm)数量则相反;各轮作模式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含量逐渐下降,而速效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C-R和B-R模式的土壤细菌数分别提高285.7%~403.0%,B-R的真菌数提高221.7%,R-R、C-R、B-R的纤维素菌提高64.6%~92.2%,B-R的固氮菌提高162.2%,差异均显著.冷浸田由冬闲-单季稻改制为C-R、R-R、B-R轮作模式,对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效果,土壤理化生化性状得到改善,表现出脱潜特征.
关键词: 冷浸田 水旱轮作 光合特性 土壤团聚体 土体构型 经济效益


历史上福建港口的茶贸之路
《福建茶叶 》 2015
摘要:茶叶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开始,我国发现利用野生茶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种茶、制茶技术,以及饮茶技艺不断发展,逐渐普及,并向外传播。世界各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技艺都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所以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誉。随着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对外交往,中国茶叶向世界各国的传播与扩散,首先传至周边国家,然后逐步走向世界。


不同季节茶园黄板悬挂高度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量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5
摘要:为明确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悬挂高度,分别在春季、初夏季节、盛夏季节和秋季开展了茶园不同悬挂高度黄板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诱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春季茶园和秋季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2 m;在初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2~0.2 m;在盛夏季节,茶园应用黄板诱集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的最佳悬挂高度为黄板距离茶树树冠蓬面0.4~0.6 m。


中国工程院朱英国院士一行莅临福建省南繁育种基地考察
《福建稻麦科技 》 2015
摘要:2015年4月1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在武汉大学李绍清教授、胡俊博士的陪同下莅临福建省南繁育种基地考察、指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谢华安研究员、我院院长助理郑家团研究员和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黄庭旭研究员等陪同朱英国院士一行详细查看了我院水稻研究所在福建省南繁育种基地展示的水稻新品种,谢华安院士向朱英国院士等一行详细介绍了展示的水稻新品种和后备的水稻新品种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包被抗原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以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区E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的间接ELISA方法。优化后确定最佳的抗原包被浓度为1.548mg·L-1,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的稀释度为1∶6 000。特异性表明,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禽流感、新城疫病毒、1型鸭肝炎病毒、胰腺型鸭甲肝病毒、禽霍乱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均未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平均变异系数都小于10%;敏感性达1∶3 200。该方法与以全病毒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相关性达到95.1%。利用该方法对237份来自福建省开产麻鸭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表明,其血清阳性率达77.9%,表明福建省开产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阳性率很高。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为鸭坦布苏病毒抗体检测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


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固体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为优化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固体发酵条件,结合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及培养温度3个单因素,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研究。以产孢量为指标,单因素试验确定初始含水量、初始接种量及培养温度分别为50%、5%、28℃。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含水量和温度与产孢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可得,当初始含水量为53%,初始接种量为7%,培养温度29℃时,产孢量达到4.04×109个·g-1,与实际值3.86×109个·g-1相近。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抗稻瘟病水稻新恢复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出抗病的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本研究以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水稻材料75-1-127为供体,以杂交水稻强恢复系蜀恢527、明恢86、闽恢3301和X5为受体亲本,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回交、复合杂交的选育方法,同时连续4年在稻瘟病重发区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最终获得了6份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新株系,其中2份表现抗稻瘟病,4份表现中抗稻瘟病,而不含有Pi9基因的株系材料均表现中感病及以上。结果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含有Pi9基因的株系的抗性水平明显优于不含有Pi9基因的株系。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效地培育了抗稻瘟病的水稻恢复系。


甘蔗新品种(系)闽糖97-301的选育与种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闽糖97-301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从CP65-357×崖城84-153组合中选育出的1个甘蔗新品种(系)。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糖97-301平均蔗茎产量124.013t·hm-2,比对照种增产7.86%。11月至翌年1月平均蔗糖分15.40%,含糖量19.094t·hm-2,比对照种增糖11.74%,是一个丰产、高糖且农艺性状优良的中茎甘蔗新良种。稳定性分析表明该品种适应性较广,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小;相关分析显示,有效茎数与株高(茎长)是影响该品种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对蔗茎产量贡献最大,高产栽培上可适当增加有效茎数和提高植株高度。


中国秸秆菌业循环开发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秸秆栽培食用菌是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之一。笔者归纳了秸秆菌业循环开发的栽培管理、发酵技术和多级循环模式研究现状。秸秆经多级循环有效利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了菇农的创收途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回报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条确实可行的新途径。剖析了当前秸秆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秸秆的创新利用技术是规划整个秸秆菌业循环开发系统的关键,从而建立秸秆资源的高效环保综合利用新模式,为秸秆菌业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