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罗非鱼的比较病理学及毒力基因谱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成鱼、稚鱼和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体内分别获得14株、4株和2株无乳链球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罗非鱼成鱼出现无规则游动,脑、眼眶、鳃和鳍条充血,眼球突出、白浊,内脏器官肿大、充血,以肾小管玻璃样变性、脑膜炎和心外膜炎等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特征;罗非鱼稚鱼体表无明显症状,但部分内脏器官呈现肿大、充血现象,以脾脏血管区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脑组织炎症反应较轻为其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此外,罗非鱼胃固有层内及稚鱼肝脏组织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观察到无乳链球菌在成鱼的脑、心脏以及稚鱼肝脏中增殖;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病变均不明显。PCR检测发现,各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谱相同,但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成鱼、稚鱼和自然携带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的病理学损伤差异显著。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比较病理学 自然感染 毒力基因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粘土对球形棕囊藻的消除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暴发藻华时多以囊体形态出现,但迄今缺乏囊体消除方法研究。本文在球形棕囊藻藻华暴发水域取样进行实验,比较了原土及不同改性材料制备的改性粘土对囊型球形棕囊藻的消除效果,并考察了水体pH、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磷(DIP)等在治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粘土经表面改性后对球形棕囊藻消除能力明显提高,对囊体亦有一定破碎作用,且改性粘土浓度越高,其除藻破囊效果越好;在有效消除囊体细胞情况下,添加改性粘土对水体中pH及DOC含量影响较小,但可以导致DIP水平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重(145.56±4.12) g的虹鳟45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0%、2.0%和4.0%的杜仲皮水提物。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肌肉pH45 min、pH24 h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肌肉pH下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0%和4.0%组(P<0.05),0.5%和1.0%组显著高于4.0%组(P<0.05)。3)各组间肌肉离心失水率、冷冻渗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4.0%组肌肉弹力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肌肉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1.0%组(P<0.05),4.0%组肌肉内聚性显著高于1.0%、2.0%和对照组(P<0.05)。5) 1.0%和4.0%组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肌纤维密度随着杜仲皮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5%、1.0%、2.0%和4.0%组之间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建议饲料中添加浓度为4.0%杜仲皮水提物以改善虹鳟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氮微生物对鳗草植株生长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的方法,初步探究了Bacilus firmus 3A,Thalassospirasp.4G,Bacillus hemicentroti S3-2Y和Bacillus jeotgali S3-4R4种固氮菌单株及其组合(按照1∶1∶1∶1比例混合,简写为Mix)共5个接菌处理组对鳗草植株的存活、生长、生理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5个接菌处理组鳗草植株的存活、生长、生理及根际土壤酶活力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改善,其中菌株4G(Thalassospirasp.)对鳗草生长指标的影响最显著,植株存活率、单株新叶面积和新茎节长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7.50%、66.56%和66.95%;菌株3A(B.firmus)处理组鳗草叶片中总叶绿素、类胡萝卜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67.94μg·cm~(-2)、9.90μg·cm~(-2)和103.72μg·g~(-1),分别是对照组的1.58、1.85和1.92倍;各处理组根际土壤中脱氢酶和脲酶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碱性磷酸酶对固氮微生物的响应不显著。总体促生效果表现为4G>3A>Mix>S3-2Y>S3-4R,其中菌株3A、4G在海草床生态系统恢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备进一步研制固氮微生物肥料的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高效固氮菌株功能与代谢调控及其在鳗草植株人工促繁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鳗草 固氮菌 促生效果 土壤酶活力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及环境磁学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黄河三角洲Z07孔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研究.通过结合沉积速率和古地磁长期变化数据,我们为该孔建立了较为精确可信的年代框架(1999-03—2006-06A.D.).环境磁学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与中国黄土的磁学特征相似,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SD)磁铁矿,超顺磁颗粒(SP)含量也较高.整体上,该孔沉积物磁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粒度和含量控制.岩芯磁性参数在2003年前后发生了系统变化.我们认为,黄河自2002年起进行调水调沙工程,黄河下游河道冲刷加剧,形成新的物质来源,河流输入的沉积物粒度变粗,输沙量增加,这一新的物质来源是造成Z07钻孔磁性参数发生显著变化的主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盐度胁迫下虹鳟和硬头鳟抗应激能力的比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上养殖抗应激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将虹鳟((52.14±7.22)g)和硬头鳟((54.38±6.32)g)幼鱼的环境介质从水温16℃、盐度30突降至温度(13、10和7℃)和盐度(27、24、21)的不同组合环境,在突变前(0h)和突变后2、6、12、24和48h采集幼鱼血清样品,分析其抗氧化酶活力、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含量,比较虹鳟和硬头鳟应对温度、盐度胁迫时的抗应激能力。研究发现:胁迫开始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和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4h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MDA含量出现了回升;虹鳟血清COR含量始终上升,而硬头鳟血清COR含量到在胁迫后期开始下降。上述指标在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度、盐度突变48h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仍处于应激状态。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多出现在胁迫12h内,对虹鳟上述指标的影响明显(P<0.05),对硬头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PX、COR影响明显(P<0.05);且硬头鳟血清CAT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虹鳟(P<0.05),MDA和COR含量则显著低于虹鳟(P<0.05)。而在温度、盐度无显著交互影响时,温度效应较盐度更加明显。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海上养殖遭遇台风暴雨天气时,硬头鳟抗应激能力强于虹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市场论坛 》 2019
摘要: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体制的发展,而我国的科技体制创新需要科研经费的管理支持。目前国家"放管服"的改革为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减少了诸多阻碍。这不但有利于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进行更好的管理,还将众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的提升。本文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管理现状中优势、劣势两方面以及"放管服"改革下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对策三大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和镁离子对大西洋鲑卵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地下水中添加K+、Mg~(2+)两种离子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下水中添加5 mg/L Mg~(2+),能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P <0.05)和仔鱼开口率(P<0.05)。K~+添加至8mg/L时不利于鱼卵生存(P<0.05),K~+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影响不明显(P>0.05)。K+与Mg~(2+)同时添加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率交互影响显著(P<0.05)。水中K~+添加量达到8mg/L时,添加10mg/L Mg~(2+)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鲑早期发育水体中K~+含量应低于9mg/L,Mg~(2+)含量应控制在15.54mg/L左右。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大西洋鲑 钾离子 镁离子 存活率 孵化 开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稀土元素主要通过交代碳酸盐矿物的Ca~(2+0进入碳酸盐格架,所以沉积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能够很好的指示沉积流体来源和古环境。常用的稀土元素指标包括稀土元素总量(ΣREE)、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以及La、Ce、Eu、Gd和Y等元素的异常指数。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含量可能受到硅酸盐矿物、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磷酸盐等非碳酸盐组分以及成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只有排除这些影响因素,才能用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指标来探讨流体来源和古环境。这要求我们采集新鲜剖面上的样品,并用适当浓度的弱酸进行分步溶样,提取适当的组分,避免样品中的非碳酸盐组分干扰原始沉积组分的稀土元素特征。不同的沉积水体和沉积相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特征:从太古宙到全新世的海相碳酸盐(岩)记录了LREE亏损、La正异常和高Y/Ho值的稀土元素特征;海底孔隙水的稀土元素特征则受氧化-还原条件、离子络合形式、孔隙流体来源的制约;热液流体具有LREE富集、Eu正异常的稀土元素特征;河水和湖泊有相对平坦的稀土元素特征。因此,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鞍山地区太古代构造样式及其数值模拟
《岩石学报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古宙地壳的构造样式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存在着垂向构造和水平构造两大不同的构造演化认识。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的辽东鞍山地区广泛出露太古宙TTG岩系、绿片岩相变质的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硅铁质沉积建造构成了典型的太古宙花岗-绿岩带。此外,花岗-绿岩带内丰富的构造变形记录,为探讨早期地壳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详细的野外宏观构造解析表明,鞍山东部白家坟、齐大山地区TTG岩系与(含铁)绿岩接触部位发育了陡倾滑韧性剪切带,代表了新太古宙地壳的垂向"穹脊构造"样式。基于I2VIS有限元差分方法模拟结果表明,鞍山地区花岗-绿岩带垂向构造成因应受控于新太古代末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造成的TTG上地壳岩石活化,粘度降低,密度变小,(含铁)绿岩建造与TTG岩石的密度差引起的拗沉作用。同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太古代垂向拗沉构造体制很可能是地球演化早期的一种壳-幔物质交换循环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花岗-绿岩带 太古代构造 拗沉作用 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