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MaPIP2-2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通道蛋白(AQPs)是细胞间和细胞内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对于植物细胞的水分稳态和胁迫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香蕉中克隆了一个水通道蛋白基因Ma PIP2-2。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846 bp,编码281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它植物中水通道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与拟南芥At PIP2-2和At PIP2-3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膜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能够在转录水平响应甘露醇、低温、Na Cl胁迫和ABA信号。这些结果表明Ma PIP2-2可能参与了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Ma PIP2-2基因的功能鉴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PIP 香蕉 克隆 亚细胞定位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绿金龟子肠道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Ca1菌体的抗菌成分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昆虫来源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药物先导分子,对铜绿金龟子幼虫肠道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Ca1菌丝体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活性跟踪,从其菌丝体的氯仿甲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主要成分1。利用高分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波谱技术,将该主要成分1鉴定为具有双重旋转对称结构的不饱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扎霉素(elaiophylin),具有显著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该类化合物为首次从昆虫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铅、镉单-及复合污染对11个空心菜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品种的空心菜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铅、镉及其复合污染对不同空心菜种子萌发率、幼苗根长、苗高及生物量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处理对空心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效应的品种差异,旨在为重金属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栽培空心菜的品种选择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铅、镉单一或复合污染对幼苗生长比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其中幼苗根生长对铅镉污染比种子萌发等指标更为敏感,因此将幼苗根生长作为评价重金属铅镉毒害的指标更为合理.随着铅、镉单一及铅镉复合污染浓度的加大,其对空心菜各品种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且同样浓度下,铅镉复合污染往往比单一重金属污染的抑制率更高,说明铅镉污染存在协同效应.其中,对空心菜各指标的综合抑制效应在铅、镉单一污染下最高达48.78%和42.84%,而在铅镉复合污染时最高达59.73%.另外,不同品种对铅、镉污染的敏感性不同,通过比较,区分了3个耐铅镉污染品种和2个铅镉污染敏感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蓝舌病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广东省牛羊蓝舌病(BT)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与2014年的4月~7月在广东省13个市的不同牛场和羊场随机采集716份血清样品。采用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对这些血清样品进行BT病毒(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TV抗体的阳性率为56.70%(406/716)。其中牛和羊BTV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69.62%(362/520)和22.45%(44/196),表明广东省牛羊普遍存在BTV感染,而且牛的感染率比羊高。通过对新生犊牛的BTV抗体跟踪,分析其母源抗体的存在以及其维持时间,结果显示新生犊牛能够获得7周以上的被动免疫保护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下甜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差异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最佳养分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密度(51282株/hm2)、中密度(61538株/hm2)和高密度(76923株/hm2)下,甜玉米鲜苞产量分别为9179、10285、11664 kg/hm2;氮磷钾养分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甜玉米收获期秸秆和籽粒总吸氮量分别为65.5、89.1、122.5 kg/hm2,总吸磷量分别为14.5、15.3、20.1 kg/hm2,总吸钾量分别为81.6、98.2、130.0 kg/hm2。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氮磷钾总吸收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三宝木枝条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花三宝木(Trigonostemon lutescens Y.T.Chang et J.Y.Liang)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从黄花三宝木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与正丁醇萃取部分共分离1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ent-kaurane-3β,16β-diol(1)、(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2)、palmarumycin JC2(3)、(±)-3-(3,4,5-trimethoxyphenyl)-1,2-propanediol(4)、赤式-愈创木基甘油-β-O-4′-松柏基醚(5)、苏式-愈创木基甘油-β-O-4′-松柏基醚(6)、3-hydroxymeth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1-(3,4-dimethoxybenzyl)-2-hydroxyethyl]phenyl}-2,3-dihydrobenzofuran(7)、ancistrocline(8)、hamatine(9)、东莨菪苷(10)和紫丁香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桑枝基料栽培毛木耳的试验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充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进行了以桑枝基料栽培毛木耳的实用技术研究。栽培基质配方中桑枝基料的质量分数为75%~80%,且桑枝基料中桑枝段的比率为1/3时有利于毛木耳的生长,生长速度可达1.96~2.69 mm/d。菌种瓶或菌袋装满培养基质后121℃高压灭菌2 h以上,或者100℃常压灭菌12 h,或100℃2次间歇灭菌(8 h/次),均可有效避免污染。在广东地区从5月开始出耳第1潮,至11月份可连续出耳多达15潮次,其中夏季是主要的出耳期,生物学效率可达80%以上;采用吊袋叉状口出耳、吊袋V型口出耳和站立出耳的出耳方式,毛木耳长势好,产量较高,不宜采用卧式一端或者两端开口的出耳方式。毛木耳生产期的产量呈现出前期和后期产量低,中期产量高的态势,后期产量低与受腐烂病、蚂蚁等病虫害的危害有关。试验结果表明,蚕区利用桑枝基料栽培毛木耳,特别是在夏季采用合适的出耳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关键词: 毛木耳 栽培基质 桑枝 基料配比 消毒灭菌 出耳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龙眼果肉的干酪乳杆菌发酵特性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鲜龙眼果肉接种干酪乳杆菌发酵后干酪乳杆菌活菌数、p H值、糖组分、有机酸组分、多糖、黏度、总多酚、ORAC值和色泽等变化。结果表明,鲜龙眼溶液营养丰富,干酪乳杆菌能在鲜龙眼汁中很好的生长,发酵12 h,菌量达到109 cfu/m L以上。蔗糖是龙眼果肉中主要糖组分,干酪乳杆菌能够很好地利用鲜龙眼中的蔗糖,将其转化为胞外多糖,导致发酵液的黏度明显升高。发酵12 h后,胞外多糖的含量高达1.5 g/100 g。同时,随着发酵的进行,乳酸菌含量逐渐升高,导致发酵液的p H明显下降。此外,乳酸菌发酵导致发酵液的总多酚含量和ORAC值出现明显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