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荔枝蒂蛀虫幼虫龄数及各发育阶段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
《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以幼虫蛀果为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荔枝蒂蛀虫幼虫龄数及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和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为该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方法】定期收集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荔枝蒂蛀虫幼虫,测量幼虫头壳宽度,对其进行频次分析,Crosby指数验证和曲线回归分析,以确定幼虫龄数。通过室内群体饲养的方法,测定了17~38℃区间8个温度梯度下荔枝蒂蛀虫各虫态和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并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对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根据荔枝蒂蛀虫幼虫头壳宽度频次分布图,其头壳宽度的频次分布可明显分为5个区域,说明其幼虫分5个龄期,符合Dyar定律。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092~0.120,0.140~0.206,0.217~0.319,0.356~0.523和0.582~0.728 mm。温度对荔枝蒂蛀虫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有明显影响,其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并符合线性回归模型。在20~32℃,荔枝蒂蛀虫可完成世代发育;在17℃时,该虫只能发育至3龄幼虫;在35℃时,蛹多不能羽化;在38℃时,卵多不能孵化。在20~32℃,其世代历期为41.16~19.34 d,蛹期为12.74~5.38 d,而产卵前期为4.75~4.22 d,温度对产卵前期无明显影响。在20~35℃,荔枝蒂蛀虫幼虫可正常发育,其1龄幼虫龄期为4.50~1.17 d,2龄幼虫期为2.09~1.40 d,3龄幼虫期为2.84~1.00 d,4龄幼虫期为3.41~1.18 d,5龄幼虫期为3.00~1.37 d,预蛹期为2.41~0.69 d。在17~35℃,荔枝蒂蛀虫卵可正常孵化,其卵期为7.73~2.09 d。【结论】荔枝蒂蛀虫幼虫分5个龄期,不同于前人所报道的4个龄期。在20~32℃温度范围内,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HbMADS4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高产的分子机制,通过抑制缩减杂交获得了在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和老态无性系胶乳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为进一步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对相关基因进行克隆。通过RACE方法克隆一个新的橡胶树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Hb MADS4),Hb MADS4全长984 bp,含有633 bp的阅读框,编码230个氨基酸。推测Hb MADS4蛋白分子量为23.71 ku,等电点为7.61,在N端含有典型的MADS-box结构域。构建Hb MADS4原核表达载体p Hb MADS4,将其转化E.coli,经优化条件后,在20℃,0.1 mmol/L IPTG诱导4 h的条件下,获得Hb MADS4融合蛋白。Hb MADS4的克隆和Hb MADS4融合蛋白的获得为深入研究Hb MADS4的功能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MADS-box转录因子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产沉香与白木香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比较及相似度分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XRD技术对国产沉香与白木香进行分析,建立国产沉香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对8批国产沉香药材和白木香进行X射线衍射,并按2θ进行相似度计算与分析。结果:通过对8批国产沉香药材和白木香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8批国产沉香的相似度在0.9096-0.9601之间,而白木香(0.7917)与沉香的相似度较低并且在X射线衍射图谱2θ为10°-20°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可用于国产沉香药材的鉴定与分析,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发展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为优化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提高蔬菜流通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广东省3种蔬菜流通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探索阻碍广东省蔬菜流通效率提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广东省蔬菜流通模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蔬菜流通模式和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具有符合现实生产需要、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及有稳固的发展基础等优势,成为目前广东省主要的蔬菜流通模式;以超市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减少了蔬菜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是未来蔬菜流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具有强大的平台基础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将以其优质、便捷的服务成为广东省未来蔬菜流通的重要模式。【建议】构建以销售终端数据和订单信息为依据的"对接供应链"蔬菜流通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快蔬菜流通的标准化进程,加快蔬菜流通设施建设、降低蔬菜流通成本,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促进广东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携带FMDVDNA疫苗重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携带FMDV DNA疫苗重组沙门氏菌口服免疫可行性,PCR扩增O型FMDV主要抗原基因VP1,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 IRES,将构建的质粒p IRES-VP1体外转染BHK-21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VP1基因的表达。通过氯化钙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 IRES-VP1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2266,构建2266(p IRES-VP1)重组菌,并以108、109、1010CFU的剂量口服免疫小鼠,2周后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以研究重组菌在小鼠体内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并通过将重组菌进行体外传代,研究重组质粒在体外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08、109CFU剂量免疫小鼠成活率为100%,1010CFU剂量口服小鼠出现扎堆现象,且行动迟缓。重组菌体外连传8代以及免疫小鼠后从脾脏和肝脏分离鉴定表明,重组菌2266(p IRES-VP1)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家禽视黄酸诱导基因-Ⅰ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是细胞质内识别病毒双链RNA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诱导宿主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进而产生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目前对人、小鼠、猪等哺乳动物细胞中RIG-Ⅰ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较为深入,对家禽RIG-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鸭和鹅的RIG-Ⅰ相继被研究。鸭和鹅RIG-Ⅰ的发现、结构特点、组织表达及其抗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类病毒作用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将为禽类抗病毒和免疫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