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营凹陷石村断层下降盘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营凹陷石村断层下降盘古近系沙三段—沙二段为研究对象,综合钻井、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演化等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滩坝亚相,物源主要来自广饶凸起和鲁西隆起。沙二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和滩坝亚相。受广饶凸起物源供给影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南部以来自鲁西隆起的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从沙三段2砂组—沙二段1砂组,研究区沉积充填总体呈现退积—进积式。断层活动性、古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强度等对研究区沉积发育及演化具有主要控制作用。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主控因素 沙三段—沙二段 石村断层 东营凹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革胡子鲶的鰤诺卡氏菌感染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诺卡氏菌病感染多种养殖鱼类,且病程漫长,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危害。试验于池塘养殖的革胡子鲶中发现了结节病,病鱼体色发暗,偶有皮肤溃烂,肾脏、肝脏等内脏出现结节状病变。组织压片发现典型的肉芽肿结构,通过抗酸染色可观察到大量染成特异深红色的菌体成团存在。组织切片观察到在肾脏、肝脏、脾脏等器官均有结节病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从肾脏等组织分离到菌落形态一致的细菌,经回归感染能在健康鱼体内复制出典型的结节症状。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菌株为鰤诺卡氏菌。故革胡子鲶的结节病由鰤诺卡氏菌感染所致,这是该菌感染革胡子鲶的首次报道,或与其养殖模式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维TTI介质中的纯准P波方程及求解方法(英文)
《Applied Geophysics 》 2017 SCI CSCD
摘要:以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ertical Transversely Isotropic,简称VTI)介质中纯准P波方程为基础,通过投影变换推导出倾斜横向各向同性(Titl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简称TTI)介质中的纯准P波方程,该方程从根本上消除伪横波的影响。方程形式简单并且在δ>ε的情况下仍能稳定求解。文章还给出TTI介质中纯准P波方程数值求解的高阶有限差分格式并推导对应的稳定性条件,依据完全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简称PML)的分裂思路给出TTI介质中纯准P波方程的PML吸收边界条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本文推导的纯准P波方程能更好地描述TTI介质中的准P波,文章给出的正演算法也能够准确模拟TTI介质中准P波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 TTI介质 纯准P波方程 高阶有限差分 PML边界条件 BP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材料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不锈钢海水腐蚀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几种合金元素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以及不锈钢在海水中发生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等4种主要腐蚀类型的机理,并对不锈钢防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种鱼类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旨在研究鱼类标志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08尾体长(18.54±2.04 cm)、体重(109.04±36.36 g)的草鱼,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超声波标志组、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标志组、荧光标志组、切鳍标志组、T型标志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尾草鱼,并在标志后的1、7、15 d从每个重复组随机选2尾草鱼进行抽血检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最大,标志后1 d草鱼血清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浓度显著性升高,氯离子浓度在标志后7及15 d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标志后15 d球蛋白浓度降低,但仍然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IT标志、切鳍标志及T型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相对较小,PIT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7 d氯离子浓度显著性升高,15 d后恢复正常;切鳍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1 d甘油三酯浓度显著性下降,7 d后恢复正常;T型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1 d谷草转氨酶浓度显著性升高,7 d后恢复正常;荧光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最小,标志后所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志适用于大规模标志,标志后即可放流;PIT标志、切鳍标志和T型标志对草鱼的生理状况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在标志后至少暂养7 d再放流;超声波标志后草鱼至少暂养15 d,待其伤口愈合,消除标志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后再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种分布模型在海洋潜在生境预测的应用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的栖息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联性一直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海洋物种分布、潜在适宜性生境评价等研究,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及制定渔业管理措施等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包括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本文对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回顾了物种分布模型在预测海洋物种潜在地理分布研究中的开发与应用,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统计模型在海洋物种潜在分布预测中的研究实例.比较各种选取变量和模型验证方法,认为赤池信息准则对于选取模型变量具有优势,Kappa系数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验证模型精度中应用最广泛.阐述了物种分布模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海洋生物生理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机理模型将是今后物种分布模型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海洋物种 统计模型 机理模型 模型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山湾近海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的测定
《中国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测定乳山湾近海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PNR)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前后溶解无机氮(DIN)含量显著下降,表明体系中存在DIN损失,且损失的溶解无机氮含量与硝化总量的比值为2.72%~40.02%.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培养过程中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trite reductase gene,nirK)的表达情况,发现氨氧化古菌(AOA)和好氧氨氧化细菌(AOB)均有nirK基因的表达,表明硝化微生物的反硝化过程(ND)是导致无机氮损失的原因之一.若仅根据测得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估算乳山湾近海沉积物的潜在硝化速率会低估PNR(C0和C2 2个站位,考虑ND过程得到的总PNR分别是未考虑ND过程的15.9倍和22.1倍,而对于AOA的PNR则是22.3倍和46.1倍),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将体系中损失的无机氮计算在内.
关键词: 乳山湾 潜在硝化速率 硝化微生物的反硝化过程 亚硝酸盐还原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春、秋季南黄海16个站位的生物样品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共鉴定出99种浮游动物,其中春季68种,秋季78种。除浮游幼虫外,种类较多的类群是桡足类(34种,占总种类数的34.3%)、水螅水母(13种,13.1%)和端足类(5种,5.0%)。春季优势种为夜光虫(Y=0.259 7)、桡足幼体(Y=0.135 3)、拟长腹剑水蚤(Y=0.060 8)和伪长腹剑水蚤(Y=0.022 4),秋季时桡足幼体(Y=0.335 9)、伪长腹剑水蚤(Y=0.115 7)、强额拟哲水蚤(Y=0.053 3)、桡足类无节幼虫(Y=0.051 4)和拟长腹剑水蚤(Y=0.041 0)是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 555.1 mg/m~3,秋季为425.8 mg/m~3。春季平均丰度为9 551.4个/m~3,秋季为2 103.7个/m~3。秋季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结果皆比春季的高。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温度和水深相关性更高;丰度和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和水深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南海北部溶解碳水化合物浓度分布
《海洋环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18H12N6)方法对2015年6月采集的南海北部表层海水,以及珠江口东侧S断面进行了碳水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明,溶解单糖(dissolved monosaccharide,MCHO)、溶解多糖(dissolved polysaccharide,PCHO)及溶解总糖(total dissolved carbohydrate,TCHO)的浓度范围分别是0.22~13.66,1.51~21.02和2.63~26.24μmol C/L。表层海水MCHO、TCHO和PCHO具有相似的分布特点:近岸高,远海低;高值区大多分布在近岸受陆地影响较大的海区。S断面分析表明,该区域海水分层明显,MCHO、TCHO和PCHO分布较为相似,上层浓度高于下层浓度,浓度最高值出现在上层海水,部分站位受珠江冲淡水影响较大。表层海水的Chl a(chlorophyll a)与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浓度分布大体上也呈现类似特点,不同之处在于水平分布方面Chl a的浓度分布与盐度分布更为类似,垂直分布方面在真光层以下Chl a与DOC的浓度分布无高值区。同时结果也表明二者的浓度分布对MCHO、TCHO和PCHO的分布有较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ka以来罗斯海陆架岩心沉积学记录及古海洋学意义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取自罗斯海陆架的JB04岩心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粒度、有机碳等测试,结合沉积物粒度组分因子分析,研究该岩心的沉积学记录,探讨其古海洋学意义。结果显示:JB04岩心沉积物的底部年龄为15ka;沉积物粒度组分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环境敏感粒级,分别代表正常冰海沉积、低能海洋沉积和高能海洋沉积;综合沉积物岩相及沉积物组成特征,可以将岩心分为4段,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主要受冰盖刮蚀影响的冰盖下沉积、属低能海洋环境的冰架下沉积、属高能海洋环境的冰架前缘沉积和主要受冰山影响的季节性海冰区沉积。该岩心的沉积地质记录及其古海洋学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的海洋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