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海州湾方氏云鳚体长与体重分布特征及其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于年间差异,春季肥满度小于秋季;体长和肥满度在海州湾分布均是西南部大于东北部,但秋季肥满度分布则与此相反。调查的方氏云鳚群体基本符合正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体重特征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与气候、摄食强度、性成熟比例与捕捞压力等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特征。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体长、体重关系参数的时空变化,以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精确参数。

关键词: 方氏云鳚 体长分布 体重分布 体长–体重关系 肥满度 时空异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轭亚油酸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共轭亚油酸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用不同含量的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替代鱼油,CLA添加水平分别为0%(CLA1)、1.5%(CLA2)、3%(CLA3)、4.5%(CLA4)和6%(CLA5),对日本沼虾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营养实验。实验虾的初始均重为(0.102±0.0024)g,每组设5个平行。结果显示,随着CLA含量的增加,各组虾的增重差异不显著,但存活率却有降低趋势,其中CLA5组存活率显著低于CLA1组;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随着CLA水平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其中CLA1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当CLA含量超过4.5%(CLA4)时,日本沼虾肝胰腺中MDA含量显著增加;随着CLA水平的增加,血浆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肉碱脂酰转移酶(CPT1)m RNA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波动性,均在CLA4组达到最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m RNA表达水平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CLA4组ACC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研究表明,CLA的添加对日本沼虾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CLA添加对虾的生长性能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添加水平较高时(6%)会降低虾的存活率。

关键词: 日本沼虾 共轭亚油酸 生长 抗氧化能力 脂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亚麻酸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麻酸(C18∶3n-3,LNA)作为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甲壳动物生长、免疫保护和抵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LNA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试验配制LNA含量分别为0(L0,对照)、0.5%(L0.5)、1.0%(L1.0)、1.5%(L1.5)、2.0%(L2.0)和2.5%(L2.5)的6种等氮等脂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0.12±0.01)g日本沼虾幼虾8周。每种饲料投喂5个水族箱(重复),每个水族箱放养50尾试验鱼。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水族箱选取10尾试验鱼进行24 h氨氮(水体总氨氮浓度为36.6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均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LNA的含量在肝胰腺和肌肉中都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饲料中LNA含量的增加,日本沼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L1.0组达到最高值。L0.5、L1.0、L1.5、L2.0和L2.5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CP)活力以L1.0组最高,但L1.0和L1.5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肝胰腺溶菌酶(LYZ)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L1.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4 h氨氮胁迫后,L0.5、L1.5、L2.0、L2.5组的肝胰腺M 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且以L1.5组M D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肝胰腺SOD活力和T-AOC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5组SOD活力达到最高,L1.0组T-AOC达到最高;肝胰腺GSH-Px活力以L0组最高,但与L1.0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肝胰腺SOD活力为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LNA需要量为1.19%。综上,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1.0%~1.5%)能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缓解氨氮胁迫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日本沼虾 亚麻酸 生长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氨氮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春季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和来源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5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探讨长江口春季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源硅(BSi)4类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来源。结果表明:2015年春季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TN、TP和BSi平均含量分别为0.315%、0.041%、0.066%和0.450%,其中,沉积物中TOC、TN受到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输入双重影响,且海洋自生组分的贡献较大,二者空间分布均呈现南部分布最高并沿西北方向递减趋势;TP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并呈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BSi来源于生物沉积,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趋势。与2007年相比,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含量降低,东南外海区域替代浑浊区域成为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最高区域,且陆源输入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贡献趋于减弱。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生源要素 分布 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鱼类生态类群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3、5、7、9和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渔业资源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州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及其季节变化。本次调查共采集96种鱼类,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选取其中的58种鱼类(其生物量之和占所有鱼类总生物量的95%以上),依据适温类型、产卵类型、摄食类型和洄游类型四个方面,对生态类群进行划分和研究。研究表明,从适温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暖温性鱼类的生物量和种类数均超过总数的40%,占首位,其次是暖水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从产卵类型来看,海州湾鱼类以浮性卵鱼类和黏着沉性卵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17%和31.19%。从摄食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均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5.17%和65.42%。从洄游类型来看,海州湾洄游鱼类(包括长距离洄游和短距离洄游)的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7.25%和57.11%。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生态类群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其变化规律与生态类群基本一致。

关键词: 海州湾 鱼类群落 生态类群 优势种 种类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带(OMZ)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洋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通常是指大洋水体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层,一般在水深200~1000 m之间,其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导致的溶解氧消耗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对OMZ的浓度及水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DO低于20μmol/L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海域面积可占全球大洋面积的8%,水体体积可达大洋体积的7%,分布的主要区域包括东北太平洋(ENP)、东南太平洋(ESP)、阿拉伯海(AS)和孟加拉湾(BB)等海域。OMZ在全球海洋氮循环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那里不同化学形态的氮(NH_4~+、NO_2~–、NO_3~–、N_2O、N_2)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多种复杂反应。在OMZ的上部混合层,硝化作用将NH_4~+转化为NO_3~–,但在OMZ核心区主要进行着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过程,可以将NO_3~–、NO_2~–和NH_4~+转化为气态氮(如N_2、N_2O),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洋生物可利用氮含量更加不足。大洋OMZ区的存在不仅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分布、多样性,而且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迁移行为,但低氧区并不意味着是生物的贫乏区。同时,OMZ有利于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影响Fe、Mn、S等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元素的迁移与转化。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大洋OMZ对全球物质循环、大洋生态系统和极端环境下生物演化过程有重要作用,但对大洋OMZ可能带来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仍然很有限,目前亟须深入探讨大洋OMZ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 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效应 大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孔喉结构建立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以松南中央坳陷泉四段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是识别储层"甜点"的基础,也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国内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为此,以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孔喉小、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储层渗透性主要由占小部分体积的最大孔喉半径所控制,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所占比例越高,致密储层的渗透率(K)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在此基础上,由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出发,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分类4类,其中,石油能够充注至Ⅰ—Ⅲ类致密储层,且Ⅰ类致密储层(K为(0.1~1.0)×10~(-3)μm~2)品质最高,可视为储层"甜点"。

关键词: 孔喉结构 评价方案 致密砂岩储层 泉四段 松南中央坳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关键词: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年间变化 黄、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食欲素B的体外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认识食欲素(orexin)编码的多肽orexin B对半滑舌鳎摄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半滑舌鳎orexin B/pET-32a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分子标签的orexin B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大小为21.14 ku,在温度37°C条件下以1.0 mmol/L的IPTG诱导6 h的orexin B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3.5%,并主要分泌于上清液中。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获得的orexin B重组蛋白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的半滑舌鳎orexin B重组蛋白。离体孵育实验表明,orexin B重组蛋白能促进下丘脑神经肽Y(NPY肽)的分泌和NPY,orexin mRNA的表达,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在激素和基因水平上调控下丘脑摄食相关神经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orexin B蛋白的批量制备及高效促食生物制剂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半滑舌鳎 Orexin B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miR-200a和miR-200b前体克隆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iR-200a和miR-200b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克隆了半滑舌鳎miR-200家族的miR-200a和miR-200b的前体序列,长度分别为82和88 bp;用The mfold Web Server和Clustalx1.83软件对其前体序列进行了二级结构和同源性分析,miR-200a和miR-200b都具有典型的颈环结构,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miR-200a和miR-200b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肝脏、肠、脾脏、头肾、后肾、鳃、血液、脑、皮肤、肌肉、胃、心脏和卵巢)中均有表达,miR-200a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miR-200b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miR-200a和miR-200b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半滑舌鳎后不同时间点的4种免疫相关组织(肝脏、肠、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呈现出先上调后下降的规律,但表达达到峰值的时间点有所不同。miR-200a在肝脏和脾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鳗弧菌感染后6h,在肠和头肾中则是鳗弧菌感染后12h,miR-200b在肠、脾和头肾中均在鳗弧菌感染后12h达到表达高峰;miR-200a和miR-200b在脂多糖(LPS)、肽聚糖(PGN)、葡聚糖(WGP)、聚肌胞苷酸(poly I:C)4种病原模拟物刺激后的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中呈现出上调表达趋势,其中Poly I:C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后miR-200a上调表达趋势明显,6h的表达量为0h的9倍,在WGP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后miR-200b上调表达趋势明显,2h的表达量为0的9倍。研究结果为揭示miRNA在半滑舌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miR-200a miR-200b 前体克隆 荧光实时定量PCR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