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山东半岛近海不同粉砂粒级含量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沉积学意义

海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海沉积物类型以泥质沉积为主,但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极细粉砂、细粉砂与黏土组分的含量变化一致,表明了其相似的沉积动力学行为。粗粉砂组分的含量空间变化最大,在山东半岛的北部泥质条带、东部"泥楔"和南部近岸具有明显的高含量,其含量与其他各粉砂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分与分布规律,可以证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以黄河携带物质为主,但流入本区的一些中小型河流也明显提供了部分物源,只是其提供物质的扩散范围有限。结合水动力分析和物理海洋学等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造成不同粉砂组分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受物源、区域水动力学条件、局部地形(底形)等因素控制。另外,还发现了山东半岛"泥楔"沉积物的粗粉砂组分含量偏高、现代沉积速率也偏大,这些现象在空间上与"海洋锋面"位置一致,对于海洋锋面的沉积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

关键词: 粉砂 空间差异性 粒度分级 海洋锋面 山东半岛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斜带髭鲷(Hapaologenys nitens)和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旨在从行为学角度为优化种苗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斜带髭鲷回避红色底质,对黑色底质的选择则是随着生长而逐渐增加,1 cm体长组的隐匿习性最强,为50.67%;2 cm和3 cm组的隐匿率分别为40.67%和35.33%;4 cm组仅25.00%。1 cm组的顶流率为3.35%,4 cm达71.65%。1 cm和2 cm组在1 760~2 210 lx照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41.67%和35.00%,在39~59 lx为8.33%和16.67%,4 cm组在38~53 lx的分布率达41.67%,在2 780~2 980 lx仅为8.33%。体长1 cm的紫红笛鲷喜栖息于白色底质,约占总群体的61.00%,随着生长,对黑色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4 cm组对白色底质无选择,而对黑色底质的选择达到63.67%。1 cm组的隐匿百分率为55.67%,4 cm组仅为25.00%。在流速1 cm/s的情况下,趋流率比较低,为50.00%左右,1 cm组在流速3 cm/s时的趋流率最高,达到98.67%;1 cm组的顶流率为96.65%,3 cm和4 cm组的顶流率仅为6.65%和3.35%。研究表明,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行为特征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变化。

关键词: 斜带髭鲷 紫红笛鲷 早期发育 行为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色和生长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关键词: 盐藻 卵形鲳鲹 体色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流体逸散管道地震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海洋地质前沿 2017 CSCD

摘要:流体逸散管道是深部流体向上运移所形成的通道,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由地震资料显示,流体逸散管道主要由根部、过路区和末端3部分组成。由于形成机制、起源和流体成分的不同,其组成三要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流体逸散管道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水力压裂是文献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关流体逸散管道形成机制的解释,但是,随着地震勘探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水力压裂不足以解释所有类型的流体逸散管道,还存在其他的成因机制,包括流化侵蚀作用、局部空洞坍塌及同沉积模式等。从流体逸散管道组成三要素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类型流体逸散管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其4种成因机制下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流体运移 流体逸散管道 地震反射 水力压裂 流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OBS数据转换横波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减小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多解性的同时提供了更丰富的地下信息,可以从量化的意义上真正实现岩性勘探.由于地壳结构的复杂性及转换横波的特殊性,南黄海地壳结构研究中基本未涉及横波.本文使用南黄海OBS数据,在不同剖面上对比分析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基于纵波理论模型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射线追踪和走时试算,识别并拟合了来自不同地层的转换横波震相.研究表明,北部坳陷中主要发生了PPS转换,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层底界面.千里岩隆起区除了发生转换界面为陆相沉积底界面的PPS转换还有转换界面为海底的PSS转换.断层活动引起岩石破碎,高波速比特征的断层边界为胶莱盆地在海上部分的边界圈定再添证据.千里岩地区高速地层成分含有花岗岩,其纵横波速比为1.67~1.68;推测北部坳陷中的海相沉积北-南地层不同,依次为碳酸盐岩及砂岩两类地层.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转换横波 南黄海 V_P/V_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的生长比较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和2015年,将试验池塘分隔成2000m2的单个池塘,分别养殖3种来源的三疣梭子蟹:自然海域捕获的越冬蟹经室内暂养(称越冬种群)、首次放流的Ⅱ期幼蟹(增殖种群)和自然海区第一批抱卵蟹繁殖的Ⅱ期幼蟹(自繁种群),研究了同生态条件下池塘养殖梭子蟹的存活和生长,为评估莱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提供参考。2014年越冬、增殖和自繁3个种群幼蟹的放养时间依次间隔20d,以3个种群梭子蟹作为类轴,分别以全甲宽及体质量为x、y轴进行二维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步养殖10d、20d时,可以直观区分出3个种群梭子蟹;同步养殖30d,参照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只能区分自繁种群与越冬种群;同步养殖40d,自繁和增殖种群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逐步接近越冬种群,无法对3个种群进行有效区分。自繁种群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2015年,增殖和自繁两个种群同规格同步养殖15、30、45d和60d时,自繁种群平均全甲宽和平均体质量高于增殖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能以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鉴别种群,自繁种群的成活率亦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本研究结果为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不同种群 同生态 养殖对比 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林来源内生真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MA-229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分离自红树林植物榄李新鲜叶片中的内生真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MA-229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新化合物1(22-epi-aflaquinolone B)和4个4-苯基-3,4-二氢喹啉酮类化合物(2~5)以及4个喹诺唑啉酮类化合物(6~9)。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且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定了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这些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卤虫致死活性和抗菌活性,其中新化合物1有明显的卤虫致死活性(LD50值为1.73μmol/L),与阳性对照活性相当。化合物1对农业病害菌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2μg/mL),化合物6对农业病害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6μg/mL)。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杂色曲霉 喹诺唑啉酮 卤虫致死活性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年春季Wyrtki急流变异及成因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际观测海流数据对2013年赤道印度洋上层Wyrtki急流(WJ)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WJ在2013年呈现明显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WJ强度略强于同年秋季WJ。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也同样验证此结论,而这与气候态WJ的演化特征相反。在气候平均态下,印度洋春季WJ强度远弱于秋季WJ强度。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数值模式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WJ异常加强与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变化密切相关,而春季海表风场的变化主要归因于2013年春季异常增强的季节内振荡(ISO)事件,发生在2013-05的ISO对流位相是导致春季印度洋海表西风异常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揭示了中小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更长时间尺度海洋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

关键词: Wyrtki急流 季节内振荡 印度洋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营养盐限制对网状原角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是能够形成有毒赤潮的海洋甲藻之一,所产毒素为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该藻在全球很多海域中普遍存在,其生长与产毒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海域差异性。以分离自我国北黄海海域的网状原角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和营养盐(N、P)限制对该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和营养盐限制对藻细胞的生长和产毒均有影响,但营养盐限制影响更为显著。较低的温度更适宜P.reticulatum的生长,15℃时无营养盐限制的L1-Si培养基中藻细胞生长最好。营养盐限制尤其是P限制能够显著降低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P<0.01),缩短藻细胞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持续时间。所有温度下N、P限制均有利于藻细胞内毒素累积,15℃P限制培养基中单个藻细胞中YTX毒素最高,达到92.6 pg/细胞,分别是相同培养温度下N限制和L1-Si中藻细胞毒素含量的3.8倍和7.1倍。温度变化对N和P限制下藻细胞毒素含量影响不同:在5—1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N限制培养基中藻细胞YTX含量增幅逐渐下降,而P限制条件下反之。在所有培养条件下,滤液中毒素含量在稳定期后开始增多,与L1-Si相比,N、P限制不利于毒素的释放。高温能促进L1-Si培养基和N限制培养基中毒素的释放,但对P限制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网状原角藻 营养盐限制 温度 虾夷扇贝毒素 北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天然气工业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但仍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为此,通过综合分析成藏地质要素,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结果,研究了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其油气成藏过程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的演化特征、储集体的储集性能以及异常高压等因素的共同控制;②深层古潜山主要存在2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早期成藏模式,即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末期—新近系馆陶组末期生成的低熟—成熟油气在浮力和水动力驱动下,向上倾方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侧向油源—缝洞储集—常压充注—早期成藏"的特征,而另一种则是晚期成藏模式,即新近系明化镇组以来生成的轻质油和天然气在异常高压驱动下,向下或侧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顶侧油源—缝洞储集—高压倒灌—晚期成藏"的特征。结论认为:寻找与高成熟烃源岩接触的深层古潜山圈闭应成为该区富油气凹陷重要的勘探策略。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古近纪 深层古潜山 优质烃源岩 优质储集体 异常高压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