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杀鲑气单胞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铁载受体(ferric siderophore receptor,fst 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过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将fst A基因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MD18T-fst A并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该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扩增所得标准曲线为y=-4.255 2x+39.644,相关系数R2为0.988;熔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单一的特异峰。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为35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进行了检测,待检样品均呈阳性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定量的优点,可用于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诊断及定量检测。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fstA基因 SYBR-Green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笛鲷仔、稚鱼异速生长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态学和传统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孵化后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仔、稚鱼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红鳍笛鲷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以17日龄为红鳍笛鲷仔、稚鱼的区分时期,结果表明,红鳍笛鲷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吻长为等速生长,口宽、眼径和头高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和体高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部和尾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体高和躯干长为正异速生长,头长和尾长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红鳍笛鲷背鳍、腹鳍、尾鳍为正异速生长,胸鳍为等速生长,稚鱼期臀鳍为正异速生长,腹鳍、胸鳍和尾鳍为等速生长,背鳍为负异速生长。红鳍笛鲷这些关键器官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挑战和适应纷繁变换的外界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 红鳍笛鲷 早期发育 仔、稚鱼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草鱼与中国4个草鱼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比较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了一批体色呈金黄色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产上俗称金草鱼。为了解金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利用15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金草鱼群体与中国草鱼群体(长江水系的沅江群体、宁乡群体、洪湖群体和珠江水系的西江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5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63~0.939。金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662]低于中国草鱼群体[HE=0.852~0.885]。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显示,金草鱼群体与沅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属于高度分化(0.15

关键词: 草鱼 遗传结构 微卫星 遗传距离 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壳体附着物去除切削工具选择及工艺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去除鲍壳体上石灰虫遗管、藤壶与寄生褶牡蛎等附着物,分别采用手持电磨(铣削)、多功能修边机(锯割)与砂轮机(切磨)等不同切削方式的电动工具进行鲍壳附着物去除试验。对比各组的去除效率与存活率,分析不同切削方式去除附着物后鲍感官品质的差异,选出合适工具。在此基础上,先后配置不同刀具(6 mm柱形圆头、6 mm锥形圆头与6 mm锥形尖头旋转锉)与设置不同转速(17 000、20 000、23 000、26 000与30 000 r/min)对工具参数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铣削方式的手持电磨去除附着物工作性能稳定,不易损伤鲍壳,存活率高;电磨配置6 mm锥形圆头旋转锉,可去除鲍壳沟槽内附着物;电磨设定转速为20 000 r/min,综合去除速率达72.69头/min,鲍加工后存活率达98.87%,加工后鲍感官品质(壳体完整度、附着物残留与鲍活力)评分分别为9.85、9.72与9.81。研究结果可为鲍壳体附着物去除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铣削 技术 优化 壳体附着物 去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江苏省刺网渔业生产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其生产范围会相应往北部和南部水域适当扩大;年初主要集中在吕四渔场,年末集中在大沙渔场;伏休前生产范围最广,伏休后生产范围有所收缩。另外,刺网捕捞主要渔获为价值较低的小个体鱼类和虾类,传统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低。由于刺网网目尺寸偏小,加上拖网、张网和多重刺网的泛滥使用,对渔业资源补充造成危害;刺网已经失去了传统上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优良特征,建议管理部门重新考虑相关管理策略,开展针对各个渔业种群进行差别化精准管理研究。

关键词: 江苏 刺网 渔业生产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代谢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栉孔扇贝 蓄积能力 生物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杂交鲟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关键词: 精氨酸 杂交鲟 消化酶 肠道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硅氧烷离子液体用于快速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

分析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成了聚硅氧烷键合离子液体[PSOMIM][NTf2],并将其用作快速气相色谱柱的固定相。初步探索了采用短柱及小内径毛细管柱(3m×75μm i.d.)时的分离性能及固定相膜厚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与常规柱(8m×0.25mm i.d.)相比,在不损失分离度的前提下,分离速度可提高1~6倍;当膜厚为0.056μm时,可以将分离速度提高2~4倍。实验结果表明,聚硅氧烷键合离子液体固定相可以有效弥补由于缩短柱长所导致的分离度减小的问题,在快速气相色谱固定相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离子液体聚硅氧烷 气相色谱 固定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15年4-6月对该江段鱼类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于5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52.78%。按生态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总种数的88.89%,江湖洄游鱼类占总种数的11.11%;按栖息空间划分,底栖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0.00%;按摄食类型划分,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4.44%。鱼类优势种为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占据较大比例,大型鱼类比例偏低、规格偏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2.114、3.476、0.248和0.670。与历史资料相比较,鱼类优势种的数量占比降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为稳定,但个体小型化现象依然存在,渔业资源仍有衰退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确保安庆江段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长江安庆段 春季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株南极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及其中3株的蛋白磷酸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极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环境特点,使得极地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新颖性与多样性。采用3种选择性培养基的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得到4株真菌菌株,经过形态学、18s r DNA-ITS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NJF1、曲霉Aspergillus sp.NJF3、枝孢霉Cladosporium sp.NJF4和Cladosporium sp.NJF6;对其中的曲霉NJF3、枝孢霉NJF4和NJF6等3株真菌开展了蛋白磷酸酶含量和大田软海绵酸OA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测试,并分析了菌株提取物中的脂肪酸成分。结果显示:NJF3、NJF4和NJF6有很好的蛋白磷酸酶活性,以蛋白磷酸酶-PP为外标,测定酶含量分别为0.732 2 U·g-1、0.678 U·g-1和1.229 2 U·g-1,且100 n M OA对NJF3和NJF4蛋白磷酸酶有一定抑制作用,而NJF6需要200 n M OA才可以轻微抑制其蛋白磷酸酶活性;3株真菌的脂肪酸成分以油酸为主,相对含量分别达到32.4%、37.2%、40.1%,而NJF4和NJF6还含有较高含量的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达到27.3%、29.8%。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菌株的酶、天然代谢产物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极地微生物 Aspergillus sp. Cladosporium sp. 蛋白磷酸酶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