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工工艺对番茄红素微胶囊理化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2种工艺对番茄红素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2种方法对番茄红素微胶囊的物理性能、贮藏稳定性、微观结构、包埋率以及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微胶囊的得率和溶解度分别为25.48%、4.89 g/L,冷冻干燥微胶囊的得率和溶解度分别为39.35%、8.77 g/L,喷雾干燥微胶囊得率和溶解度低于冷冻干燥微胶囊;而喷雾干燥微胶囊的包埋率高达66.88%,冷冻干燥微胶囊的包埋率为41.70%,喷雾干燥微胶囊包埋率高于冷冻干燥微胶囊;在微观结构方面,喷雾干燥微胶囊呈球状,而冷冻干燥微胶囊微观结构呈现碎片状,球状结构能够对番茄红素实现更佳的包埋效果;以·OH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来表示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微胶囊的抗氧化活性高于冷冻干燥微胶囊.虽然冷冻干燥微胶囊的得率高于喷雾干燥微胶囊,但喷雾干燥微胶囊的抗氧化活性、微观结构等方面优于冷冻干燥微胶囊,因此,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优于冷冻干燥技术.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微胶囊 喷雾干燥法 冷冻干燥法 抗氧化功能


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制备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组装的方法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sulfated Hericium erinaceusβ-glucan-chitosan nanoparticles,DS-CS NPs),以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DS-CS NPs的制备工艺,并评价最佳工艺条件下纳米颗粒的粒径、形态以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sulfated H.erinaceusβ-glucan,DS)质量浓度为1 mg·mL-1,搅拌速度为800 r·min-1,壳聚糖(chitosan,CS)初始pH为4,DS-CS NPs的粒径为128.41 nm,且分布较窄.与DS相比,DS-CS NPs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同时,DS-CS NPs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NO以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关键词: 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 纳米颗粒 壳聚糖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20种山茶属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植物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开展山茶属连蕊茶组(Camellia 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Camellia Sect. Eriandria)的花粉形态研究,为2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分类鉴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2组植物的20种(变种)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20种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植物主要为中等花粉(25~50μm)和大花粉(50~100μm),花粉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长球形,萌发孔类型为3孔沟型。(2)花粉的外壁纹饰主要包括孔穴状、疣状和颗粒状3种纹饰类型,长管连蕊茶(C. elongata)为孔穴状纹饰,蒙自连蕊茶(C. forrestii)和尖萼蒙自连蕊茶(C. forrestii var. acutisepala)为疣状纹饰,其余17种(变种)均为颗粒状纹饰。研究推测2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趋势为孔穴状→颗粒状→疣状。花粉的形态特征支持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植物为单系类群的观点,但作孚连蕊茶(C. tsofuii)和荔波连蕊茶(C. lipoensis)作为变种的分类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节水抗旱稻在沿淮地区调整种植结构中的作用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节水抗旱稻在淮河流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小麦+节水抗旱稻"取代"小麦+玉米"的"玉改稻"种植模式受到农民欢迎,表现明显的省工、稳产和增效作用.后续需要注意进一步改良品种耐直播性状、选择适宜耕地、优化栽培技术,特别是做好杂草控制和及时补水抗旱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种植结构调整;经济效益


华恢1号衍生系旱恢3T的选育及抗虫表现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容易受到螟虫、稻飞虱、稻象甲等主要害虫为害造成减产。为改良节水抗旱稻的抗虫性,以华恢1号(TT51)为cry1Ab/Ac基因供体,与节水抗旱稻恢复系品种旱恢3号杂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筛选,最终获得BC3F4纯合、稳定株系。通过对Cry1Ab/Ac蛋白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及抗性观察,筛选出抗虫新恢复系旱恢3T。结果显示,与对照旱恢3号相比,旱恢3T的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但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明显抗性。与不育系沪旱5A配组的杂交稻组合沪旱5A/旱恢3T也高抗稻纵卷叶螟,采用对照旱恢3号恢复系与沪旱5A配组的组合沪旱5A/旱恢3号则受稻纵卷叶螟为害。本研究结果为培育既节水抗旱又抗虫的水稻新品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抗虫 Cry1Ab/Ac蛋白 节水抗旱稻 杂交


双价抗虫节水抗旱稻新材料旱恢3CA的创制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色超级稻的育种目标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和优质高产.为培育"少打农药,节水抗旱"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本研究以T1C-19、T2A-1作为cry1C?和cry2A的基因供体,与节水抗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品种杂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筛选,最终获得同时含有cry1C?和cry2A基因的稳定株系.通过PCR以及对Cry1C?和Cry2A蛋白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合正常管理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及不防治螟虫田间管理的抗虫性鉴定,筛选出双价抗虫节水抗旱稻新恢复系旱恢3CA.结果显示,对照旱恢3号与旱恢3CA在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早恢3CA高抗稻纵卷叶螟.本研究结果为培育既节水抗旱又抗虫的水稻新品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上海甜芦粟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选取11份地方种质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资源的种子萌芽力、抽穗期、分蘖数、分枝数、茎秆产量、籽粒产量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种子萌芽力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异系数超过40%;在产量性状中,单株产糖量介于40.31~142.84 g,变异系数最大,为29.19%;茎秆出汁率介于46.60%~56.73%,变异系数最小,为5.55%;糖锤度介于11.42%~16.77%,变异系数略高于茎秆出汁率,为10.8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糖量与株高、叶鞘鲜重、节间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叶片鲜重、茎秆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出汁率与茎粗、叶鞘鲜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糖锤度与所测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供试种质中,19G016在15℃下发芽最快,其单株产糖量和糖锤度最高,分别为142.84 g和16.77%;19G012抽穗最快,从播种到抽穗仅用82.6 d;19G017的茎秆出汁率最高和分蘖数最少,分别为56.73%和0.6个。该研究结果以及这些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将为甜芦粟品种改良提供基础。
关键词: 甜芦粟(Sorghum bicolor) 种质资源 性状 产糖量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农产品中乙拌磷及其代谢物
《色谱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建立定量分析乙拌磷及其5个代谢物(乙拌磷砜、乙拌磷亚砜、内吸磷-S、内吸磷-S-砜、内吸磷-S-亚砜)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其在农产品(豌豆、芦笋、小麦、咖啡豆和花生)中的残留量.对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经过乙腈涡旋提取(小麦、咖啡豆和花生先加水润湿),经盐析分层,取上清液经50 mg C18、50 mg PSA和50 mg NH2混合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经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150 mm×2.1 mm,5μm)分离,柱温40℃,进样量2μL,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后,采用ESI源,在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拌磷及其代谢物在2.0~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81.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2~2.0μg/kg,并以最小添加水平5μg/kg为定量限(LOQ).乙拌磷及其代谢物在豌豆、芦笋、小麦、咖啡豆和花生中5、100、1000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5.0%~1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14.9%,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农药残留测定.应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售的40份小麦样品和40份花生样品进行检测,均低于方法的检出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适用于谷物、油料、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中乙拌磷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散固相萃取;乙拌磷;代谢物;农产品


源于空间诱变的大麦纯合突变体的氮素吸收利用评价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氮素利用率高的大麦种质材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原始品种‘花30’和空间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获得的纯合突变体SP30-5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比较其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同时,在苗期低氮条件下供应不同氮素形态时,对两份材料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成熟期,相比高氮, SP30-5在低氮水平的单株产量、地上部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其原始品种‘花30’。在苗期,低氮条件下, SP30-5在三种供氮形式下地上部的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SP30-5地上部对硝态氮的利用最强,对硝铵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的利用无显著性差异。在硝态氮和硝铵态氮的处理下, SP30-5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在硝态氮处理下, SP30-5叶片中基因HvNR1和HvRbcL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花30’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据此推测该纯合突变体材料在硝态氮供应下地上部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可能与叶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以及编码基因HvNR1和HvRbcL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为解析空间诱变纯合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