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利用大球盖菇菌渣,研究了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土壤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及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大球盖菇菌渣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pH,中和土壤酸碱度,并显著提高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碱性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CK),分别增加 30%以上和40%以上.大球盖菇菌渣处理组的土壤真菌多样性低于对照,处理组土壤中优势菌群为Hypocreales(肉座菌目)、Russulaceae(红菇科)、Pezizales(盘菌目)、Saccharomycetales(酵母目)、Bursaria(袋形虫属),对照土壤中优势菌群为 Pseudoplatyophyra(拟匙口虫属)、Aleuria(网孢盘菌属)、Onygenales(爪甲团囊菌目)、Trichosporon(丝孢酵母属)、Sordariomycetes(粪壳菌纲)、Sordariales(粪壳菌目)、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


竹荪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缓冻协同微波法对竹荪中的多糖成分进行提取并进行工艺研究,依次考察缓冻时间、微波功率、液料比、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羟自由基清除法、总还原能力4种试验,对比缓冻协同微波法提取得到的竹荪多糖(PW-1)和单一微波法获得的竹荪多糖(PW-2)的抗氧化活性,并借助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多角度激光散射(HPSEC-MALLS-RI)技术和红外光谱分析多糖初步结构。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缓冻时间16 h、微波功率260 W、液料比53 mL/g、提取时间8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PW-1的得率为11.87%。在4种抗氧化活性试验中,PW-1表现的抗氧化活性比PW-2更强。初步结构分析发现PW-1与PW-2分别是由4个主色谱峰和3个主色谱峰构成,并以α-糖苷键连接为主的吡喃型糖,重均分子量均为1.018×10~6~14.980×10~6 g/mol。
关键词: 竹荪多糖 缓冻协同微波法 响应面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多角度激光散射 红外光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编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数据抓取、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紧跟国家对"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农业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为导向正确性、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出版管理与内部治理、规模与效果4个一级指标及若干个相应的二级(12个)、三级指标(25个),以期通过农业科技期刊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发挥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正向作用,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科学舆论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力.


不同干燥方式对花菇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合适的花菇干燥方式,比较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对花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对花菇结构损伤最小,干燥的花菇复水比高、收缩率小,具有良好的色泽品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保留率高,可接受度较高,但真空冷冻干燥所需时间长、能耗大,且设备成本高,适合高品质的花菇生产.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热风干燥的花菇复水比和收缩率差异不明显,香味浓郁,且干燥能耗低,适合工业化大规模制备干花菇.微波干燥效率高、能耗小,但微波干燥的花菇收缩严重,复水比低,营养物质损失较多,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适用于花菇干燥.


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
《中国稻米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寻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施增效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择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肥处理(相比常规化学农药减量20%)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药肥可以显著缩短水稻的生育进程,增加颖花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3.8%~6.7%;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整精米率提升1.4%~7.3%,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3.2%~62.2%、11.6%~59.5%和1.0%~6.5%;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9%~17.7%,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则分别提高2.2%~15.8%和1.0%~8.2%。


近冰温贮藏对鲜糯玉米采后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近冰温处理对鲜糯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沪红糯 1号'糯玉米为实验试材,分别将其贮藏于 4℃和近冰温(-1℃)条件下 40 d,测定鲜糯玉米贮藏期间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 4℃冷藏相比,近冰温处理能够有效降低鲜糯玉米失重率并延缓玉米籽粒果皮硬度的增加,维持水分、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TSS)、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同时,近冰温处理通过维持较高的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减少H2O2 含量的积累,维持鲜糯玉米的营养品质,延缓果实衰老.相关性分析表明,鲜糯玉米贮藏时间和失重率、果皮硬度、H2O2 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水分含量、TSS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花青素含量和APX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进一步表明,影响鲜糯玉米贮藏品质的关键指标是类黄酮含量、花青素含量、APX活性、果皮硬度、失重率、H2O2 含量、CAT活性和SOD活性,近冰温处理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有利于维持鲜糯玉米贮藏品质.
关键词: 鲜糯玉米 近冰温贮藏 营养品质 次生代谢产物 抗氧化酶


蔬菜菌核病两种病原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是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为了建立针对这两种病原菌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本研究基于漆酶2编码基因(laccase 2)分别设计了针对S.sclerotiorum和S.mi-nor 的特异性引物对Sslcc2-F/R和Smlcc2-F/R,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重PCR检测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灵敏度以及蔬菜菌核病模拟侵染样品进行检测,证实了双重PCR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能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S.sclerotio-rum 和S.minor,引物Ss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410 bp的S.sclerotiorum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可达3.11×10-2 ng·μL-1;引物Sm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609 bp的S.minor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为3.42×10-2 ng·μL-1.在混合两对引物的体系中,检测灵敏度为3.0×10-1 ng·μL-1.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体系能同时对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进行准确、快速和灵敏的检测.


稻鳝生态种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性状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稻鳝生态种养长期定位试验,探讨稻鳝生态种养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和20~40 cm)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无稻鳝种养+施肥处理(RT),稻鳝种养+无肥空白(CK),稻鳝种养+施肥处理(IRT),稻鳝种养+70%施肥(IT70%),稻鳝种养+70%施肥+秸秆还田(ITS70%),稻鳝种养+70%施肥+30%有机肥(ITO70%)。【结果】与RT相比,ITS70%处理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R0.25、MWD、GWD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32.15%、75.47%、103.20%和41.04%、100%、118%,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31.03%和39.23%,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拷贝数显著提升了27.28%和29.28%,使20~40 cm土层的土壤真菌拷贝数显著提升了21.43%;ITO70%处理使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了29.63%;IRT处理则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全钾含量显著提高了31.65%和23.63%,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了31.88%和45.68%。【结论】综上所述,与常规稻田施肥相比,稻鳝生态种养不同施肥类型均使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数量得到有效改善,其中70%施肥并配合秸秆还田改善效果最佳。
关键词: 稻鳝生态种养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细菌与真菌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