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0450条记录
山乌桕质量标准及急性毒性研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山乌桕药材的质量标准并进行急性毒性研究.方法 对10批山乌桕药材进行性状鉴别、粉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鉴别研究,并采用HPLC建立特征图谱;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镉(Cd)、铅(Pb)、砷(As)、铜(Cu)、汞(Hg)5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最大给药量法进行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山乌桕药材外皮深褐色,内表面浅黄棕色,纤维性强.其粉末呈棕黄色,晶鞘纤维常见,草酸钙簇晶排列成行.供试品TLC图中,在对照品(东莨菪内酯、异秦皮啶)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特征图谱中共标定5个共有峰,指认出3个特征峰(东莨菪内酯、异秦皮啶、白蜡树素).所测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测定方法学考察其线性相关系数R2>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0%~120%,RSD<10%.急性毒性试验最大给药量为184.09 g·kg-1,14d内体质量、进食量、脏体比,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未见明显毒性.结论 所建标准可为山乌桕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10批药材重金属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山乌桕药材口服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剂量范围大,为山乌桕药材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山乌桕 质量标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重金属 急性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文献计量视角下大叶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热带农业 2024

摘要:为揭示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CSA)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SCI-E和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从发文趋势、研究力量布局、研究主题及演变规律、前沿发展态势探测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大叶茶的研究总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分为萌芽期(1976-2004年)、发展期(2005-2014年)和快速增长期(2015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单位以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为主,刊载相关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关键词分析中,Antioxidant(抗氧化)、Theacrine(苦茶碱)和Fermentation(发酵)等具有较高词频,Genome(基因组)和Metabolomics(代谢组学)兼具高频词和新兴词的特征,为研究的热点词汇;引文网络分析显示,全基因组遗传分析、茶树系统发生学研究、靶向/非靶向代谢组分析以及化合物差异化分析为研究前沿.研究结果为学者开展研究以及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大叶茶 发展态势 CITESPACE VOSview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海南咖啡产业价值链赋能增值路径

中国热带农业 2024

摘要:海南目前是我国的第二大咖啡产区,其咖啡文化由来已久,但产业发展仍存在短板和约束。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通过多个咖啡产业评价指标,测算海南咖啡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并且对产业价值链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咖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南咖啡产业价值链的区域赋能增值路径,以期对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优势、推动海南咖啡产业链增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南咖啡 产业价值链 赋能增值 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提升对策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摘要:目的:全球茶产业快速发展,世界茶园种植面积、收获面积、总产量、消费量及贸易量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各茶叶主产国竞争力不断增强,对主产国竞争力的分析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了全球2011-2020年数据,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资源禀赋系数(EF)、产量竞争优势指数(YCA)、规模竞争优势指数(SAI)、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六项指标对世界茶叶前十主产国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中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竞争优势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在资源禀赋、产量竞争优势、贸易竞争力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方面优势不足.据此,从品牌建设、贸易结构、拍卖形式和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增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茶产业 发展现状 竞争力分析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壮素浸种对木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热带农业 2024

摘要:为优化木薯的矮壮素浸种增产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矮壮素溶液浸种6h和12h对木薯农艺性状、薯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浸种比较,200.00mg/L、3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和100.00mg/L矮壮素浸种12h可显著矮化株高,0.00~1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可显著增长薯长,3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和200.00mg/L矮壮素浸种12h可显著增粗薯径;2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可显著提高薯干可溶性糖含量,200.0mg/L、3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可显著提高薯干淀粉含量。最优处理是300.00mg/L矮壮素浸种6h,可显著提高鲜薯产量41.7%、淀粉产量64.6%、收获指数10.5%;次优处理是100.00~200.00mg/L矮壮素浸种6h、12h,可显著增产鲜薯和淀粉并显著或明显提高收获指数。综合分析,推荐100.00~300.00mg/L矮壮素溶液浸种6h作为鲜薯和淀粉增产技术。

关键词: 木薯 浸种 矮壮素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施有机肥对白三叶草生长及香蕉园土壤生态的改良作用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探明香蕉园间作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模式下配施纯羊粪和生物有机肥对白三叶草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及香蕉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间作白三叶草+常规管理(CK)、间作白三叶草+施用纯羊粪、间作白三叶草+施用生物有机肥3个处理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配施纯羊粪,白三叶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7%和10%,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P、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1%、33%、17%和13%、15%、53%,土壤有机质、pH、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7%、3%、22%和3%;间作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白三叶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9%和25%,地上部和地下部的N、P、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6%、12%、5%和44%、50%、22%,土壤有机质、pH、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4%、33%和4%.由此可见,在香蕉园间作白三叶草模式下配施纯羊粪或生物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白三叶草的生物量和N、P、K元素含量,同时还能改善香蕉园土壤生态,且配施生物有机肥优于配施纯羊粪.

关键词: 香蕉园 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 生物有机肥 纯羊粪 土壤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luent法餐厨基质搅拌过程模拟及混合效果研究

机电工程技术 2024

摘要:研究搅拌装置中餐厨基质的高效混合问题有助于促进餐厨垃圾减量化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提高生物质饲料质量、推动绿色技术发展。利用Fluent法采用VOF模型探究对餐厨基质搅拌过程中的流体力学分析,通过对不同搅拌参数和餐厨基质物性参数下搅拌装置内部流场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增大搅拌装置的转速使得流场的速度和湍流动能的分布稳定,降低餐厨基质的密度在500~1 500 kg/m3,解决基料集聚和分层问题,餐厨基质的黏度在1~4 Pa·s范围内,提高搅拌的均匀度,使得餐厨基质的搅拌混合效果更好,为专用餐厨基质搅拌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餐厨基质 流体力学分析 搅拌混合效果 资源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机农艺融合的高效割胶技术优化设计与应用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割胶是橡胶树收获胶乳的重要途径,便携式机械化割胶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节本增效的途径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割胶效果,根据采胶生理特殊性、割胶工况复杂多变性、橡胶树收获物胶乳黏弹特性、橡胶树生长差异性、割胶形式多样性等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对割胶机械的设计需求,优化设计便携式电动割胶装备的切割刀片、电子调速器、导向器等零部件.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刃高≥10 mm的刀片割胶,可以轻松切断旧胶线;电子调速器在电机转速为3 201~8 459 r/min区间调速时,灵敏度高,单次割胶轨迹连续平稳;导向器形状从"L"型优化为"T"型,减少旧胶线对割胶机械的干预.优化后的技术,提高便携式割胶机械对割胶农艺的适应性,降低操作技术难度和单株割胶时间,胶工更容易快速掌握.

关键词: 机械割胶 橡胶树 农机农艺融合 导向器 电子调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花黄牡丹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后含物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花黄牡丹生长发育及后含物合成积累的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对大花黄牡丹的根、茎、叶柄等不同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后含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花黄牡丹根、茎、叶柄等营养器官的皮层和周皮发达,韧皮部厚且细胞大,并含有大量的颗粒状后含物。使用碘-碘化钾染色,显示大花黄牡丹的根和茎中含有的颗粒状后含物为淀粉粒。对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根器官中的淀粉含量远高于茎,且淀粉主要分布在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木质部中较少;而根的可溶性糖的含量远高于茎;在茎树皮部分的可溶性糖含量要略高于木质部。研究证明,大花黄牡丹是将光合作用产生的可溶性糖纵向运输到根部进行淀粉的合成和储存,这是大花黄牡丹应对高海拔、长时间寒冷、干旱等条件的进化结果。研究结果拓展了高原植物形态结构和后含物合成积累规律的认识,为植物应对高海拔、寒冷、干旱等条件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花黄牡丹 营养器官 光学显微镜技术 后含物 淀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纳米酶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食品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