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rime-boost免疫策略在抗顶复门原虫感染中的应用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顶复门原虫对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其入侵会激发机体的抵御机制,引起机体促炎反应,进而给机体造成伤害。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可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阻止虫体入侵。在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免疫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初免-加强(Primeboost)免疫策略可以使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更强、更持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不仅在抗病毒、细菌感染过程中取得长足发展,也在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顶复门原虫 Prime-boost 寄生虫感染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鹤芋的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白鹤芋5个品种的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光合、蒸腾的日变化不同,水分利用效率也不同,其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均值依次为Coddy color>Tyler Green>Parrish>S.floribundum>S.cannifolium,前3个品种较其他2个品种水分利用率高,这为日常栽培中的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夏秋用日系灰黑蛾品种574和576的育成及四元杂交组合皖广三号的选配
《蚕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家蚕蛾体色暗化基因(mln)导入现行中系或日系实用品种,组配体质强健、多丝量、能提高杂交率的新品种杂交组合。用培育的家蚕蛾体色暗化型(mln)品种517分别与2个抗性强、耐粗放饲养的实用家蚕日系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育成了日系灰黑蛾品种574、576,并与中系强健性白蛾品种513和515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皖广三号。该四元杂交组合在繁育中可利用对交品种的蛾体色差异,达到99%以上的杂交率,有利于蚕种轻简化生产和蚕种质量的提高。2013—2014年新品种杂交组合在安徽省家蚕新品种审定的农村生产鉴定试验中,表现出体质强健好养、龄期较短、眠起齐、耐粗放饲养等饲养性状优势,并且还有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茧丝长1 058.0 m,解舒率73.10%,解舒丝长776.5 m,茧丝纤度2.904 dtex,洁净95.18分。新品种杂交组合于2014年通过安徽省家蚕品种审定,适合在长江流域夏秋季饲养。
关键词: 家蚕品种 皖广三号 蛾体色暗化型 强健性 多丝量 杂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佛山市农业物联网的系统创新和解决方案
《农民致富之友 》 2015
摘要:结合佛山农业生产及发展实际,依托佛山市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云平台,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集成"互联网+"、物联网、农艺信息监控分析等技术,多区域建设种植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精准获知展示环境信息并远程操控相关智能设备,实现安全农产品源朔追踪,丰富良种良法展示手段,共享"智慧农业"发展成果,推进"智慧佛山"工程建设进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酵母双杂交 BBTV DNA2 ORF诱饵质粒构建及其互作蛋白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束顶病毒DNA2组分编码蛋白的功能尚不清楚,为了揭示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BTV Haikou4分离物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利用Gateway重组技术将BBTV DNA2 ORF构建到酵母双杂交系统(Pro QuestTM Two-Hybrid System,Invitrogen)的诱饵载体pDEST-32中,并通过酵母表型验证、诱饵质粒毒性验证以及自激活验证。结果显示,转有pDEST32-DNA2 ORF质粒的Ma V203酵母菌具有弱的自激活背景,在3-AT浓度为25 mmol/L的Se C-Leu-TrpHis平板上生长较弱,但在3-AT浓度为50 mmol/L Se C-Leu-Trp-His平板上不生长,表明诱饵质粒背景自激活可被浓度为50 mmol/L的3-AT所抑制。在该条件下共转pDEST32-DNA2 ORF和文库质粒到MaV203感受态细胞进行互作蛋白筛选,通过PCR和测序等手段最终鉴定35个候选蛋白基因,分别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生长发育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抗逆相关蛋白和未知蛋白等。酵母双杂交BBTV DNA2 ORF诱饵质粒的构建及其与寄主互作蛋白的筛选,为揭示DNA2组分的蛋白功能提供了科学线索。
关键词: DNA2 ORF 酵母双杂交 质粒构建 自激活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自根幼态无性系与供体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扩增技术,对巴西橡胶树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程度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巴西橡胶树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DNA甲基化程度不同,以花药的DNA甲基化程度最高,体细胞胚的DNA甲基化水平最低。在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出现了I、Ⅱ和Ⅲ3种类型的甲基化多态性带型的改变,包括他们的出现与消失。因此,橡胶树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橡胶树 体细胞胚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果实成熟品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内不同生产区的17个荔枝(Litchi chinenesis Sonn.)主栽品种成熟期的果实为材料,研究不同品质指标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TSS)、果皮含水量、总糖含量、果形指数等反映果实综合性状的指标,变异系数在5%以下,具备物种相对稳定性;而大多单一成分指标,尤其是营养指标,如糖组分、可滴定酸(TA)、固酸比、维生素C(Vc)等,变异系数较大,体现了品种差异。因子分析结果得到6个公因子,其中贡献率较高的前4个因子是还原糖、果形、色度和酸度因子。依据综合品质对17个品种进行分类:桂味、黑叶、淮枝评分最高,其次是妃子笑、糯米糍、白糖罂,再次是兰竹,紫娘喜、大丁香、无核荔最低;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还原糖类含量较高,蔗糖含量较低,果形偏小、偏扁,低酸,外果皮偏红。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荔枝果实品质评估预测模型,其中各有效指标作用大小依次为果糖>固酸比>h值>横径>总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